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孔标(1882~1953)著名淮剧老艺人又名“何小碗子”,
建湖县人。自幼习演徽剧,工文武花旦。
根据淮剧的有关地方志记载,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建湖的何孔标与骆步兴、
骆宏彦、时炳南、倪福康、李玉花、
嵇佳芝、
华良玉、
沈月红、吕祝山等人一起赴江南的
上海市、南京、苏锡常及
杭嘉湖平原等地。随兄何孔德与
韩太和、
武旭东等先后组织淮戏班子,首演于沪上的太平桥小菜场戏园等地。其时又有大批
京剧艺人加入“三可子”(淮剧前身)戏班。皮簧戏(京剧)与“三可子”同台演出,形成了继“徽夹可”之后又一演出新格局――“皮夹可”,后又称“京夹淮”。
民国初,随兄何孔德来沪改唱淮戏。擅演《打侄上坟》的陈东川、《
探皇陵》的徐延昭、《取都城》的刘璋、《陈桥兵变》的
赵匡胤、《
下河东》的呼延寿廷或欧阳方、《雁门关》的潘洪、《九焰山》的
武三思、《乡城会·送亲迎礼》的乡下亲家母与《拾玉镯》的刘媒婆等。尤以扮演《祥梅寺》的了空和尚与《活捉三郎》的张文远见长,对走矮步、耍佛珠、耍甩发与喷面彩等技巧皆有独特之处。
据
上海市地方志文艺志有关早期的排戏制度中记载,何孔标为当时的说戏师傅之一,著名的淮剧文武小生八大流派之一杨派创始人的杨占魁14岁拜师何孔标学习淮戏(现代的淮剧前身)、文武小生李神童也何门之弟子。此外何孔标侄儿
何叫天、侄孙
何双林均为淮剧名家。
何孔标与琴师
戴宝雨及演员
谢长钰陈为翰一起,吸收了
京剧〔西皮原板〕的板式,共同创造了新腔,用
四胡(后改为
二胡)取代单纯的
锣鼓伴奏,因该腔运用
胡琴伴奏,把行腔拉长,称之为[ 拉调]也即淮剧的三大主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