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青溪镇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辖镇
青溪镇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北部,毗邻福建省永定区和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辖区面积160.3平方公里,下辖13个行政村,总人口为19773人。青溪镇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的门户——中共红色交通站就坐落在青溪镇,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390多名党、政、军骨干先后通过青溪到达苏区,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沿革
青溪镇明、清时称虎头沙、清溪社、坪沙社。明嘉靖四十一年在境内虎头沙,设置巡检司署。1949年为埔北区,1957年析出青溪乡,1958年并入埔城公社,1961年析设埔北公社,同年更名青溪公社,1983年改区,1986年复改乡,1993年建镇。
自然资源
水电矿藏
青溪镇资源丰富。水力资源丰富,省属青溪电站建在辖区内,坝址和厂房建在蕉坑村,年发电量4.2亿千瓦,全镇小水电10座总装机容量达1250千瓦。青溪还富含矿藏资源,已探明的有金矿钨矿钼矿稀土矿等。此外,辖区内的民居造型多种多样、古朴大方,密布其中,有客家特色古民居数十间。村落庄里蕉林鱼塘散落,鸡犬相鸣,菜园稻田镶嵌,颇具田园特色,休闲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状况
青溪镇交通便利。梅坎铁路途经该镇5个村,设有“琥市站”(虎市村多宝坑),铁路交通运输方便;省道S332横贯中心经坪 沙通梅县区,青电库区右岸可通福建省永定峰市镇,已铺筑水泥路面,库区左岸可通长治市接福建,公路全面实现硬底化,交通便利;汀江流经境内,水路运输便利。
特色农业
青溪镇有“斯红羊肉、青溪飞鸡、青溪蜜柚、虎市蜂蜜、青溪家米、优质烤烟”为主的六大特色农业品牌。一是“斯红羊肉”品牌。斯红羊肉是大埔羊肉的一大品牌,主要以精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中药材和具有客家特点风味的米黄米酒,经特殊的“坛闷”工序精制而成。产品畅销本地区及珠三角、龙岩市等地,深受群众欢迎。二是“青溪蜜柚”品牌。青溪镇山地丘陵较多,气候条件好,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最适合发展蜜柚产业。通过逐年发展,现在每家每户均种植蜜柚,全镇种植蜜柚1.5万多亩,年产近1200万斤,蜜柚产业已成为青溪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三是“青溪飞鸡”品牌。青溪镇调和谷飞鸡养殖基地养殖的飞鸡和飞鸡蛋,肉质紧密细滑,免疫力强,不易染病,鸡蛋食之甘甜、鲜美、醇香。现已发展万只规模养殖基地1个,飞鸡存量2万多只,年产鸡蛋180多万个,已在珠三角地区占有一定市场。四是“虎市蜂蜜”品牌。大埔县青溪镇虎市村盛产蜂蜜,养蜂户自产的纯天然蜂蜜,蜜源多为大山里各种珍奇植物的花粉,酿出的蜂蜜味道奇佳。五是“优质烤烟”品牌。青溪镇是大埔县的优质烤烟基地之一,烤烟是当地主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青溪依托优良的土质与良好的水源,修建烟站、烟区水圳,大力引导农民种植培育有机烟叶,现发展种植烟叶3000亩,年产168万斤优质烟叶。六是“青溪家米”品牌。青溪镇气候条件良好,土壤肥沃,光热水资源充足,粮食种植品种广泛,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年产粮食1150万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1万亩,年产优质家米1000万斤,以“香、白、软”的品质出名,主打销往海内外。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丰富,文化遗产、文化名人灿若星辰熠生辉。青溪文化积淀深厚,被国家命名 为中原地区花环龙之乡的花环龙和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仔狮舞均起源于青溪;青溪还有大量丰富的山歌、民俗音乐、民间传说等遗产;一代山歌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客家山歌传承人余耀南、著名词作家范源登老师等文化名人均为青溪人。清代大清一统志》总丘建(翰林院总纂官)是坪砂人。1930~1934年中共中央在此设青溪交通站,曾先后护送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刘伯承、董必武、李德等200多人入闽西苏区,是当时唯一未暴露的“红色交通站”。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国发18号文件和国务院国发42号文件精神,根据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要求,结合本镇实际普查情况,订出如下普查方案。
普查的项目及主要地区
(一)民族语言(01)此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二)民间文学(02)
1、神话(021):《天灯的传说》 被采访人:涂增泉 青溪村
《鹞子栋的传说》被采访人:余裕发 青溪村
2、传说(022):《多宝岩》 被采访人:江如君 文化站
3、故事(023):《潘了拳》 被采访人:袁武秋上坪村
4、歌谣(024):《客家山歌》 被采访人:谢容英 青溪村
《客家山歌》 被采访人:曾信英 虎市村
5、谚语(027):被采访人:谢容英 青溪村
6、谜语(028):《牙刷子》 被采访人:余新华 文化站
7、其他(029):《顺口溜等》 被采访人:陈清贤 上坪村
(三)民间美术(03)
绘画(031):被采访人:涂其次 长丰村
(四)民俗音乐(04)
民俗音乐山歌腔(041):被采访人:谢容英 青溪村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五)民间舞蹈(05)
1、岁时节令习俗舞蹈(052)
(1)花环龙 被采访人:范孙兴 桃林村
(2)黑胶灯 被采访人:江国超 铲坑村
(3)仔狮舞 被采访人:涂叠丁 青溪村
2、生活习俗舞蹈(051)被采访人:丘家烈 上坪村
(六)戏曲(06)
此大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七)曲艺(07)
此大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八)民间杂技(08)
此大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九)民间手工技艺(09)
1、烧造(093):砖瓦 被采访人:余合发 青溪村
2、编织扎制(096):纸扎 被采访人:江烈群 铲坑村
花灯 被采访人:范篆兴 桃林村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3、工具和机械制作(主要农业工具制作)(091):
被采访人:涂叠丁 青溪村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十)生产商贸习俗(10)
1、农业(101):被采访人:巫银光 下坪村
2、林业(102):被采访人:丘新仔 上坪村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3、饲养和畜牧业:养猪:被采访人:丘家伟 上坪村
(十一)消费习俗(11)
饮食:被采访人:丘家烈 上坪村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十二)人生礼俗(12)
人生礼俗:被采访人:丘家烈 上坪村
被采访人:谢容英 青溪村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十三)岁时节令(13)
本镇主要节日:被采访人:余裕发 青溪村
(十四)民间信仰(14)
庙会(144):被采访人:袁武秋 上坪村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十五)民间知识(15)
物候气象(152):被采访人:余新华 文化站
其它小项本镇无普查项目
(十六)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16)
青溪名人
【名人】梅州市山歌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传承人——余耀南
余耀南,青溪镇长丰村人,1936年出生于马来西亚雪兰峨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母回到祖居地,靠母亲挑担度日。
他从小就有文艺天才,11岁就登台演戏,男扮女装演唱《送郎参军》、双簧《阿薯古》等节目。他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优异,是学校文艺骨干。1958年被吸收到大埔白玉歌剧团当演员,在这里他认识了我县著名山歌手张照英老师,在他的带领下到处采风,拜民间说唱艺人为师,搜集了大量山歌、五句板和民间故事,为后来文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他与张照英、丘晋其组织了“三人曲艺队”。自编自演,走遍了大埔县揭阳市蕉岭县的山山水水,深受群众欢迎,并受到汕头地委、广东省委表扬。被评为“广东省的乌兰牧骑”,省文化厅特意调他们到广州市为全省文艺集训队和广州曲艺团体作示范演出。文革期间他们受到冲击,被打成“小三家村”后下放到干校劳动。
1971年,他被调回县文化馆工作,后被提拔为副馆长,被选为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市第一届文联委员、县政协常委,1989年被选为县侨联主席直至退休。
由于他长期的实践,坚持业余创作,特别是文革后,他的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先后创作了《军长买鸡》、《会夫谭》、《豆腐夫妻》、《山歌趣谈》、《春燕进城》、《自行车》、《看妹子》、《老情》等几十篇作品,在中央、省、市刊物发表,并累累获奖。除了文艺作品,他还著书立说,编写了《大埔民间故事、传说、笑话集》、《大埔传统情歌、杂歌精选》、《大埔县俗语精选》,特别是与胡希张同志合著《客家山歌知识大全》荣获广东省鲁迅文学奖”。
余耀南不但能写、能演、能唱,是文艺多面手,他打竹板的技巧可以说独一无二。更主要是他才思敏捷,能见甚唱甚,他走到那里,那里就有歌声、笑声,被海外侨胞誉称“山歌圣手”、“大陆张帝”、“大埔县李文固”。1990年市举行大型山歌节,他力压群雄与七十多名山歌手进行了日夜斗歌,荣获总分第二,被评为梅州市山歌大师(全市四名)。同年被批准参加中国曲艺家协会(是我市唯一会员)。
1991年被省文化厅评为民间文艺先进工作者。93年被省曲艺家协会授予“首届振兴曲艺奖”。
1999年,余耀南同志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仍笔耕不缀,先后为文化馆、各中小学、银行、公安局、工商局、建设局、国土局、税务局、县妇联、民政局等十几个单位创作演出节目和培养业余歌手。2002年参加县庆贺团去新加坡茶阳会馆唱山歌受到李显龙总理接见。中国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和梅州广播电视台《走出回龙屋》作了专题报道,成了客家名人,人们称他是圣诞树——老来红。
2006年度,被评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传承人。
文物古迹
红色交通线青溪交通站——永丰号遗址
青溪交通站位于大埔县青溪镇汀江河畔。
1930年下半年,在上海市的党中央成立了交通局,建立了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几条秘密交通线,青溪交通站成为上海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汕头市到大埔青溪进入闽西苏区的唯一交通线。这条交通线沟通党中央和苏区的内外联系,护送了一大批中央负责同志到江西苏区,其中有周恩来、刘少奇、邓颖超、邓小平、刘伯承、董必武、胡耀邦、德籍军事顾问李德等200多人。交通站还为苏区运送了大批军用器材、物资、药品和给养。青溪交通站以“永丰”商号的招牌作掩护,屹立在敌人虎口边,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一直坚持到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
永丰商号的旧址,1987年因建广东省青溪水电厂大坝而全部毁去。现仅存“永丰”号的招牌及当年周恩来等同志吃饭用过的桌子、油灯等,收藏于大埔县博物馆
公元1991年4月,青溪交通站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寺】千年古刹——高寺
高磜寺位于大埔县青溪镇上坪沙村木冉 里自然村。为惭愧祖师潘了拳赴阴那山灵光寺前所创,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潘了拳祖师是福建延平沙县人,自幼出家,业成因询其师:吾伽蓝何处?师未答,仅竖一掌,遂悟为“五指峰”。为寻找自己的斋醮科仪来到大埔,先后到过湖双髻山盘湖寺,西河上黄村赤蕨岭灵觉寺,而后来到木冉树坑(当时坪沙一带还一片荒凉),与住在老屋家的袁氏祖婆结为姐弟。潘了拳祖师拟在其姐屋后角髻嶂支脉湖墩山上开山建寺,后因为其姐撞见草人,破了法术,建寺无成(现山上还留下遗迹),改在高磜寺结草为庵。并在木冉 树村施善行德,流传下许多民间故事,如“龙光阁的由来”、“三易村名的传说”、“牛出不来了”、“针辨佛像”、“惭愧祖师与痢祖师”、“仙人石”、“无笃石螺与半生熟鱼”、“洗瓮”、“智救伙伴”、“稻草人建寺”等。后来潘了拳碾转去了阴那山,高磜寺的香火一直延续下来。明朝觉空和尚扩建寺庙,原名高源寺,后改称高磜寺。
高磜寺背山面水而筑,山门朝南,门框用竖固的花岗石凿成,大殿庄严肃穆,雕梁画栋,众多壁画色彩鲜艳,各种人物栩栩如生。正中端坐着法号为“惭愧祖师”的潘了拳(据说是用瓷泥玩具成,金肠银肚,内藏潘了拳指甲一枚)。过去遇到五谷丰登年景或久旱无雨之时,乡民们常常招着佛像在村里、坪沙,甚至茶阳“迎神”,请戏班唱戏,求雨祈福。大殿旁边,有厨房、僧房等建筑。观音堂在最北的位置。雄伟壮观,寺庙四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风景幽美,逐成千年古刹。
高磜寺鼎盛时期住过10多位和尚,有相当于的寺产(包括田地山林,远在桃丰大塘背的氵阳 湖塘,与三河交界的赤勾树背等处水田,当年曾属高磜寺所有,现寺门外不远处仍存当年和尚们晒谷的禾坪一块)。
高磜寺于1972年被毁,1982年重修,又于2000拆除重建,观音堂已于2003年建成。由于该寺历史悠久,在海内外均负盛誉,自古以来香火鼎盛,香客纷纷前来进香,求签祈福,游客众多。
民风民俗
仔狮戏球,又名仔狮灯、狮子滚球,流传于大埔青溪村涂屋。春宵元宵节,舞中的狮子是天真活泼、精灵调皮的仔(幼)狮,带着一个别致的彩球(灯),由一人执狮灯独舞。通过舞者操纵提线技艺,运用放、晃、提、抽线等技巧,使仔狮表现出抛、晃、拉、接、翻、滚球等形态;以及通过舞者站、蹲、跪、跳、卧等动作,使球上抛下落、左右翻动,生动地塑出仔狮时而吐球于掌上,摇头晃脑跪着戏耍,时而又含球飞奔,抱球蹦跳、甩球追逐、卧地潇洒而舞等。活泼可爱,灵活矫健,饶有情趣,既不同常见的狮子舞,又有别一般的灯舞。
仔狮戏球的流传,与大埔客家元宵灯节盛行迎灯赛舞紧密相关。出自元宵节活动之需,以及清末民初广东汉剧和提线木偶戏在大埔县民间广流传,民间艺人吸取提线木偶的提线技艺,创制了带球戏耍的狮灯,取名狮子滚球,相传始于1941年春首次出现元宵灯节的迎灯队伍中。青溪村首位狮灯制作艺人是涂禄安先生,尽管当其时道具竹札纸糊,还很粗糙,舞蹈和音乐也很简单,仅有一二个似什耍的动作配以简单的锣鼓。但,其道具,巧制狮子和球既连成一体又能分离活动,已出新于一般的灯具。
仔狮戏球,五十年代中期便销声匿迹。经抢救,一九八○年冬由仅存的青溪村民间艺人涂叠丁恢复活动,并传艺给县文化馆舞蹈干部张广哲。经张的继承,反复整理加工,揉合杂技戏曲等舞蹈加以创新,于一九八二年六月参加梅县地区民间艺术汇演,首次搬上舞台(狮灯道具还是竹札纸糊的,由青溪村民间艺人涂禄安所扎制。舞者为张广哲)演出获三等奖。继而,又加工,名为“狮子灯”,参加一九八三年广东省群众舞蹈作品评选,获三等奖。再而,又整理加工成三狮三人舞的“舞狮灯”,参加一九八四年十月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广东省首届中国艺术节(于广州市蓓蕾剧院演出。演员张广哲、林锦宏、罗往雄。仔狮的道,〈灯〉具,由青溪村老艺人涂禄安的儿子涂增元扎制BOBBIN,县文化馆张广哲蒙布、林福彩绘)。该台艺术节民族民俗音乐舞蹈演出,仅有9个舞蹈节目(包括海南省),“舞狮灯”首次亮相于省艺术节,轰动舞坛。
继而,一九八六年又加工,以“狮灯舞”之名参加广东省民间舞蹈比赛,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一九八八年,狮灯舞全面整理加工,发展为七条狮演出的群舞,舞蹈基本上保留了三段体结构,中段是优美,潇洒的三狮独舞等,定名为“仔狮灯”,参加1988年广东欢乐节,演出于广州东方乐园。(此时的仔狮灯具,全部改革成丝绸蒙面兼加银金彩银凉片等等)。一九八九年,再加工为“仔狮戏球“参加广东省群众舞蹈作品评选获三等奖。一九九○年“仔狮灯”,收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一九九六年“仔狮戏球”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省卷》(全省收入集成41个节目)。一九九七年一月,“仔狮戏球”再加工、发展成十三条仔狮登台的“仔狮舞”,晋京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拍制《97春节庙会“天南地北喜迎春”》电视片,并于春节播放。
人口
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6428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资源
水电矿藏
交通状况
特色农业
历史文化
人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