范海福(1933年8月15日—2022年7月8日),男,
汉族,出生于
广东省广州市,
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范海福1956年本科毕业于
北京大学化学系。1956年起担任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0年当选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2年7月8日14时,因病逝世,享年88岁。
范海福长期致力于晶体结构衍射分析方法学的研究及应用。创建了解决晶体
衍射中相角问题的分量关系式。与
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会员M.M. Woolfson合作专著一部。先后获评
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研究成果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
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1项。
1933年8月15日范海福在
广州市永汉南路(今广州市北京南路) 仰忠街一栋民宅里出生。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范海福跟随家人逃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到香港后在父亲创办的文德学校接受了启蒙教育。
1942年初日军侵占香港,范海福跟随家人逃到澳门。1951年毕业于华南联大附中。1952年到1956年在
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并本科毕业,范海福的晶体学启蒙老师是
唐有祺。
1956年起担任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
吴乾章先生的指导下,对
晶体结构分析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0年与
李方华结婚。20世纪60年代初根据自己的专业和中国的国情,选择了“中草药有效成分的x一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作为一个研究方向。1963年提出将直接法与原有的其他
衍射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提高直接法的效能,拓展直接法的应用领域。1965年提出将直接法和单对同晶型置换法或单波长异常散射法相结合的设想。
1987年主持建立了多维空间中的直接法并用于测定
高温超导材料的非公度调制结构;同年研究成果将直接法处理
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研究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9年成功地测定了一种新矿物的非公度调制结构,并于1991年成功测定出掺铅的Bi系2223高温超导相的非公度调制结构。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7年范海福与科学家在国际上用直接法,从一套单波长异常散射数据解出一个未知的蛋白质晶体结构。
200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5年研究成果微小
晶体结构测定的电子晶体学研究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年研究成果
晶体衍射分析中的
相位不确定性问题获
陈嘉庚科学奖数理科学奖。
范海福主持测定了在中国发现的
天然氨基酸—南瓜子氨基酸和
使君子氨基酸的晶体结构,并开展了针对天然
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分析的直接法研究提出将当时尚处于孤立状态的直接法与重原子法、异常散射法以及同晶型置换法相结合的原理。主持完成了“直接法处理
晶体结构分析中的赝对称性问题”的研究。主持开展了直接法用于
蛋白质结构分析的试验,获得国际上同类研究的最佳结果主持建立多维空间中的直接法,使之成为国际上最有效的、从头求解非公度调制结构和组合结构的方法与
李方华合作建立一种电子显微学的图像处理新方法。主持建立了针对结构基因组学研究的双空间结构碎片扩展方法,并发行相应的
计算机程序OASIS。
范海福自1980年起先后约五十次前往二十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及科研单位作报告。培养了十余名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其中六人已在美国或中国获教授或副教授职务。代表性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小明。
《
中国科学报》表示:“和同时代科学家一样,范海福的科研道路打上了时代烙印,但又显得有些异数——没有被动承担某个研究项目,还抵御了某些‘大气候’的影响。”
央视网表示:“范海福院士是我国乃至国际物理学界的知名科学家,很受国内外同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