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拯民(1922年12月15日-1998年10月23日),原名杨思毅,
陕西省蒲城县人,中国共产党员,著名爱国将领
杨虎城长子,曾任玉门石油管理局局长、陕西省副省长、
天津市副市长等职。
杨拯民的名字取自
孙中山的名言“拯斯民于水火之中”。1934年,杨拯民进入父亲创办的
蒲城县尧山中学读书。1937年,他加入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进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学习,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2年到解放前夕,杨拯民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
米脂县统战部长、
县委书记、一野骑六师副师长、关中军和大荔军分区司令员,还参加了智取华山等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要求到条件艰苦的甘肃玉门油矿工作,1950年成为玉门
矿务局首任局长兼党委书记,并于1957年底实现油矿年产量100万吨,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1958年,杨拯民任
陕西省副省长,后历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天津市副市长。“文革”期间,曾被关押。粉碎“四人帮”后,杨拯民担任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1982年调入全国政协任副秘书长等职。1998年10月23日,杨拯民因病在北京逝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2年12月,杨拯民出生于陕西省
高陵区通染坊镇,父亲是日后的国民党陆军二级
上将杨虎城。“拯民”二字是杨虎城取自孙中山先生的名言“拯斯民于水火之中”。在杨拯民4岁时,其母罗佩兰身染重病去世。1934年,杨拯民进入父亲创办的
蒲城县尧山中学读书。
1935年,杨拯民不慎摔了一跤,摔成了脑震荡,后引起严重
神经衰弱,医生建议他用外出旅行的办法来恢复健康。同年7月,杨拯民在大夫的陪同下起程去日本。
日本发达的工业给杨拯民留下深刻影响,而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也激发了他的爱国之情。
1937年,杨虎城被迫以
国民政府军事考察员的身份出国。临行前,
杨虎城在上海专门和前来送行的杨拯民进行了彻夜长谈,嘱其努力进取,将来为国家出力。这次见面,是他们父子的最后一次相聚。
战争经历
1937年,杨拯民在北平中华中学上学时,参加了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外围组织。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杨拯民于1938年3月到达
延安市,进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都十分关心杨拯民的学习生活情况,多次请他到家作客。
从1942年到解放前夕,杨拯民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
米脂县统战部长、
县委书记、一野骑六师副师长、关中军和大荔军分区司令员。1949年,杨拯民还参加了智取华山等战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过重要贡献。
石油功臣
1950年,时任西北局第二书记的习仲勋是杨拯民的老上级。当杨拯民料理完了父亲的丧事后,就对习仲勋书记说出了他想在
大西北从事工业的想法,并且指名前往玉门油矿。当时杨拯民年纪轻轻就已是
正师级干部,文化程度比较高,是军队和地方争夺的人才。时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希望杨拯民到西北空军工作。但杨拯民考虑再三,还是想去玉门搞石油工作,因此婉言谢绝。
解放初期的玉门油矿,是国家重点油矿,也是当时最大的油矿。杨拯民到任后,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油矿生产的恢复工作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杨拯民领导的玉门油矿发展很快,到1957年底,玉门油矿由建国初的年产量十几万吨,发展成为年产100万吨的大油矿。那时的玉门油矿职工达5万人,加上家属达10万人。杨拯民当之无愧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代功臣。
从政经历
1958年,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张德生向周恩来打报告要求调杨拯民任副省长。从此,杨拯民开始从事行政工作,历任
陕西省副省长、中共陕西省委书记、
天津市副市长。“文革”开始后不久,杨拯民被关进“牛棚”。1967年,杨拯民处境极为艰难,只好给周恩来写信。没过一星期,杨拯民的问题就从“敌我矛盾”划为“人民内部矛盾”,并于1969年
春节被释放回到家中。粉碎“四人帮”后,杨拯民任建筑材料工业部副部长。1982年调入全国政协。后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第五至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逝世
1998年10月23日,杨拯民因心脏病突发去世,逝世后葬于
西安市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
个人生活
婚姻与家庭
1941年10月,杨拯民在延安与陈因(原名岳文琴)喜结连理。1945年春天,他们的大女儿诞生于马栏镇,乳名“沟沟”,大名为偃武。
1947年,面对紧张的战争局势,杨拯民去骑六师上任时,先把妻子陈因和女儿安置在关中地委朱明同志在延安开设的一个小店里(实为情报站)。
胡宗南进攻延安时,西北局秘书长史未然,又将母女安排到西北局家属队,与西北局家属队一道转移撤退,先撤到子丹县一个深山村里,后又撤退到绥德专署的吴堡县,后形势加紧又东渡黄河住到山西省碛口的一个塬上。在此期间,孩子在转移途中患上
肺炎,生命垂危,最终被抢救回来。杨拯民在战斗的间隙曾给妻子写信,宽慰妻子,告知万一孩子遭遇不幸,也别过于悲伤。
1949年,杨拯民的妻子陈因随调
大荔县,在地区妇联担任干事,当时她怀有身孕。同年9月杨拯民第二个孩子生于西安省立医院,因杨拯民当时在北京参加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给孩子起名叫杨协。
与张学良的情谊
杨拯民与抗战时期爱国将领张学良的情谊深厚。20世纪30年代的
西安市,杨拯民初识张学良。1935年冬,他们一起坐车从西安到
三原县检阅部队,张学良开车时的幽默互动给杨拯民留下深刻且难忘的回忆。
杨拯民生前一直希望能与张学良再见一面。1990年,张学良恢复自由做九十大寿时,杨拯民去电并写信为其祝寿,1991年春,杨拯民收到张学良给他捎来的书法“拯民世弟,爱人如己。张学良敬书”。1996年,张学良95岁寿辰前托人传信希望见到杨拯民,杨拯民虽高兴准备赴美,却因身患重病未能成行。1998年杨拯民因病逝世。1999年中旬,杨拯民的小儿子杨瀚在美国夏威夷见到了
张学良,替父亲完成了心愿。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1998年,杨拯民逝世后葬于
西安市长安区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杨虎城将军烈士陵园是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南长安区申店双竹村。
1949年杨虎城将军与儿子
杨拯中在重庆被害,1950年迁葬于此。陵园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杨将军墓,左右为夫人谢葆贞、儿子杨拯中墓。下层为秘书
宋绮云夫妇、副官、卫士等人墓。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杨拯民.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4-08-11
团结网.杨虎城长女杨拯坤的革命经历.2024-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