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华,男, 1934年7月生于浙江宁波。中国著名斯拉夫学者。1954年上海敬业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俄语系,1961年作为我国第一个波希米亚学的研究生毕业于
布拉格查尔斯大学,此后一直在
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欧语系任教。1984年一1994年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研究所斯拉夫语言研究室主任十年,被聘为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十年。
学术著作
曾为《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卷)、《民族卷)和(外国历史卷)撰写有关
捷克斯洛伐克语言、民族和历史的词条(1985—1991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是《捷克语语法》(1989年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查理大学》(1996年
湖南教育出版社)、《斯洛伐克语读本》(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即出)的主要编写者;
是《捷克语词典》(1959年
商务印书馆)、《国外语言学流派概述》(1990年北京语言教学出版社)、《新捷克语词典》(1997年商务印书馆)的编者;
曾与周美如和V1adimir Ferko合作编译了《龙皇帝的故事》(中国古代神话选)(
斯洛伐克语和
捷克语,1993年
布拉迪斯拉发Orbis Pictus出版社)。
1993年,曾作为中国著名斯拉夫学者应邀出席了在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举行的第11届国际斯拉夫学大会(来自中国的唯一正式代表);
小传曾刊于1987年美国传记研究所编写的《
世界名人录》和即将出版的该名人录修订本。
同名人物
朱伟华,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曾任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传播中心主任,
贵州省管专家,贵州师范大学二级教授。
教育背景
1992年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现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硕士学位,导师
钱理群教授。
2002年
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专业博士毕业,博士学位,导师
董健教授。
工作经历
1971年—1973年:铁道部建厂局二处二队 工人
1974年—1976年:贵阳市云岩二中等 教师
1979年—1983年: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学生
1989年—1992年: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硕士研究生
1992年—1999年:贵州省图书馆 干部
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兼职教师
1999年—2002年:
南京大学中文系 博士研究生
开设课程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现代文学作品选、现代作家作品研究、中西戏剧形态比较、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
研究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西戏剧形态学、地域民俗文化学
论著目录
1、主编《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 · 戏剧卷》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2、 《丁西林早期戏剧研究》 《
文学评论》1993,2期
3、 《孔雀东南飞:从古代到现代 从诗到剧》 《文学评论》2000,6期
4、 《〈月夜〉与〈三弦〉》 《文学评论》2001(青年学者号)
5、 《论悲剧的产生及〈俄狄浦斯王〉的原型意义 《
文学评论丛刊》5卷1期2002,5
6、 《与生命同构的戏剧艺术》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2,1期
7、 《试析沦陷区改编剧的盛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期
8、 《唯美主义剧作〈黑衣人〉解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期
9、 《中国话剧史著编撰之回顾与前瞻》 《
社会科学辑刊》2001,1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3期全文转载
10、《抗战时期沦陷区话剧初探》 《
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8期
《人大复印资料》1995年9期全文转载
11、《特殊时期的特殊文化景观》 《贵阳师专学报》1997年1期
《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3期全文转载
12、《周萍——来自作家心灵最深处的人物》 《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4期
13、《上海剧坛的繁荣景象》 《
南方文坛》1999年5期.
14、《传统戏曲的现代化途径》 《
文艺争鸣》2001,3期
15、《欧洲两种戏剧文本形态之比较》 《戏剧艺术》2004,2期
16、《解构时代我们如何建构戏剧》 《戏剧文学》2004,1期
17、《从阿Q周围的人物谈起—〈阿Q正传结构文体新探〉》《
贵州社会科学》2004,4期
18、《中国新诗创始期的旧中之新与新中之旧》 《贵州社会科学》2002,1期
19、《以“乐景写哀”的乡土小说》 《贵州师大学报》2001年4期
20、《进入鲁迅精神后园的路标》 《贵州师大学报》2004,6期
21、《欧洲两种戏剧特征普遍性及认识论根源》《弦歌一堂论戏剧》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
22、《诗意闪烁的影视画面》 《名作欣赏》2005年4期
23、《再谈“两株枣树”》 《
名作欣赏》2005年4期
24、《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之断想》 《山花》1998年2期
25、《一本戏剧通识著作能告诉我们什么》 《戏剧艺术》2005年1期
科研项目
1、主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2BZW010) 《东西文化背景下的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
2、主持
贵州省省长基金项目《黔中屯堡社区民间文学活动与传统文化教育》
3、
贵州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教改形势下高等师范教育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对策与设想》
4、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委托项目《安顺屯堡古代乡村水利工程历史沿革咨询》
获奖情况
学术成果奖:
2005年贵州省第六次哲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4年获全国优秀教师、
贵州师范大学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2006年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荣誉奖
学术交流
近年学术交流:
2004年4月在
厦门大学参加“戏剧戏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
2004年9月在
聊城大学参加“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青年学者研讨会”;
2004年11月在贵州民族学院参加“贵州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学术年会”;
2005年7月在
南京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参加“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8月在贵州安顺参加“贵州屯堡
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10月在
贵州师范大学主办参加“抗战时期西南后方文学活动与思想文化建设”全国学
术研讨会
个人经历
她和中国很多经历过文革的人一样,曾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但却从未放弃。全国
恢复高考的第三年,她25岁,那一直充满着憧憬和向往的中国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为她的人生宿点建造了第一个驿站。真可谓10年磨一剑,随后的生涯,她从北大到
南京大学,35岁读硕,45岁读博……
北京—
贵州省,苦难岁月怎能抵住那熊熊燃烧的求知欲?
1954年,朱伟华出生在首都北京。
1957年,3岁的她被父亲领着、母亲背着,第一次踏上了远行之路,辗转奔波,来到贵州。度过了几载并不快乐的孩提时代后开始上学。朱伟华常说,那时,自己对读书特感兴趣。
上五年级时,朱伟华和当时千千万万的同龄人一样,遭遇了十年动乱,那些端坐教室学习文化知识的记忆,一度只能尘封起来。当时的她甚至连最基本的阅读能力都还待加强。因此,她常常偷着阅读书籍。“不管酷热的夏日,还是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夜,我热得发慌或者冻得直打哆嗦,都坚持过来了。”
那时候,还有很多人把书藏起来读,但查抄的危险常常令人心惊胆战。书籍阅读完后,烧毁,几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然而,这唯一的出路,却成就了朱伟华对所学知识的刻骨铭心。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期,经过短暂的半工半读的初中生活后,1971年,她成为一名铁路工人。直到今天,她还忘不了那些伴随着雨雪风霜铺设枕木的日子,一次次将手磨破,鲜血涌出,疼痛钻心。朱伟华回忆说:这甚至比后来在工厂打十八磅大铁锤还要苦。
“直到当上学校教员和医院护士。”苦难并没有使朱伟华放弃对知识的渴求,反而激发了她对知识殿堂和大学校园生活的向往。在那些个不是很安宁的日子里,她一边工作,一边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她说:尽管那时能找到的书籍很少,但还是穷尽一切办法看更多的书。她坚信,机遇总有青睐自己的一天。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时年25岁的朱伟华一举考取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本科专业。在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里,开始自己酝酿已久的解“渴”工程。
北京大学—南大,几度面对人生抉择却义无返顾回报桑梓!
包括朱伟华自己,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她的求学生涯竟这么巧合,1989年,也就是考取北大后整整10年时,大学毕业后已在
贵州省图书馆工作了6年的她再次考取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硕士,而此后10年,通过潜心钻研,1999年,她成了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
“我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都是在国家允许年龄的最后一年考取,这预示我干什么都较别人晚了一步,所以我十分珍惜机会,抓紧时间干自己应干和想干的事”。
1989—1992,在
北京大学。朱伟华师从我国现代文学泰斗
钱理群先生,成为
钱伯初的第一批女弟子(两名)之一。3年的勤学苦练,让她拥有了优异的成绩。毕业的时候,就业空间之大却给她带来了烦恼。面对首都很多高校的盛情邀请,她辗转反侧。这时,来自
贵州高原腹地的声声呼唤在她的耳畔久久萦回,那些与自己一样对知识同样充满渴求的孩子们的身影浮现出来,一个个端坐在此前自己供职的
贵州省图书馆的长方形条几上认真阅读的劲头让她铁定了心。她在心里告诉自己:回去!回
贵州省去。
放弃了留在北京的绝佳机会,她回到了贵州,回到了那个最平凡和普通的工作岗位上,收拾着那些不知被多少人翻阅过多少遍的或薄或厚、或宽或窄的精神粮食。
45岁考取
南京大学博士后,朱伟华同样非常幸运,在全国
戏剧学权威
董健先生的影响和指引下,她对戏剧艺术的研究造诣已非同凡响。朱伟华回忆: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南大一直挽留我,我当时也明白那是我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但生就的贵州情结让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我当时就想,
贵州省虽不生我,却养育了我。而在南京,我是异乡人。”事实上,朱伟华早已把贵州看作自己的第一故乡,她要回到贵州,以自己所学为振兴贵州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教学—治学,一心向学结出累累硕果,背后是辛勤耕耘。
自
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朱伟华一边在图书馆工作,一边在师大做兼职教师。直到1999年才最终得以转入师大,一心从事教学和研究。
作为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朱伟华始终坚持站在教学一线。她认为只有在教学一线,才能产生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但是,长年累月的辛勤教研,让她积劳成疾。
2001年,身患重病的朱伟华在做了手术和全身化疗后,又迅速投入工作,主动承担研究生、本科生及成教生各层次4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硕士生教学中,朱伟华以科研带教学,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外请著名学者开讲座,将最新的前沿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增强学生实际能力训练。在她主管研究生工作期间,文学院研究生每人平均发表论文1至2篇。2002年
南京大学文学院硕士毕业生全部考取博士生,2003年也有过半学生考上,为
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等名校输送了多名合格博士生。而朱伟华教授则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被
福建师范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
在一心向学,辛勤教学的同时,朱伟华的科研成绩依然硕果累累。她在《
文学评论》、《
中国话剧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在权威和重要核心期刊发表20多篇,不少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收入教育部指定的高校重点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曾获全国学会论文
一等奖、
南京大学光华一等奖等。仅2005年,朱伟华就捧得两个省部级科研一等奖。同年,被授予
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
北京大学教我大胆假设,南大教我小心求证”这是朱伟华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教学和治学的原则。这两种优良的传统和互补的学风,不仅使她待人坦诚谦和,对她良好教学风格和独到科研视角的形成也大有裨益。而在学生心目中,她既是学识渊博、严谨治学的学者,又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师长。
朱伟华坦言:北大的创新和人文精神,让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
南京大学的严谨和求实作风,又使我推崇个人道德的完善。换句话说,我的人生,“南”“原”“北”“则”。
软件工程师
基本情况
朱伟华,男, 1982年7月生于湖南洪江。优秀的软件工程师。
个人简介
2001年到
上海市求学,现从事于软件开发行业,个人喜欢足球,尤其对
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情有独钟。
执行主编
基本情况
朱伟华 男,汉,1977年生。现任
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汽车传媒事业三部部长、《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主编。
教育背景
2000-2003年,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硕士
1996-2000年,华南理工大学
车辆工程(
工程机械方向)及
工商管理双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03-2010年,历任《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编辑、主编助理。副主编、执行主编、事业部副部长、主编、事业部部长。
业余时间撰写过数十万字的博客及
新浪微博,并作为腾讯汽车、搜狐汽车评论员对中国汽车行业尤其是汽车服务业相关情况发表评论。
教会修女
基本情况
朱伟华修女于1912年2月12日出生于南京市,她和家人在逃难时期,坐船到了武汉,当时因被人怀疑有传染病,有人提议要把朱修女扔到长江里,但是教会接纳了修女。在教会的谆谆教诲下,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为天主献身的种子,蒙天主的召唤,朱修女加入了
圣母玛利亚方济各外方传教修女会。
遗体告别
2010年3月14日早上7点半,朱伟华修女的遗体被送回到教堂。上午弥撒后,赵宁科神父、王伟神父、张称扬神父、刘永昌神父为老修女摆了安所,全体神长教友为朱修女祈祷送别。
朱伟华修女的葬礼将于2010年3月17日早上8点半在
长沙市天主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