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凤林(1899年—1959年),字
王时敏,是中国史学家、教育家,学衡派代表人物之一。晚年患
中风,长期卧病,于1959年2月逝世。缪凤林在教育界执教数十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包括
蒋孟引、
刘毓璜、章、洪诚等,他们后来在中大、南大等高校任教,继续传承他的学术理念。历史学家
唐徳刚曾说缪凤林曾把二十五史圈点了三遍。
缪凤林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成为南高史地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并师从
柳诒徴,与
陈训慈、
张其昀等人共同学习。
1923年毕业后,他前往沈阳
东北大学任教。民国16年,应柳诒徵之邀,缪凤林担任国学图书馆印行部主任。1928年起,他在台湾中央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执教,并在抗战期间曾任中大师范学院史地系主任。1949年,缪凤林前往台湾,受邀主持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同年返
南京市,担任中大
历史学系主任。
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他继续在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担任教授。除了教学工作,缪凤林还兼任
金陵女子大学教职,参与《史学杂志》《国风半月刊》编务,并在1948年出任中大文学院史学系主任。1951年在北京
军政大学学习,一年后回南京大学任教。
缪凤林继承柳师治史的学脉,对中国古文献中所记载之史实,必慎为考订,辨明正伪。其一时不能得出结论者,均“存疑”而不臆定;对
汉族文化西来谬论,亦据理严加驳斥。
1929年1月13日在
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成立的中国史学会,到会者有北京大学等六校的师生共94人。是月,
中央大学的缪凤林发起成立中国史学会,并创刊《史学杂志》。
30年代所著《
中国通史纲要》是他在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通史时所用讲义。所述自太古以至最近,以明今日各种现象所由,及其蜕变之所以,宣扬了祖国五千年来的史迹。
柳诒徴为该书作序中称“是编条理明晰,本末备,儒先精粹及近人钩索辩难之文,大略在是。”
1943年3月24日,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大会召开;与此同时,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也在中央图书馆举行,
顾颉刚、
傅斯年、
方豪、
雷海宗、缪凤林、
陈训慈、
张其昀、
郑鹤声、
卫聚贤、
吴其昌等120余人。顾颉刚担任大会主席,并致开幕词。大会通过了《中国史学会会章》,选举了理事和监事;其中理事21人,内有柳诒徵、缪凤林、张其、陈训慈等史地学派成员,候补理事9人中有
向达、监事7人,候补监事3人中均无史地学派成员。1943年3月26日,中国史学会第一次理监事联席会议召开,顾颉刚、傅斯年、
朱希祖、缪凤林和陈训慈等9人被选为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