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芳圃先生早年毕业于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后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深造,师从王国维、
赵元任、
梁启超、
陈寅恪、李济之等人。毕业后,他先后在中山大学、河南大学、湖南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任教,并率先提出“甲骨学”这一学术概念,获得国内外学界认可,由此“甲骨学”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朱芳圃先生一生勤奋、学识
广博、功底深厚,在古文字(甲骨文、金文等方面)、音韵、训诂、历史和考古等诸多领域中的研究均用力深厚,成绩斐然。尤其是在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领域,成就卓著,为学术界所称道。
朱芳圃先生最先在著述中提出了“甲骨学”这一学术概念,并获国内外学界认可。他的《甲骨学文字编》和《甲骨学商史编》两书,反映了甲骨学殷商史学科早期的发展情况和研究成果,创当时甲骨文工具书新类型,使之成为同郭沫若、
罗振玉、
商承祚齐名的专家。
胡厚宣称其是“很有用的工具书”。
从1928年至1937年,与
董作宾等专家一道参加了先后对河南安阳殷墟的15次发掘和甲骨文的研究工作。曾主持
河南大学历史系工作,开设《文字学》《训诂学》《甲骨学》等课程。抗战至建国前,与
丁乃通、
张长弓、
张邃青、
任访秋等学者一起在河南大学开展
民俗学研究。任建国后最早的一份史学刊物——《新史学通讯》编委。
1961年12月,写成《殷周文字释丛》三卷,共释181个字,其中新识字3个,甲骨文41个,金文18个。
潜心研究的成果,引进学术界重视,研究所为他召开庆功大会。曾参与对
春秋晚期越王勾践剑的鉴定。任
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第三届(1963年)理事长;
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理事(1966年3月21日)。
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殷周文字释丛》,是他采用
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集十余年研究甲骨吉金文字之心得而成,收录了他在甲骨文考释方面的不少成果。该书问世后受到学界好评,而且还被翻译成
日语介绍到
日本。
1963年,患
白内障,回故土养病,仍时刻不忘计划研究考证的《殷墟卜辞丛考》《山海经补注》《古史新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