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戏院
上海市中国大戏院
中国大戏院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牛庄路704号,毗邻浙江中路、广西北路、芝路。原剧场于1930年建成开业,占地面积1340平方米。中国大戏院原名“中国剧场”,上世纪30~40年代,与文明大舞台、天蟾舞台、共舞台一起被并称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
作为南北京剧名家非常青睐的京剧舞台之一,厉慧良马连良李玉茹盖叫天、林树森、宋德珠周信芳梅兰芳等许多京剧名角都曾在中国大戏院登台献艺,并留下了一段段戏史佳话,为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积淀了珍贵的文化艺术和历史记忆。
2005年,中国大戏院被确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属三类保护标准。2012年10月,上海市黄浦区召开了中国大戏院修缮改造项目专题会,明确该项目为“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为了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内一流的、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专业剧场,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特邀英国专业剧场设计公司RHWL联手中方设计团队联合设计,历经六年的匠心打磨,2018年5月,中国大戏院修缮改造工程竣工。修旧如初的中国大戏院于2018年6月再度盛装启程。
历史沿革
1929年,经营大世界游乐场黄楚九,在浙江路牛庄路附近租下一块土地,除建造市房外,与赵如泉、周炳臣合资建造一座剧院。剧院于1930年初建成,位于牛庄路704号,原以三星大舞台为名,定于农历正月初一(1月30日)开幕。其时流氓大亨黄金荣派人前来告知:沪上只能有一个大舞台,即荣记大舞台,必须更名方可开张。为此几经求情,改名为三星舞台,才于2月5日开幕。
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地处闸北区的更新舞台在战火中被炸毁,同年8月重新整修后又毁于大火。1936年更新舞台迁至牛庄路三星舞台原址。据《申报》报道,更新舞台换址后重新开幕那天,日夜两场,“虽大雪终日,观者犹争先恐后”。
“中国大戏院的舞台大小和观众座位数在上海市京剧舞台中不显优势,但仍然被戏迷们称为上海“四大舞台”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从其初创时期的“三星舞台”到“更新舞台”再到“中国大戏院”,88年的舞台春秋,造就了不少京剧名人。1934年开始的“厉家班”驻场演出,厉慧良从此闻名;1938年的海派京剧代表人物林树森压轴大戏的头牌成为更新舞台的台柱,也被观众称为“红生大王”;1940年开始,上海戏剧学校学生整齐的“正”字辈,每年在更新舞台公演,许多“正”字辈由此出名;1942年宋德珠被评为“四小名旦”后,成立自己的社团在更新舞台挂牌,其后的演出盛况空前;1943年已很有名气的马连良“扶风社”及张君秋袁世海京剧名人,多次进场演出,一直演到1948年;1946年梅兰芳把流浪在南京无锡街头的“夏声戏校”的学生介绍到中国大戏院,连演15场,一炮打响,许多学生也因此被正规剧团录用......诸如等等,举不胜举。正因如此,中国大戏院被誉为上海京剧“四大舞台”之一,也是名至实归、当之无愧的。”
——中国大戏院《舞台春秋88年》
“在中国大戏院舞台演红的演员逐渐增多,其舞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从报纸广告和戏单资料查证,早在30、40、50年代,百分之九十以上京剧社团和名流名角如梅兰芳周信芳俞振飞言慧珠李玉茹盖叫天李桂云谭富英等等,都喜欢到中国大戏院的舞台合演、公演。有的还多次来演出,特别如李玉茹,不顾别人劝说,炮声隆隆中坚持在中国大戏院演出,直到上海战役。许多名人还把赈灾义演放在中国大戏院,出现过许多感人的故事和有趣的场景。如梅兰芳早在“中国剧场”之时就进行过赈会义演,还专门为徒弟李世芳抚恤义演。1947年9月,上海市大亨杜月笙60寿辰赈灾义演,退隐有年的余派传人孟小冬演出余派名剧《搜孤救孤》,昔日的“冬皇”风采不减,吐字清晰,腔简韵厚,喷口有力,唱得万人空巷,此后孟小冬告别京剧舞台,在中国大戏院的“绝唱”成就了她艺术人生的巅峰......中国大戏院之所以成为上海“四大舞台”之一,了解了这些名人名角的舞台轨迹,我们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中国大戏院《舞台春秋88年》
修缮改造
中原地区大戏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是在中国仅有的两座带有“中国”名称的历史性老剧场,其含金量不言而喻。作为卢湾区“一个中心五个集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引擎,其修缮改造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全力支持。
2011年,按照中共黄浦区委、区政府建设环人民广场演艺活力区的整体战略部署和规划要求,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启动中国大戏院修缮改造项目。
2012年2月,中国大戏院召开修缮改造专题座谈会。当年7-11月,大光明文化集团邀请英国知名剧场设计建筑事务所RHWL专家多次来沪,共同商讨设计方案及可行性研究。
2013年2月,黄浦区发改委下达“关于中国大戏院改造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此后,上海市历保中心、区文化局、区房地局等有关方面人员反复召开中国大戏院设计概念方案听证会。7月,英国RHWL公司正式提交“中国大戏院改造项目”方案设计稿。12月,市规划局召开中国大戏院改造项目“设计方案”专家论证会,原则通过“中国大戏院改造项目设计方案”。
2014年4月,黄浦区区政府将中国大戏院改造项目正式列入区政府项目实施。9月,黄浦区建交委批准“中国大戏院改造项目初步设计方案”,明确了中国大戏院修缮改造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规模等。
本次修缮改造的主要内容:
1)参照19世纪30年代初建时的设计,恢复三层观众厅的格局;
2)根据保护建筑要求,保留外立面及主体结构,按历史原样恢复外立面尖塔;
3)为满足现代剧场的使用要求,调整台口结构线,台塔高度抬升;
4)在舞台前方新增升降乐池;
5)整饬门厅、新做前厅的电梯;
修旧如初的中国大戏院,主体建筑面积达到5320平方米,拥有梯次观众席三层,座位数878座,达到中等专业剧场规模。正门大厅的大理石地坪上镶嵌着半幅太阳花三星图案,与建筑双塔正立面图案上下呼应,暗示着“中国大戏院”前身作为“三星大舞台”的历史文脉;各楼层休息厅的天花造型也延续了历史遗存的天花风格,营造着欧式古典的空间感;而最为美伦美奂的当属剧场观众厅穹顶,中心错落有致的两层共32瓣花瓣组成了一朵盛开的莲花,在灯光的烘托下,高浮雕莲花纹光影透叠,层次分明而又工整细腻,无处不彰显中国大戏院的魅力。
开幕演出季
2018中国大戏院开幕演出季暨国际戏剧邀请展邀请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及中国等国家的19部精彩剧目,共计50余场,演出季时间从6月一直持续到9月底。
包括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费利特·帕慕克小说改编的话剧《雪,覆盖下的真相》,意大利意象派导演罗密欧·卡斯特鲁奇作品《不可自理的生活》,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耻》,静冈县舞台艺术中心(SPAC)根据弗兰兹·卡夫卡经典小说改编的《变形记》,纽约时报剧评人优选剧目《西方社会》,以及德国戏剧“梦之队”—柏林邵宾纳剧院制作、托马斯·奥斯特玛雅导演的《海达·高布乐》,山羊之歌剧团制作的《评价哈姆雷特》,获得罗基什基斯立陶宛专业戏剧最佳表演奖的《不是我生的》等剧目,其中多部剧目是亚洲首演或中国首秀。另有京剧梅派青衣史依弘、作曲家金复载和指挥家王永吉共同打造的中国首部室内乐版京剧《霸王别姬》,“余脉相传”王珮瑜京剧骨子老戏展演,陶身体剧场作品《4》《5》、王亚彬导演、编舞的舞剧《青衣》以及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话剧《狂飙》等国内演出。
在演出同时,还有20场的相关衍生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演后谈、演前导赏、艺术课堂、表演工作坊等衍生活动与高品质的文化盛宴,以上海市观众。
剧场定位
错位竞争,打造有特色的专业剧场
中国大戏院将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导,借助外力,市场运作”原则,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定位于以综合戏剧演出为主的中型专业剧场,与周边剧场形成错位竞争。具体来说:
一是聘请国家话剧院一级导演田沁鑫为艺术总监,通过名导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号召力整合资源,逐步成为田沁鑫导演作品的上海首演地。
二是成为世界名团名剧的中原地区首演地。将德国俄罗斯日本美国等名团名剧引进中国大戏院,成为其在中国的首演之地。
三是成为创新戏剧的展示基地。充分发挥大戏院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积淀,引进创新戏曲演出,薪火传承、推陈出新,打造创新戏曲的展示基地。
四是成为原创戏剧孵化之地。通过参与投资和孵化原创戏剧,支持民族文化发展。
五是与上海戏剧学院青年剧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中国大戏院将成为上戏青年剧团的实践基地,成为培养新人新作之地。
未来规划
打造一年三个演出季的特色剧场
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着力打造一年三个演出季即“中国大戏院国际戏剧邀请展”、“中国大戏院新人新剧邀请展”、“中国大戏院创新戏曲邀请展”品牌,使中国大戏院成为名团名剧的中国首演地,成为网罗新人新作的基地,成为创新戏剧的孵化地,最终形成既有剧场演出又有作品出品的特色剧场,为中国大戏院在演艺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为上海市打造成为“亚洲演艺之都”的发展目标和“环人民广场活力演艺区”的建设敬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院士寄语
从三星大舞台到中国大戏院
1963年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四年级上建筑物理课的时候,就听讲授建筑声学的王季卿教授赞扬中国大戏院的声学品质,至今仍记得他说坐在三楼楼厅最后一排,舞台上演出的声音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当年曾经参观过这座戏院,但是对建筑的记忆已经渐渐淡忘了。自2014年5月受邀参加讨论中国大戏院改造方案设计时,对这座建筑有了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模糊的记忆又重新清晰并活跃起来。
中国大戏院曾经是近代上海市的文化地标,是海派京剧的象征,镌刻着中国京剧史的辉煌篇章。我虽然是京剧的门外汉,但是厉慧良马连良李玉茹梅兰芳周信芳等大师的名声还是如雷贯耳的。当年,这一带集中了众多的剧院,但是无论是演出的阵容、作为文化地标的声誉,还是建筑的音响效果,舞台的宽敞,在号称上海“四大舞台”中,中国大戏院都是当之无愧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记得2014年5月末的一天去了现场,为这座建筑的沧桑变化而唏嘘感叹,原本的三层楼台已经不复存在,昔日的辉煌也荡然无存。在1990年代的剧院改造成电影院和多种经营的大潮中,中国大戏院也未能免俗,原先的1914个座位只留下改造后的放映电影的正厅,而且电影也随着人们对那些新建豪华电影城的趋之若鹜而停映甚久。
我有幸参加讨论中国大戏院的改造设计,期间也多次到现场参加讨论,因此也可以获得更多有关这座剧院的信息。1930年初建时,剧院的名称是三星大舞台,以后多次更名,更换主人,1942年改称中国大戏院,沿用至今。1929年的图纸上,设计三星大舞台的建筑师是名不见经传的英国建筑师米伦,早年曾经在锦明洋行任职,1925年起自己开办事务所。现在已经查到他设计的作品除三星大舞台之外,还有淮海东路山东路商号,以及多伦路上的女子商业银行,基本上乏善可陈,如果不是因为这座剧院,可能他早就被众多的近代建筑大师的名字所淹没。结构工程师是著名的丹麦土木工程师康立德的康益洋行,当年沪上许多重要建筑的结构设计都是康益洋行的作品。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藏有三星大舞台的图纸,对重新改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为音乐剧专业的剧院方案由英国的专事剧院设计的RHWL事务所和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共同提出,经过反复讨论,专家们同意根据图纸恢复最初的两座塔楼,保留外墙,也对室内的效果和观众厅以及舞台台口的方案进行多次论证。但是对于历年新增的搭建提出了异议,由于功能的需要,规划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管理部门,以及专家们也只好同意保留。目前看来,塔楼被这些搭建所包围,未能显示出塔楼的独特形象,总是缺憾,只能算是风格性修复。
最困难的当属结构设计和施工,因为原设计,剧院东侧是同为一个整体的商铺和办公楼,但由于东侧已经变成居民楼,恢复三层挑台新建的框架结构和施工方案必须顾及对周边居民楼以及附近地区的影响,承担施工的住总集团似乎是上海方言中的“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极端困难而又十分苛刻的场地和环境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原定改造的目标,再一次证明了上海市的建筑师、工程师、施工人员和规划管理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部门的技术水平、协调能力和聪明才智。
区位信息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牛庄路704号(临浙江中路,近上海人民广场
邮编:200001
交通:
轨交-1、2、8号线(人民广场站19号口)
公交-14路
(浙江中路北京东路)
19路、21路、64璐、316路
(北京东路福建中路
37路、330路
(天津路福建中路)
18路、46路、46路区间、108路、108路区间、312路、318路、537路、930路、952路
(西藏中路北京东路
参考资料
....2018-06-0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修缮改造
开幕演出季
剧场定位
未来规划
院士寄语
区位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