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廷善本·书香故宫》此书为台北实学社2004年初版本,系该社“历史新天地”丛书之一,该丛书的口号是:探索历史新天地,饱览历史新智慧。本书作者
向斯从事
故宫古籍善本的点查、著录工作二十余年,精心完成此书的著述,书中插图一百二十余幅皆为首次公开的珍品,可以说这是读者了解和认识故宫藏书的重要文献资料。
本书的特点正如书的勒口所介绍那样:《书香故宫》带您浏览故宫收藏千百年的数十万本珍贵古籍——
善本,介绍这些善本书缮写、印制、装帧、保存的全盘过程,以及鉴赏、辨伪的功夫。而在该书封底,则以如下这段话来推进此书,相信喜欢书的人看了都会为之心动——在《书香故宫》里,还介绍了
康熙、
雍正等多位业余作家皇帝的著作,以及由宫廷排版、印制、出版的各式精美图书,包括难得一见的逊帝溥仪的作业本、
教科书,和清宫秘藏的宋板书、海内外孤本等。集结这么多历代帝王珍藏典籍的《书香故宫》,值得您来珍藏、鉴赏。
作者向斯1962年生于湖北
麻城市,1983年毕业于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故宫工作担任
善本组组长,在其带领下的善本组于2003年曾编了《故宫图书馆古籍简明目录》的主体——善本部分。作者的主要著述有《历朝皇宫宝籍》《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合着,史部)《中国皇宫文化》等书,而在
台湾省出版的作者著作则有《宫禁后妃生活》《中国皇帝游乐生活》《漫游历史禁地》《
乾隆养生录》《猴子博览会》等书。
《宫廷善本》全书共分七章,有序篇为总论,序篇内容为:一 中国宫廷藏书的特征;二
故宫珍品的盗运与整理;三 清点宫藏古书的甘与苦;
第一章 宫廷
善本的标准【一 古人眼中的珍品;二 文人眼中的善本标准;三 今人眼中的善本;四 宫廷善本的标准。】
第四章 宫廷善本的流失与收藏【一 清宣统时期流失宫外的珍本古籍;二
故宫博物院接受清宫旧藏;三 宫廷古书南迁;四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宫廷善本;五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宫廷
善本。】
此书书前有彩色插图一百二十九幅,其中有十五幅插图为储存藏书的建筑,如有名的“寿安宫宫门”,此宫原为
爱新觉罗·弘历母亲颐养天年的宫殿,后来开辟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许多珍贵的宫廷
善本即收藏在此。如“
武英殿”,是著名的清宫内府刻书中心,许多极品的宫廷善本,即是在这里雕印、校对并装潢完成的,世称“殿本”。如“藻堂”,位于御花园东北部,乃清
乾隆修建,用于存放《
四库全书荟要》,乾隆皇帝时常到这里查阅古籍。后面的一百余幅书影,分别为读者呈现了唐写本、明宫廷精刻善本、清内府彩绘本等等,无一不是顶级善本。如唐写本《
刊谬补缺切韵》之龙鳞装与正文书影,龙鳞装又称旋风装,该书是目前唯一的一件龙鳞装书籍,可称孤本,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书前有王荣文撰“历史新天地”《出版缘起》,叙该丛书的出版缘由。又有
庄吉发教授导读文《永不闭馆的皇家书室》一篇,其后为作者
向斯所撰自序《在善本中邂逅历史》,其言:二十三年前,当我十七岁跨进武汉大学风景如画的校园的时候,一个依然一身尘土的文化中国正在复苏,开始步入一个光明的、充满梦幻般希望的新时代。二十年来,我在北京
故宫博物院一直从事宫廷
善本的整理,从厚厚的尘土中清理出一部部宫廷古书,再一部一部地进行著录、编目。……在整理卷浩繁的宫廷古书之时,我常不禁感叹,中国历史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文明史之所以没有像古代其它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文字的力量、儒学的力量。越积越厚的
文化遗产,令那些曾以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帝王们为之叹服,为之花费一生中的大量时间虚心研读,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人不可能永生,但文字却能超越千百年的时空。翻开那些纸质并未变黄,实在墨香犹在的宫廷钞本的时候,你会觉得,历史并不遥远,皇宫生活往事好像就是昨天,仿佛伸手可及。……当你看到清
康熙内府刻印的《御定历代纪事年表》,看到那用各色丝线精心织就的仿宋锦书套,以及书套上栩栩如生的龙、凤、祥云、长寿纹、方旗纹图案和江牙上翻卷的海浪之中腾跃着一匹飞翔一般的雪白骏马;当你看到清康熙年间白绫本墨笔楷书写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看到那
檀香紫檀镶嵌着
寿山石、螺钿的函套,以及函套上用螺钿拼出的隶书书名、用寿山石与螺钿精巧构成的、仿佛浑然天成的双龙捧珠、江牙海水图案;当你看到
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香色花匣锦、素色缎里包袱,御书《妙法莲花经》火炎
赑屃背纹书套,内府藏满蒙汗合璧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五织锦缎丝带、明黄地五彩云龙火珠妆花缎外袱、暗花四合如意纹明黄缎内袱,以及米珠、珊瑚、宝石、
青金石镶嵌的大红地护经版经帘、朶花明黄丝经帘和
蔓草、法轮、洋莲纹素色锦经帘,你会感到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康乾盛世并不虚幻,并非子虚乌有而出自问人的杜撰;你也会讶然惊叹:内府书作坊的工匠们,怎能把一部书籍做得如此精巧,如此鬼斧神工?……谨将此书献给为保护和挽救中华文化遗产勤奋工作的人们、痴迷古代藏书的人们和热爱中华文化的所有海内外人士;也郑重献给所欲为中国传统文化奉献一生的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