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市,(峨眉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设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桢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吴自良陈能宽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以及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为数众多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近二十万优秀人才。
2010年10月28日,西南交通大学进行学科整合,撤销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内的三个学院。
学院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由唐山铁道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逐步发展而来,1951年成立唐山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1984年11月成立了学校第一个文科系——社会科学系,1996年4月成立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建设与发展的母体。学院设有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政治学系(包括政治学教研室、世界经济与政治教研室)、法学系(包括理论法学教研室、诉讼法学教研室、民商经济法学教研室)、国际经济系(经济学教研室、国际贸易教研室),有6个校级研究中心、4个院级研究中心、14个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综合实验室、信息中心。
学院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142人;研究生218人;成人学生300余人。学院承担全校大部分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文化素质课程,以及学院4个本科专业、硕士点、博士点的课程。学院教学科研成绩突出,2002年以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7项,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26项,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36篇,核心期刊论文72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等46部。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4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教授13人,副教授29人,讲师22人,助教11人,并聘请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2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43人、具有学士的有10人、在读博士14人、在读硕士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学院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9%、具有硕士学位的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8%,具有学士学位的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3%,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86.6%,从动态来看,随着在读博士的毕业以及新调入人员基本上以博士为主,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将会超过45%。教师中有校外学缘者占86%,有留学经历者7人。
历史沿革
一、辛勤地播种与耕耘——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阶段(1951—1984.10)
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成立于1951年。早在1949年8月13日,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决议,大学各院校应增设社会科学课程。唐山工学院遂决定自1950—1951学年起增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和《新民主主义论》(包括中国近代革命运动简史)两门课程,前者为一年级必修,后者为二、三、四年级选修。1950年9月27日,为提高《社会发展史》这门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成立《社会发展史》教学委员会。1951年1月11日,北方交通大学校部批复同意唐山工学院成立政治课教学委员会。是年,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组正式成立。
马列主义教研组成立之初,师资力量薄弱,为充实师资,学校选派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校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研组培养了第一批师资力量。
1955年9月23日,因工作需要,马列主义教研组又划分为中国现代革命史教研组及马列主义教研组(包括政治经济学在内)两教研组。文乃山副教授任马列主义教研组主任,李泳讲师为中国现代革命史教研组代理主任。同年秋,马列主义教研组资料室成立,主任为胡思杜
20 世纪60年代初,在高校大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队伍的补充成为很严峻的任务。在时任院长顾稀的支持下,马列主义教研室在各系的3-4年级学生中选拔了约 50人,抽调补充马列主义教研室师资队伍。这些青年老师在2-3 年之内分期分批被送往中国人民大学、铁道部党校(干部学院)相关专业研读、进修学习。
20 世纪70年代末,马列教研室在校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承接了铁道部下达的一项严峻任务——创办马克思列宁主义师资班,为铁路学院培养一批政治理论课教师。1978年马列教研室招收师资班学生43名,并在一个班里设置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自然辩证法四个专业(后增设经济管理专业)。马列师资班的创办,在西南交通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这所古老的工科院校,从此结束了没有文科专业的历史,推动学校向多学科综合性大学发展。当前,马列师资班毕业的大多数人已成为学者、教授、实业家和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983年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首次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专科生31人,1984年又招收马列主义理论专业专科生65人。至 1984年11月社会科学系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已包括三个教研组(中共党史教研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组、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和一个资料室(马列主义资料室),主要承担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马列主义宣传和师资培养等工作。
二、努力开拓的十二年——社会科学系发展阶段(1984.11—1996.4)
为适应学校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多学科综合发展转型的需要,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1984年11月在我校近九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成立了第一个文科系——社会科学系。
社会科学系的任务和使命有三:一是承担全校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二是培养国家急需的某些社科类专业人才;三是实现文理渗透,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做出应有贡献。
社会科学系秉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倡导:“团结、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系风。提出“在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改革、招收培养研究生、资料室建设等方面创造全国铁路、四川省中国西南地区高校的一流工作”的发展目标。
社会科学系历任系主任有:李凤岭、王浩吾、贾志永;副系主任有:邓介曾、李尚富、贾志永、何云庵、陈光;总支书记有:李凤岭、李尚富、李万青、董振淑;副书记有:石宗泽、徐文生。
教师人数1985年达到42人;经过严格筛选,1995年教师人数为3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讲师23人;至1996年4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立时,教师人数达到4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讲师28人。
建系之初,社科系下设中共党史、哲学、自然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和人文5个教研室,随着社科系的发展和开设文科专业、改善工科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为适应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下辖机构改为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际贸易、人文及对外汉语教学等4个教研室和共产主义国际与中国革命、应用经济、建筑文化等3个研究中心。
三、开创辉煌的十年——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阶段(1996.4—2006.4)
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二日,西南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之成立,是百年老校西南(唐山)交通大学,跨越世纪之交,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学校近年来工、理、管、经、文多科性综合性发展的可喜成果。
人文社科学院,肩负着高等院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同时,学院将以其人文荟萃、社科优势,着力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政治、经济、法学和艺术等领域的专门人才;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院成立初期,下设了政治、国际经济、文学艺术和经济法(筹)等4个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国际贸易、经济学、中文及对外汉语教学、装饰艺术设计、音乐、经济法等8个教研室,心理研究与咨询和人文社科信息2个中心。学科涵盖文、史、哲、经、法等大类;学历教育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国际贸易、经济法和装饰艺术设计等本科专业5个;有涉外经贸与公关和财会与统计专科专业2个。为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较快地发展了文科专业,至2004年6月学院发展到10个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公共管理、美术学和音乐表演),与此同时扩大了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本科生招生规模从每年80多人扩大至380人左右,研究生年招生规模从每年10人左右扩大到80人左右。为了适应学校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人文社科学院已相继于2004年6月,分出汉语言文学与艺术专业及3个硕士点,成立了艺术与传播学院;于2005年6月,分出公共管理专业及2个硕士点,并与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组合,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2006年,又分出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学专业,成立心理学研究中心。
四、科学研究再上台阶
十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5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九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青年教师奖项目等 6 项;主持铁道部基金项目、四川省社科基金项目15项,主持教育部、司法部重大研究课题 3 项以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省部级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等23项。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是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最高级别奖项)11项,其中 一等奖一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8 项。在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国际会议、国家级、省级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其中仅“十五”期间就在《中共党史研究》、《中山大学学报》、《统计研究》、《经济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200 余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学术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为我院博士学位点的成功申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饶艾教授等4人被评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有2名教授入选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人文社科学院的教师中,有四川省历史学会、省中共党史学会、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工作委员会、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省逻辑学会、省政治学会、省法学会的副会长;四川省伦理学会、省区域经济研究会秘书长、副秘书长;四川省法学人才研究会、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生态经济杂志(英文版)》学术委员。
科研机构
国际经济研究中心
性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个虚体性质的研究单位。
宗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本研究中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来探讨中国经济的运行、发展以及对外经济交往中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扩大学术影响。
功能与活动:本研究中心的基本功能是为本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搭建一个良好的学术平台和对外沟通渠道,以有利于推动本学科领域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术影响。
新中心成立后,主要开展以下活动:(1)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举办具有一定水准的学术讲座和学术论坛;(2)利用中心这个平台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合作;(3)根据实践需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活动;(4)适应社会需要积极开展有关政策咨询和专业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机构:窦祥胜(主任)许俐(副主任)
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金融投资; WTO 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川渝经济区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性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个虚体单位。
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协调、社会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经济学社会学相结合,研究川渝经济区产业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城市化与城市群、交通网络、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移民、失地农民、人的现代化等问题。
功能与活动:本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的学术窗口和平台,为中心各位学者与国内外学术界、政府以及产业界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创造机会,以专题研究、定期讨论及学术论坛、政策咨询、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深入研究作为中国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川渝经济区的社会经济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扩大西南交通大学的学术影响。
机构:骆玲(主任)唐志红(副主任)
研究方向:川渝经济区的构建;川渝经济区产业整合;川渝经济区城市集群发展;川渝经济合作机制
交通运输法律研究中心
性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一个虚体单位。
宗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法治国为指针,运用法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国内及国际交通运输法律的现状与完善的热点、难点及相关问题。
功能与活动:新中心将依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科在国内国际方面的传统优势,将交通运输法律研究作为其整体一部分进行配套整合研究,亦将其作为交通运输法律研究领域对外交流的学术窗口和平台,为中心各位学者与国内外学术界、政府以及实务界之间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创造机会。将以网页、书库、项目合作、学术论坛、政策咨询、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扩大交大的学术影响。
机构:赵明(主任),陈家宏(副主任)
研究方向:铁路(轨道)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内河(海洋)运输、城市交通运输等法律政策研究
西南交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性质:校级虚体科研机构,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代管,并依托学院政、法、经、史、哲五大学科师资力量,聘请国内相关专家学者作顾问指导。
宗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贴近现实社会生活,调查研究社会现象及社会问题,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参与社会政策制定与实施,协助社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服务。
功能与活动:本中心将作为学校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基础平台和对外交流的学术窗口,作为中心各位学者与国内外学术界、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界之间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桥梁,将以项目合作与推广、政策研究与咨询、专业调查与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对外合作,扩大交大社科的学术影响。
机构:骆玲(主任)方纲(副主任)
研究方向:社会工作;交通社会学;社区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法治建设研究中心
性质:本研究中心依托我校人文社科学院及法学系理论法学硕士学位点,属于一个虚体单位。
宗旨:中心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旨在凝聚校内研究力量,联络校外学术贤达,立足并服务于学校及社会,提升我校法学研究水平和地位并扩大影响。
功能与活动:该中心研究作为法学学科对外交流的学术窗口和平台,为中心学者和法学系教师同我国法学理论界与立法、执法、司法实践部门之间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创造机会,主要开展有关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包括立法与司法研究、举办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与实践学术讲座、接受有关立法与司法实践问题的咨询和采访、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研究的校际交流和其他交流等活动。
机构:饶艾(主任)
研究方向:中国立法;中国司法;人权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历史沿革
科研机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