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是由
张绍林执导,
刘文治、
赵文瑄、
陈刚、
宋运成、
王光辉领衔主演,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
中视传媒、北京雅迪星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20集剧情历史电视剧。该剧于2004年2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
该剧讲述了1931年“9·18”事变,
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受到被毁遭劫的极大威胁,一群有识之士保护着13000余箱文物,为躲避那场疯狂的战争劫难,冒着炮火硝烟,颠沛流离辗转
黄河内外、大江南北的艰辛历史的故事。
剧情简介
1931年,日军入侵
山海关区,华北形势告急,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精品转移,以避战火浩劫。文物由北京经
上海市、南京辗转运抵位于大后方的
四川省和
贵州省,最后保存在
乐山市、峨嵋、
安顺市等偏远地区。至抗战结束后,陆续运回南京,之后部分被运送到台湾,部分回归
北平市本院,部分留在南京。
文物南迁工作历时十五年,近二万箱、近百万件文物,行程数万公里,曾经在
徐州市、
郑州市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在峨嵋经受了大火的考验,但都能化险为夷,文物没有丢失损毁,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奇迹。南迁之路是一条充满艰险的道路,无数的人力物力,无比崇高的责任心,无与伦比的勇气,铺平了这条道路,其中的艰辛困苦和危急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样环境中的第一代故宫人
宁致远(
刘文治饰)、
范思成(
赵文瑄饰)、方如山(
王光辉饰)、余任道(
陈刚饰)等人为文物的安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用生命作证。在人们了解这段历史,认识这段传奇,在赞叹中华文明辉煌的同时,也被那些为中华文明奉献的故宫人所感动。
由于历史的原因,南迁文物没能全部返回
故宫,其中一部分在解放前夕被运往台湾。一条海峡隔开了同一种文明,语言是相同的,文化是相同的,就像海水下的陆地永远是相连的。我们期待着这些瑰宝重归故里,我们期待着远方的游子重回中华母亲的怀抱。
角色介绍
音乐原声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文物南迁工作历时15年,行程数万公里,几乎没有丢失损毁,这是中国文物保护史乃至文化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奇迹。由于南迁工作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所以长久以来一直带着神秘的传奇色彩。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事件的特殊性,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和事自然具有特别的风采。现存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部分精品都是南迁文物中的精华,由于当时转运匆忙,致使一些前后连贯,或成双成套的文物现在隔海相望。
南迁历史
1931年9月18日“9·18”事件爆发,平津受威胁。
故宫博物院决定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
上海市。
1933年1月,日军进入
山海关区,进攻热河和长城各口。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正式决定,1月31日起,将文物分批运往上海。院秘书
李宗侗首先前往上海,租赁库房。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运输部门进行协助。这一消息刊发后,反响强烈。1月23日中南海成立“反对
故宫古物民众保护协会”,周肇祥为主席,通电反对故宫古物南迁。在太和门前集会,要以武力阻止南迁,行为激烈,甚至用恐吓手段。
故宫博物院院长
易培基致电行政院长
宋子文,告知情形(当时
于学忠为平津卫戍总司令)。在反对南迁运动的影响下,直到2月5日夜,在
北平市市政当局协助下,才顺利将古物2118箱,运到前门火车西站。古物共装18节车皮,押运人员、监视员、
宪兵100名及故宫警卫,另乘三节客车随行。故宫秘书
吴景洲负责押运。
张学良命军队沿途警戒护送。2月9日,
张继等人为了古物的存放地问题,进行纷争。2月11日
蒋介石来电,主张文献档案留在南京。
叶楚伧、
于右任、张继意见仍旧不统一,最后
宋子文回南京召集临时中政会议,决定将古物、图书迁往
上海市,文献档案存放在行政院大礼堂。3月中旬,第一列南迁文物运抵上海。存入法租界天主堂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旧址五楼的仓库里。第三天,宋子文亲自来检查。古物先后共分五批运送,总计13427箱零64包。5月15日,最后一批文物启运,共计6066箱。存放在英租界
四川路广州路口业广公司二楼仓库里。
1934年,院长
易培基,被冤为“盗卖故宫文物”的罪名,受到
国民政府的解职。1月24日,新院长
马衡正式开始主持上海方面工作,他工作细致,开始清点平、沪文物,并编印了“存沪文物点查清册”。12月,常务理事会据王世杰的提议,经南京政府行政院批准,在南京朝天宫兴建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分院于1936年3月开始动工,8月竣工。12月8日文物由
上海市开始启运,17日全部转运完毕。1937年1月1日,南京分院正式成立。
“7·7事变”后,南京形势危急,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行政院令,将文物迁往大后方。南迁工作分南路、中路、北路先后进行。
南路:南京——汉口——
长沙市——贵阳——
安顺市——巴县飞仙岩
中路:南京——汉口——
宜昌市——
重庆市——宜宾——乐山安古镇
北路:南京——
徐州市——
郑州市——
西安市——
宝鸡市——
汉中市——峨嵋
南迁期间两次在国外办展
第一次,伦敦《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1935年6月7日运出
上海市,1935年11月28日至1936年3月7日展出,1936年5月17日运回上海。
第二次,
莫斯科《中国艺术展览会》,1939年7月18日运出安顺,1940年1月2日开幕,展出越年,1941年3月在
圣彼得堡展出,1942年9月8日运回
重庆市。
1946年1月至1947年12月9日,西迁文物全部运回南京。南京沦陷后,未能运出的2954箱文物,也被南京分院找回,清点文物时发现箱数与运到
四川省时的数目相符,没有较大损失。
发生翻车事件
1948年9月下旬,
故宫博物院理事长
翁文灏,理事王士杰、
朱家骅、
杭立武、付斯年、
李济、
徐森玉决定南迁文物全部运往台湾。迁台文物共分三批:第一批,1948年12月22日离开南京,27日到达
基隆市,共计320箱,海军部中鼎舰负责载运;第二批,1949年1月6日运出,9日到达基隆,共计1680箱,招商局海沪轮承运;第三批,1949年1月29日运出,2月22日到达基隆,共计972箱,海军部昆仑舰代运。迁台文物共计2972箱,大都是南迁文物的精华。为阻止文物迁台,南京故宫博物院党员
陶孟和发动群众,进行阻止,但行动失败。司母戊大方鼎留在大陆。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2月7日,重新开放。2月11日,北平军管会联络员
罗歌到
故宫博物院,传达军管会指示,
马衡接待。在之前,马衡消极执行文物运台的行动,地下党发动
故宫工作人员保护文物、阻止破坏行为
幕后花絮
•为了再现留学英伦的
范思成的伦敦音,原本英语就十分出色的
赵文瑄特意请
英国朋友专程前来辅导他的发音。
•在南京拍戏期间,
刘文治和赵文还结伴去游览了中山陵。
主创公司
作品评价
《国宝》讲述了一个改编自真实而又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讲述了一次令国人为之动容的“文化长征”,讲述了一段中华民族文物史上的传奇。在外敌入侵、国破家亡的动乱年代,一群视国宝比生命还重要的中国人,一群看似文弱实则刚毅的文化人,历尽艰险、忍辱负重,以无比崇高的责任心,无与伦比的勇气,铺垫了一条充满艰险、崎岖坎坷的道路,谱写了一曲流芳千古、荡气回肠的悲歌。
该剧饱含深情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赵文瑄扮演的从
英国留学归来的文物专家
范思成,集中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信、自负、自尊、清高、坚韧等典型特质。
刘文治在剧中饰演故宫博物院院长
宁致远,坚韧隐忍,那熬红
肿胀但不屈的坚毅眼神,那时时强忍悲痛的神情,把一代故宫人的辛酸与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陈刚饰演的故宫博物院庶务科长余任道,是一个深受磨难,又性格坚毅的文物工作者。还有余任道的儿子余小林,从小跟随父亲护送国宝东奔西走,耳熏目染,逐渐成长为又一代优秀的“护宝人”,最后他主动站出来护送一部分国宝精华去台湾,既有国宝被强行分割的痛楚,也预示着保护国宝后继有人,更让人们期待着这些魂宝重归故里,期待着远方的游子重回中华母亲的怀抱。另外,剧中一些人物原本有些自私甚至丑陋,可眼看国宝将落入外人之手时,又不顾一切地舍身去保护国宝,同样体现了一种爱国精神、民族精神。
这是一群无名英雄,用他们的顽强抗争,在炮火中完成了一件伟大的任务,上演了一部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一种崇高的爱国精神和英雄品质慢慢在他们身上浮现出来。文物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抢救国宝、保护文物是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该剧中保护国宝的无名英雄身上的品质和精神,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促使人们肩负起这一代神圣的历史责任,更加珍视文化遗产和保护好文物国宝,以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子孙。
当然,电视剧《国宝》也有一些明显的不足和疏漏。有些情节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像硬贴上去的,是多余的,比如在四川嵋山范思成与王小姐的那段恋情,就让人看着别扭。还有前两集展现末代皇帝的岁月,皇宫内盗宝的故事,和后面的戏并不连贯;服装过于单调,大部分人几乎都是从头到尾就那么一套
旗袍、一条围巾(网易娱乐评)
《国宝》的编导没有采用惯用的“戏说”,而是尊重历史,以历史的真面目勾画全剧,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环境,该剧中音乐设计采取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相结合的方式,这样的组合形式既细致婉约又大气磅礴,能很好地适应剧情的需要。通过文物南迁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彰显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沈阳日报》评)
大众评分
截至2024年1月21日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