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泉
济南芙蓉街69号居民院前景点
芙蓉泉位于济南芙蓉街69号居民院前,块石砌长方池,长10米,宽5米,深3米,池中间横跨一石桥,池北侧立花岗石栏杆,池南壁镌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书《芙蓉泉》碑及手书明晏璧《芙蓉泉》诗句。
清朝曾于泉边建芙蓉馆,不知泉馆是以谁起名芙蓉。清代诗人董芸曾寄居于此,并赋《芙蓉泉寓舍》。明末清初,从芙蓉泉到泮池一段泉水溪流,人称“梯云溪”。
光绪十五年(1889)的《省城街巷全图》,亦在芙蓉街关帝庙位置标注出这处明代即有的芙蓉泉。
历史记载
溪上架桥,建有牌坊,额题“腾蛟起凤”,寓其前程腾达。清康熙初年,景色渐衰,梯云溪改为暗沟,上铺青石,桥坊皆毁,仅存芙蓉泉池。芙蓉泉曾列金、明、清三代七十二名泉。《老残游记》中描写济南市“家家泉水,户户垂杨”,而现今位列七十二泉的泉水中,真正涌泉于居民院落的泉水较有名的只有芙蓉泉。
同名泉水
济南自古多水,“荷扶疏水半城”。莲子湖、大明湖、百花洲、濯缨湖等,水波粼粼,芙蓉茂盛。芙蓉是莲荷的别称,也作泉的名字,“曰芙蓉,明以艳也”(清郝植恭《济南七十二泉记》)。济南竟有四处泉水称作芙蓉泉。
岱宗街原水官庙前有北芙蓉泉,明代诗人王象春有句:“连云港碧霞寺左北芙蓉,深苇荒庐闭乳钟。”那时,这一带为湖畔湿地,芦苇丛生,莲荷摇曳于芙蓉池(俗呼王八湾)中,池东的泉亦以芙蓉名之。称北芙蓉,是因为其南面早有芙蓉泉在。芙蓉街中段路西的芙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金朝《名泉碑》有载,称其在姜家亭前。明代永乐年间,诗人晏璧咏《芙蓉泉》曰:“朵朵红妆照清水,秋江寂寞起西风。”这里的朵朵红妆是写泉畔景色。芙蓉泉东接濯缨湖,湖中芙蓉出水,色映泉池。它的命名与北芙蓉泉情形一样。晏璧在泉边赋诗的时候,德王府尚未开建,濯缨湖广约数十亩,湖波漾至芙蓉泉畔。成化三年(1467),德王朱见潾济南市就位,以珍珠泉为中心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以泉而名的芙蓉街成为王府的西至。随后,济南诗人许邦才(字殿卿,曾任德王府右史)在芙蓉泉西,布政司街路东建起瞻泰楼。又后,芙蓉泉成为观察韩应元宅中之泉,明代刘敕《历乘》载:“芙蓉泉,韩观察宅。”泉畔建有芙蓉馆、芙蓉亭。“韩应元芙蓉亭,在芙蓉池上”(乾隆历城县志》)。馆、亭都因泉而名。德州诗人田雯(字子纶、纶霞,曾任刑部、户部左侍郎)清代康熙帝间题壁瞻泰楼:“晴霞飞不断,湖水含泓澄,一丛白菡萏,无数红蜻蜓。”菡萏亦与芙蓉同是一物。这时,德王府已废,山东巡抚周有德在王府故址缩建巡抚衙门,濯缨湖一半划出墙
外,湖中荷花依然盛开。乾隆间,江苏嘉定人王初桐(字竹所)任齐河县丞时作《济南竹枝词》,有诗写瞻泰楼:“瞻泰高于四照楼,芙蓉泉口假山头。坐闻十棒冬冬鼓,知是游湖六柱舟。”四照楼在大明湖南岸的学署,以高大崔嵬著称。瞻泰楼临泉傍湖,比四照楼还高。关于濯缨湖,曲阜市诗人孔昭虔(字元敬,嘉庆进士,曾任贵州省布政使)更有生动描写:“水西桥外濯缨泉,日暖清秋放鸭天。薄暮采莲人不见,清风吹转渡头船。”放鸭、采莲、泛舟,俨然江南水乡。平原诗人董芸(字香草)清中期亦寄居于此。“平原香草今诗人,风度曲江有为后。偶然寄迹芙蓉泉,闭门句未肯苟。”(清刘寄庵诗句)董芸在这里读书作文,准备应举。他所写《广齐音》中有一首《芙蓉泉寓舍》:“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荫坐著书。”诗前有按语:“泉之左即许右史瞻泰楼故址也。石为方池,东西稍广,约半亩许。中有石梁,水逶迤北流市。沈华东太守浚其渠,名曰‘梯云溪’。癸丑夏,余寓居泉上最久,着《历下山水纪略》二卷。”时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芙蓉泉是这等模样。这里说到的沈华东太守开凿梯云溪之事,发生在明代万历庚子年(1600)。从那时起,芙蓉泉水便由梯云溪流入府学文庙外泮池。现在,芙蓉泉已成临街之泉,可随意游赏。而梯云溪早已化身为暗沟。从这里往南不远,芙蓉街路东132号院里,有一眼号称神泉的南芙蓉泉,长0.6米,宽0.5米。水位旱不降更不涸,涝不涨更不溢,总保持在1.8米。不过,现在水位已下降几十厘米。原池壁刻有泉名的砖雕已下落不明,南芙蓉泉的年龄已无法弄清。口传历史大概一二百年,可溯至清代。从芙蓉泉往北不远有座关帝庙。2009年重修关庙时,又发现一处芙蓉泉。庙中康熙三十四年(1695)《建醮三年圆满碑记》载:“百年之武库、飞霜、芙蓉泉,北注泮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同名泉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