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始于1941年,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之初即设国文系,为学校最早设立的四个系科之一;1985年更名中文系;2003年扩展为文学院。
据2024年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本科专业2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有专任教师75人;有在校本科生1073人。
学院概况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历史始于1941年,
贵州师范大学成立之初即设国文系,为该校最早设立的四个系科之一。1985年更名中文系,2003年扩展为文学院。尹炎武、
谢六逸、
王驾吾、
谭戒甫、
蹇先艾、
汤炳正、
姚奠中、
张汝舟、李独清等著名学者曾在此执教。向义、郑国彬、杜熙筠、龙仲衡、陈贻、傅平骧、陈廷等蜚声学界。进入新时期以来,
林树明教授引领国内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中国诗法学、中国赋学研究具有学术影响,辞赋创作占有重要地位。
学院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包括文艺学、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4个二级学科;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8个二级学科,并有艺术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中国语言文学为省特色重点学科;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普通话、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影视学基础等课等为省级精品课程,汉字学、文学概论等为校级精品课程。
截至2010年底,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有11个教研室,并设有“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省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有2个图书资料室(藏书约5万册,期刊资料约700种),并有音像室、微机室及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室各1个。
师资力量
截止2024年6月,本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8人,讲师22人,内含获获博士学位51人、获硕士学位3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人。
专家名师
全国优秀教师:林树明、朱伟华
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史光辉
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林树明、朱伟华、易闻晓、
吴夏平、
谢廷秋文艺学与比较文学
• 林树明
• 唐善林
• 何嵩昱
• 何 林
• 杜 安
• 索良柱
• 周晓露
• 刘 海
• 龙仙艳
• 朱中明
• 刘 罡
• 黎 筝
汉语言文字学
• 史光辉
• 龙异腾
• 宋 宣
• 张先坦
• 吴国升
• 蔡 鸿
• 沈 茜
• 丁丑芳
• 樊 华
• 陈伦敦
• 陈 丽
• 吴伟军
• 邓 梅
• 杨泳江
• 王浩垒
• 王惠娇
中国古代文学
• 湛 芬
• 吴夏平
• 王章才
• 郝 永
• 叶 露
• 张丽丰
• 郑晶燕
• 杨朝蕾
• 彭春艳
• 冷江山
• 王福元
• 金江丰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朱伟华
• 颜同林
• 陈 悦
• 康 文
•罗长青
• 杨国强
语文教育
• 李海龙
• 黄真金
• 韦文华
写作
龙胜燕
广播电视新闻学
• 黄 葵
• 夏 燕
• 牛 颜
• 何 莲
• 崔庆鹤
• 沈 磊
• 周思雨
• 蔡 丹
• 盛 兰
• 彭 瑾
• 黄伟绚
行政人员
• 陈 明
• 苗 庆
• 苏 菲
• 鲁鹏飞
• 刘可文
• 谢宁玮
• 鲍雅丽
• 聂 志
• 吴婷
• 杨昌鑫
• 王永伦
• 杨 定
• 李 青
• 张挺玺
• 马若宏
• 冯加峰
离退休教师
• 陈光亮
• 陈立军
• 陈锐锋
• 寸镇东
• 丁家顺
• 杜乃庚
• 关贤柱
• 郭永华
• 何瑶萱
• 梁福先
• 梁世贵
• 刘光亚
• 刘金秀
• 鲁翠岚
• 毛羽群
• 阮幸生
• 石毅仁
• 谭绍凯
• 汤国铣
• 汪泰陵
• 向贤富
• 薛国富
• 晏思
• 杨淑媛
• 杨廷栋
• 杨明
• 郁国钧
• 袁荻涌
• 岳国钧
• 张静琴
• 张以泯
• 郑亚宇
• 钟 奇
名师垂范
• 尹炎武
• 王焕
• 李独清
学科设置
截至2012年底,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与教学论6个硕士点13个方向,并现招收语文教育专业硕士生,有一定数量的留学生。
开设
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对外汉语、
播音与主持艺术4个本科专业。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文艺学为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普通话、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影视学基础等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普通话、中国现代文学史、影视学基础、汉字学、文学概论等为校级精品课程。
办学成果
近十年来文学院教师出版学术专著、译著五十余部。在《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评论》、《
文学遗产》、《
中国语文》、《
文艺研究》、《中国翻译》等有影响的国家一级刊物及省级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其中
林树明教授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西比较研究》、
朱伟华教授的《东西文化背景下的贵州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系2002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龙异腾教授的《方言间的互相渗透和影响——黔中屯堡方言的形成和演变》系200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林树明教授的《性别诗学研究》、史光辉博士的《东汉-唐汉文重译佛经词汇比较研究》系200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蔡鸿博士的《魏晋河洛音注研究》、
吴夏平博士申报的《唐代文馆文士朝野流转与文学互动》系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各专业教师功底扎实、治学严谨,成果丰硕,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二十多项,其中,省部级
一等奖5项、
二等奖8项、
三等奖11项。
林树明教授多年来潜心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曾获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首届中国女性文学建设奖、
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一等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理论)二等奖(2次)、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朱伟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外戏剧比较及贵州地方文化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获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
一等奖、贵州省政府文艺奖(理论)一等奖、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袁荻涌教授长期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论著颇丰,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转载的论文达20余篇;获
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李俊教授编写的剧本《
杨虎城的最后岁月》获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剧飞天奖”
提名奖,并获省政府文艺奖
二等奖。
湛芬教授获第三届
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
税昌锡教授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易闻晓教授获第三届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史光辉博士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黄葵教授获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陈悦副教授获
贵州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龙异腾教授、汪泰陵教授、
王建设教授、阮幸生教授、
谢廷秋教授等著述颇丰,各具特色。另外,史光辉博士的
东汉佛经词汇研究,曾获首届
丁邦新语言学奖,易闻晓博士的中国古代诗学研究、
税昌锡博士的现代汉语研究也甚有特色,得到同行专家好评。
长期以来,文学院十分重视青年教师、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每年皆有不少青年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获学校科研课题,不少科研论文获全国各类奖励。
院训:明德博文 弘毅树人
释义:“明德”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博文”语出《论语雍也》:“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弘毅”语见《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树人”语见《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明德博文,既是对品德志向的要求,又是对学识能力培养的要求,体现文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学院特色。
弘毅树人,指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辛勤育人。体现了学院人刚健自强,在西部地区艰难的环境下教书育人,躬身践行的奋斗精神,既表现出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又具有鲜明的地区办学和教师教育特色。
院训强调:以明德为首要,博文为特色,弘毅为精神,树人为根本,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院训蕴含办学宗旨、学院特色,是学院精神和风格的集中体现。
学校地址
邮编:550002
科研成果
本学科共出版著作114部,其中学术专著65部。发表学术论文1227篇,其中权威、重要期刊论文60篇、CSSCI期刊论文197篇。计有《文学评论》12篇、《
文艺研究》5篇、《
文学遗产》4篇、《
外国文学评论》4篇、《
外国文学研究》5篇、《
中国翻译》4篇、《
方言》2篇、《
古汉语研究》5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0篇。
本学科共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1项,其中省级
一等奖8项、
二等奖11项、
三等奖33项。
朱伟华《欧洲两种戏剧文本形态之比较》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3年,朱伟华《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与地戏形态研究》、
易闻晓《自然与工力:中国诗学的体用之思》获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本学科共获科研项目19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3项,省级项目45项,其他项目109项,总计经费747.5万元。
历史沿革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41年的
贵州师范大学国文学系,是当时学校(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成立时最早设置的四个系科之一。
1950年,贵阳师范学院由人民政府接管。
1951年6月18日,国文系上函请示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申请更名并获批,更名为“中国语文系”。
1953年,增设中文专修科,学制2年;同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
贵州省地区撤销
贵州大学。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学校成为重灾区,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遭受严重摧折。
1985年,
贵州师范大学升级为贵州师范大学,直属省政府,同时,学校决定把“中国语文系”更名为“中国语言文学系”,惯常称之为中文系。
2003年,学校决定进行机构重组,撤系设院;同年9月,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成立。
2009年,学院被定为首批博士点建设支撑单位。
2011年,学院被列为博士点建设单位。
2013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本科专业2个。
师资力量
据2024年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90人,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8人,获博士学位51人、获硕士学位31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6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核心专家3人、省管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名师1人;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
全国优秀教师:林树明、朱伟华
贵州省省管专家:林树明、朱伟华、颜同林、
吴夏平、
谢廷秋贵州省甲秀文化人才:光辉
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林树明、朱伟华、易闻晓、吴夏平、谢廷秋、颜同林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3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特色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育(语文)
省级重点学科:文艺学
校级重点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
教学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
省级精品课程:普通话、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校级精品课程:汉字学、文学概论
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育部语用司、
贵州省教育厅与
贵州师范大学共建民族和谐语言研究与应用中心,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赋研究与创作中心等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28篇、CSSCI期刊140余篇,核心期刊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项、省部级项目34项、教育厅项目68项,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
三等奖4项,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一等奖4项、
二等奖4项、三等奖8项。
文化传统
精神文化
明德博文,弘毅树人
社团文化
学生活动
截至2019年6月,学院开展了
端午节诵、“三下乡”社会实践、汉字听写大赛、阳光体育健身跑、迎新晚会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