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寅平
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
张寅平,196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教授,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和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
1980年张寅平从南京十中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热物理系讲师、副教授;1992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副主任;1994.5-1995.5被公派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核能和热系统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1996.9-12赴日本东京大学机械系任客座研究员;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2014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所长;2009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2010年主持的项目“建筑环境VOC及湿度控制中的传质机理及过程特性研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张寅平主要研究内容为建筑环境传质学、室内空气质量、建筑蓄能-节能、相变贮能-理论和应用。
人物经历
1980年,张寅平从南京十中(现金陵中学)毕业,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先后获得学士(1985年)、硕士学位(1988年)和博士学位(1991年)。
1991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工程热物理系讲师(1991年10月-1993年10月)、副教授(1993年10月-1997年10月)。
1992年,担任中国科技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副主任(1992年3月-1997年5月)。
1994年,被公派到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核能和热系统研究所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1996年,赴日本东京大学机械系任客座研究员。
1997年,从日本回国后,进入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1997年10月-1999年7月)、教授(1999年7月-)。
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1997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副所长(1999年7月-2008年9月)、所长(2008年9月-2014年9月)。
200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前往丹麦技术大学国际室内环境和能源中心做Otto Monsted 访问教授(至2008年)。
2009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室内空气品质研究
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后,张寅平就开始进入建筑环境领域,并选择室内空气质量作为主攻研究方向。张寅平带领团队完成的项目名为“室内空气挥发性化学污染控制机理研究”,该项目涉及传质机理、过程特性、材料物性测试和预测等多个关键性科学问题。以多孔介质传质机理和过程特性为突破口,发展系列室内材料污染物散发特性测试和预测方法,被为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与采用。
张寅平为了研究有机挥发物的散发规律,和研究小组的成员们建立了多个干建材挥发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通用性很强的干建材N层双面有机化合物挥发模型,得到了散发准则公式和散发结束无量纲判据,提出了测定建材散发速率的新方法。这些工作均在国际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气环境)上发表。
张寅平和他的同仁还在纳米光催化处理室内有机挥发物的空气净化技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针对这种技术的应用已经制备出实验室样机,同方洁净公司正在进行产品研发。
室内空气检测研究
2007年建立了清华大学室内空气检测室,获得国际和国家检测资质,承担了北京、上海市广州市等十一个城市包括奥运场馆、外交部大楼等近百个大型建筑和4000余户家庭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和评价。研究推动了中国室内空气质量领域的研究,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应邀成为国际室内空气学术大会举办30年来在境外做大会主旨报告的首位华人,研究成果还对我国室内空气质量相关的多项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起到了关键作用。该方面研究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
功能热流体研究
张寅平及其研究小组还开展了功能热流体(在传统的热输运介质水里加进一些微米级相变微胶囊,形成的一种新颖的储传热介质)的研究,这种流体与单纯的水相比,比热更大,换热能力更强,从而可望显著降低输送管道的直径和功耗。围绕这种功能热流体研制、传热特性等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
• 科研成果奖励&项目承担
截至2016年,主持了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或重点项目课题,国家863课题和多项国内外横向合作课题。
• 论文著作&专利发明
截至2015年,张寅平发表国际学术期刊论文15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150余篇。论文SCI他引3000余次,h因子35。参编10余项国家或行业标准,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编著8本;获专利3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余项。应邀在第11届、第13届国际室内空气学术大会(2008,丹麦;2014,香港)等国际学术大会上做大会主旨报告十余次。
出版著作
学术论文
Cao JP, Weschler C,Luo JJ, Zhang YP*, A novel method tosimultaneously measure source and sink parameters important for estimatingindoor exposures to S挥发性有机物, Environ. Sci.\u0026Technol., 2016, 50, 825-834
Zhang YP*, Xiong JY, Mo JH, Gong MY, Cao JP,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ling indoororganic pollutants: 质量transfe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Indoor Air, 2016, 26, 39-60
[18]Zhang YP*, Zhang Y, Shi WX, Shang R, Chen R, Wang X, A new approach, based upon inverse problem and variation method, of solving building 能量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15(91), 204-218..
Xiong JY, Wei WJ, Huang SD, Zhang YP*,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emission rate and 温度 for chemical pollutants in building materials: General Corre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Environ. Sci. \u0026 Technol., 47(2013), 8540-8547.
Zhang YP, Mo JH, Wescher CJ*, Reducing health risks from indoor exposures in today’s rapidly developing urban China, Envirion. Health 透视, 2013 (121), 751-755.
Xiong JY, Yan W, Zhang YP*, Varying volume loading method: a convenient and rapi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initial emittable concentration and partition coefficient of formaldehyde and other aldehydes in building materials, Environ. Sci. \u0026 Techno., 45(2011), 10111-10116.
Xu QJ, Zhang YP*, Mo JH, Li XX, Indoor Formaldehyde Removal by Thermal Catalyst: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Key Parameters, and 温度 Influence, Environ. Sci. \u0026 Techno., 45(2011), 5754-5760.
Xiong JY, Yao Y, Zhang YP*, C-history method, a new and rapid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initial emittable concentration, diffusion and partition coefficients of formaldehyde and VOC in building materials, Environ. Sci. \u0026 Technol., 45(2011), 3584-3590.
[12]Zhang YP*, Mo JH, Li YG, et al., Can commonly-used fan driven indoor air cleaning techniques improve indoor air quality-A 文学 review, Atmos. Environ., 45(2011), 4329-4343.
Zeng RL, Wang X, Di HF, Jiang F, Zhang YP*, New concepts and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能量 efficient buildings: Ideal specific heat for building internal thermal 质量, Energy and Buildings, 43(2011), 1081-1090.
Mo JH, Zhang YP*, Xu QJ, Zhu YF, Lamson JJ, Zhao RY, Determina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of by-products resulting from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 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89(2009), 570-576.
Xiong JY, Zhang YP*, Wang XK, Chang DW, Macro-meso two scale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VOC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nd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 Atmos. Environ,, 42 (2008), 5278-5290.
Hu HP, Zhang YP*, Wang XK, Little JC, An analytical 质量 transfer model for predicting VOC emission from multi-layered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convective surfaces on both sides. Inter. J.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50 (2007), 2069-2077.
Zhang YP*, Luo XX, Wang XK, Qian K, Influence of 温度 on formaldehyde emission parameters of dry building materials, Atmos. Environ , 41(2007), 3203-3216.
Zhang YP*, Ding JH, Yang R, Wang X, Influence of additives on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hape-stabiliz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Solar 能量 Materials \u0026 Solar Cells, 2006, 90 (11), 1692-1702.
Mo JH, Zhang YP*, Yang R, Novel insight into VOC removal 表演 of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reactors, Indoor Air, 2005, 15 (4): 291-300.
Zhang YP*, Yang R, Zhao RY, A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performance of photocatalytic air cleaner in removing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tmos. Environ, 2003, 37(24), 2003, 3395-3399.
Xu Y, Zhang YP*, An improved 质量 transfer based model for analyzing VOC emissions from building materials, Atmos. Environ, 2003, 37(18), 2497-2505.
Hu XX, Zhang YP*, Novel insight and numerical analysis of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with 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 slurries: laminar flow in a circular tube with constant heat flow, Inter. J. of Heat and 质量 Transfer, 45 (2002), 3163-3172.
Zhang YP*, Jiang Y, Jiang Y, A simple method, T-history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heat of fusion, specific hea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PCM, Measurement Science Technology, 10(1999), 3, 201-205.
人才培养
张寅平认为教学和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他在作好科研的同时积极投入教学工作,注意将教学、科研有机结合,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秋季学期在对学生教学质量问卷调查中,他所教授的《热质交换原理和应用》课在16项指标中有15项达标,平均分高达94.07。1993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
截至2015年,张寅平已经培养10多名博士、20多名硕士,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张寅平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张寅平在建筑蓄能和节能研究方面广开思路,在室内空气品质、营造清洁节能的室内环境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获得有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评)
增选院士
2023年8月31日,入选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增选院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