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们
冯骥才创作的小说
《艺术家们》是作家冯骥才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20年10月出版。
《艺术家们》以20世纪60年代几位青年艺术家的生活和事业为轴,讲述了国内半个多世纪以来艺术家们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作者在故事中融入了其对于绘画、文学、音乐等多种艺术门类的独特体悟与思索,用钢笔和画笔“两支笔”描绘出激荡动人的艺术人生。也呈现了同时期国内艺术事业、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迁。
内容简介
小说以三位画家楚云天、罗潜和洛夫从心灵交汇到逐渐离散的过程,折射了近五十年来的时代变迁。
楚云天、洛夫、罗潜都是年轻画家,号称“三剑客”。他们在压抑灰暗的年代默默守护着共同的艺术沙龙,在唐山地震中幸存下来,又一起迎来了改革开放。但当精神解禁,生活渐好,三人却在不经意间从志同道合走向了分道扬:洛夫被商业化浪潮吞噬,失去自我,最后自杀;罗潜苦苦挣扎于社会底层,耗尽了绘画才能;只有楚云天,在绘画界守住了对艺术的赤子之心。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冯骥才年轻时就展露了绘画天资,早年曾在一家书画社里从事古画临摹,并在1978年写作前,一直作为画家活跃。在投入文学后,冯骥才依旧关注画坛,关注世界的绘画潮流,关注当代绘画的各式各样的思想,关注画家在不同的时代里面的命运。
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画家与改革开放时代的相互交融,他开始萌生出想法去写曾经七十年代草根画家们的生活。随着对于绘画的关切及思考,这种想法逐渐萌芽,特别随着中国进入商品消费时代后,画家的世界观、思想观开始受商品文化的冲击后,这种写作冲动开始日趋成熟。  如其在《艺术家们》的自序中写道:“我一直想用两支笔写这本小说,我的话并非故弄玄虚。这两支笔,一支是钢笔,一支是画笔。我想用钢笔来写一群画家非凡的追求与迥然不同的命运;我想用画笔来写唯画家们才具有的感知。”以艺术家为主题的小说,一直是冯骥才盘旋在心头的念想。 
《艺术家们》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当下。在此期间,中国当代小说、绘画、文化等各个艺术领域的美学追求也几经变化。而冯骥才亦将自身的部分真实经历及思考融入到主人公楚云天的经历中,例如小说中楚云天与日本画家平山郁夫的对话,便是20世纪90年代初冯骥才在日本举办画展时,其与平山郁夫交谈的生活经历。冯骥才是整个历程的亲历者,也是美学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参与者。 
人物介绍
画家“三剑客”之一,国画出身,其作画以水墨山水见长。父亲曾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心内科名医,家境殷实。文化大革命后,与新婚妻子隋意被赶到旧租界小楼顶层的小屋中。为人为艺一丝不苟地坚守着自己的良知与追求,视同道为知音,视友情为珍宝,视财富为草芥,不断地朝着艺术的新高峰攀登,并最终成就了自己寓人文情怀于山水之中的现代文人画的独特风格。
洛夫
画家“三剑客”之一,学院派油画家。曾经创作出了《五千年》《深耕》和《呼喊》等力作,但随后则为名为财所累,看似求新求变,实则从一味地模仿西方现代抽象画派到所谓行为艺术,一步步地走向迷途,到最终坠入抑郁症的陷阱而难以自拔。
画家“三剑客”之一,他的作画带有很强的主观主义,其笔触运用灵动诡异,但同时被主流艺术所排斥。他为人孤独,天性缄默,仅知晓有云天与洛夫两位好友。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后,慢慢与两位好友减少联系。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冯骥才看来,由于艺术家是“非同常人的一群异类”,因此,必需“用另一套笔墨写另一群人物和另一种生活”。于是,在这部《艺术家们》的长篇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虽有三十余位,但所展开的生活场景总体上却比较单一,作家似乎更在意透过这些比较单一的场景集中聚焦时代的变迁以及时代大潮的涌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也不掩饰作家的主观立场及态度。因为作者自信地深知艺术家们“在哪里攀向崇山峻岭,在哪里跌入时代的黑洞,在哪里陷入迷茫”。
开篇出场的楚云天、罗潜和洛夫这“三剑客”虽不全都是作品的主角儿,但却绝对是三类艺术家的代表。他们登台亮相之时尚处于思想禁和文化荒芜之际,因此,一册残缺的画集、一张陈旧的唱片、一架缺腿的钢琴、一本破损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会令他们兴奋不已。每一次躲在某个隐秘角落的集体欣赏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就是一顿大餐。共同的艺术志向让他们紧紧地抱团取暖,即便是1976年那场毁灭性的唐山地震也没有将他们分开,在巨大的自然灾害以及接踵而至的各种麻烦面前,他们依旧能够彼此守望相助。然而,随着思想的禁锢逐渐被打破,当荒芜的艺术田野上开始生发出绿草百花,三个男性间的纯真友情开始出现缝隙,且越来越大直至发展到不可弥合,正如同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样:“三剑客并驾齐驱,终于来到荒原上一个许多条道交叉的岔口,虽然从无夙怨,也未了结,无缘无故地散开,相互也未作别,却各纵一骑,分道扬镳了”。
随着新时代大幕的徐徐开启,因个人境遇及性格原因,罗潜虽在重要节点时会偶尔闪现一下,但总体上则是淡出了艺术圈。而楚云天和洛夫则成为在坚守艺术初心和追求财富名利这两条不同道路上奔跑的代表,至于作品中先后登场的不同人等也大体可归入或近乎这截然不同的两大阵营,一场撕裂、撕裂、再撕裂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帷幕。 
通过以“三剑客”从心灵交汇到逐渐离散的过程,折射了近五十年来的时代变迁,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冯骥才对亲历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艺术特色
不难看出,冯骥才这部《艺术家们》所呈现出的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作品所呈现的生活面比较聚焦,绕来绕去无非就是“艺术家们”其实更是画家圈中的那点事儿;二是虽然只限于画家圈中的那点事儿,但其中折射出的时代风云变化及世态冷暖的痕迹却十分清晰;三是作者大冯的主观态度一点也不隐晦,如同其夫子自道的那样:“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不回避自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
就作品而言,《艺术家们》的上述三个特点有点像一把双刃剑,所谓成败得失都可能由此而引发。说生活面比较聚焦,换句话也可以是作品的内容比较单一,即使是画家们的生活也更多是他们的创作、观摩和交易,很少涉及他们的其他领域。说实话,作品展示的生活面如此单一既能够被解读为聚焦也可以被诟病为一种单调,好在在这种聚焦与单一的背后还是能够清晰地折射出时代的变化及同一时代不同阶段中的风云际会与不同思潮的涌动,这就使得整部作品在单调之余又不乏厚重之感,也可理解为作品在处理从小切口看大时代的关系上还是别具匠心的。
在《艺术家们》中,冯骥才践行了自己的两个“不回避”。他对画界那种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为个人名利而不择手段等陋行都表现出强烈的嗤之以鼻和批判精神,而对楚云天、高宇奇和易了然等坚持艺术理想与追求的画家则竭尽钦佩赞美之热情,爱憎之别溢于文字毫不掩饰。特别是面对那些个坚持艺术操守的画家们在创作上出现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气象时,大冯笔下的文字情不自禁地立即充满了激情与生气,如同自己完成了一幅大作品后的那种愉悦与自得。
然而,在一个充分市场化和经济持续向上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们的作品除非严格限定在个人或小圈子的欣赏与艺术交流范围,一旦公诸于世,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商品的属性、面对交易的现实,况且艺术家们期待自己的生活能够体面一点、优越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于是,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客观上必然存在一个如何平衡取舍的问题,对此,《艺术家们》流露出的基本态度更多是无奈加理解,但其中对离开艺术本体而过度进行恶性商业炒作与包装的批判态度却也使人不由认同。 
作品评价
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艺术家们》以小题材写大时代,以小故事写丰富内涵,这与作家冯骥才的艺术追求、艺术标准高度吻合。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艺术家们》是一部让人感触颇深且动人的作品,冯骥才将自身对这个时代的感受、思索、经历都非常深刻细腻地写在这部小说里。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通过《艺术家们》可以看到冯骥才的赤子之心,,对这部作品的解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艺术家们》表面上写的是艺术家的生活,实际上反映的是剧烈变动的时代。
《收获》主编程永新:《艺术家们》描写了一群出生在天津租界区的艺术家生活,通篇流淌着明亮的情绪,哪怕是写困厄和苦难,也有其特有的节制和悠长。 
作品影响
获奖记录
2021年4月24日,《艺术家们》获得2020年度春风悦读榜颁发的年度奖项“白金图书奖”。 
2021年10月,冯骥才凭借长篇小说《艺术家们》获得“2021南方文学盛典”的“2020年度杰出作家”。 
作者简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市,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单筒望远镜》等。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