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1926年12月27日—),男,
汉族,出生于广东普宁,中国新闻史学家,曾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汉奇在新闻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参与创立中国新闻史学会,并担任会长。他的主要著作包括《
中国近代报刊史》《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等,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方汉奇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并将奖金捐献以支持新闻史研究。
人物经历
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后并入
苏州大学)新闻系。
1950年至1953年任上海新闻图书馆研究组馆员,同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新闻系讲授新闻史专题。
1954年被评为讲师,
1972年至1978年再度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任教。
1979年被评为副教授,
1983年被评为教授。
1984年11月14日入党,1985年月11月14日转正。
1985年起任博导。
1992年他和
复旦大学的
宁树藩教授等一起发起成立
中国新闻史学会,成为国内唯一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会,并担任第一、二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目前任新闻史学会的名誉会长,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总顾问,继续活跃在中国新闻史研究领域。
社会任职
曾任
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三S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学会常务理事、首都新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编委兼"中国新闻事业"部分主编、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
现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吉林大学、
安徽大学、
河北大学、
河南大学、
广西大学、
辽宁大学、
兰州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
暨南大学、广州大学、
新疆财经大学等十六所大学新闻传播院系的顾问、兼职教授、课程教授、首席教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奖基金会委员兼吴玉章奖
新闻学评审组召集人。现为
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顾问。
研究风格
方先生的论文成果题目,都非常朴实,如《记新发现的明代邸报》《新闻史是历史的科学》《于右任主持时期的〈神州日报〉》《一代报人成舍我》等,这些论文不卖弄艰涩难懂的概念,看似也没有明快点睛的问题意识,仿佛随手拈来,便成一文,但背后史料的广博深入,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
方汉奇还在《略谈关于新闻史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关于新闻史研究的几点体会和建议》等文章中对新闻
历史学的研究问题作了论述。在这些文章中,他阐述了自己对新闻史研究工作和有关新闻史的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
他认为新闻史属于历史科学中的文化史的范畴,是交叉于
新闻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新闻史的研究必须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既要反对“左”的也要反对右的思想影响。
在反对“左”的思想影响方面,他主张新闻史在写作上应该史论结合,不能以论代史;在体例上应该有自己的特点,不能雷同于一般的政治史、党史和思想史;在研究范围上,应该突破一些禁区,以我为主,兼及敌我;在对待新闻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乱贴政治标签,不搞唯成分论,不以偏概全。
在反对右的思想影响方面,他认为新闻史的研究,除了总结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之外,应该以继承和发扬进步报刊和革命报刊的优良传统为主要目的,不能数典忘祖。
在新闻史研究工作应如何开展这一问题上,他还提出了加强重点报纸的个案研究,加强新闻史人物的研究,加强报刊业务史的研究,加强地方新闻史的研究,加强建国以来新闻史的研究,加强重大宣传战役的研究,以及加强新闻史料的搜集、甄别、整理、出版工作等建议。
主要贡献
专著教材
《报刊史话》(1979年 中华书局出版)
《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下册)(1981年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主编兼撰稿人,1983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主编兼撰稿人,1992年 新华出版社出版)
《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共三卷)(主编兼撰稿人,1992至1999年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闻史上的奇情壮采》(2000年
华文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共三卷)(主编兼撰稿人,2000年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国新闻传播史》(主编兼撰稿人,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大公报百年史》(主编兼撰稿人,2004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方汉奇文集》(2003年10月
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
(先后发表《从大不列颠图书馆藏唐归义军进奏院状看中国古代的报纸》等学术论文138篇。以下为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篇目举隅)
《黄远生被剌现踏勘记》(《
中国记者》1992年第9期)
《中国新闻只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新闻研究资料》1992年第12期)
《十四大以来的中国新闻事业》(
香港特别行政区《
明报》1993年11月12日)
*《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4年第一期)
*《七十年来的中国新闻教育》(《新闻论坛》(
台北市)1994年第二期)
《华人华文与华文报刊》(《传播研究》(台北)1995年第四期 )
《电子网络电子信与发展中的电子报刊》(《
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五期)
《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
中国记者》1998年第五期)
《海外华文新闻史――未曾穷尽的研究课题》(《
国际新闻界》1998年第4期)
《骅开道路 鹰出风尘》(《新闻学探讨与争鸣》1996年第6期)
*《中国五十年来的新闻史研究》(《
中华新闻报》1999年7月15日)
《惊伏起蛰 挥斥风雷》(《桥》1999年第五期)
《一代报人成舍我》(《新闻学论集》1999年12月第18辑)
《互联网与中国新事业的发展》(《新闻战线》2000年第4期)
《大公报的历史地位》(2000年6月21日
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公报》)
《二十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中华新闻报》2000年10月30日)
《东方杂志的特色及历史地位》(《东方》2000年第11期)
《中国新闻传播事业100年》(《
国际新闻界》2000年12月第6期)
《五十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香港《亚洲研究》2000年9月)
《怎样评价胡政之》(2001年12月12日香港《
大公报》)
*《章太炎与中国报业》(《新闻传播论丛》2001年第6辑)
《美国记者的爱恨中国情结》(《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
《副刊百年史》(2002年4月13日《
人民日报》)
《胡政之――在黑白世界中徘徊的报人》(香港《时代传媒》2002年第6期)
《中国加入WTO后大陆报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加坡《
联合早报》2002年8月11日)
《为大公报辨诬――应该摘掉大公报"小骂大帮忙"这顶帽子》(《新闻大学》2002年9月"秋季号")
《境外中国新闻史研究的新高峰》(2002年11月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
《不为物移 不为已忧――纪念恽逸群逝世25周年》(《新闻战线》2003年第五期)
获奖记录
一般奖项
1980年被评为校先进工作者。
1984年被评为全国一级优秀新闻工作者。
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再次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017年9月28日,获第六届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学术奖项
①获奖专著:
《
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1987年获吴玉章奖
新闻学一等奖。
《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一书1996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一书1996年获高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教委国家教学成果
二等奖。
《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三卷本)一书2002年获吴玉章奖新闻学
一等奖,2003年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其中的第一卷1994年曾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三卷本)一书2002年获第十三届
中国图书奖。
《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于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②获奖论文:
《新中国五十年来的新闻史研究》1999年获全国记协"新中国新闻事业五十年百篇优秀论文奖"。
《章太炎与中国近代报业》2003年获校优秀论文
一等奖。
传记被作为辞条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新闻出版卷》。(见199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第102页。)及1993年出版的《剑桥世界名人传记辞典》、及同年出版的《(美国)世界名人录》。
人物事件
2017年9月,方汉奇先生荣获“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奖金100万元。刚领完奖,他就决定把奖金悉数捐给
中国新闻史学会,支持学术研究。结果转账当天,银行工作人员如临大敌,以为眼前这位白发老人遭遇诈骗,陪同人员也被当成骗子“审问”,就差报警了。这段经历被媒体冠以“冬日里最暖心的
青心乌龙”。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方汉奇先生说:“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宅家工作,关注时局,是我基本的实际行动;抓紧时间看博士论文,指导博士生完成他们的学业,是我在抗疫中干得最多的工作。”
2022年1月25日,一则题为“96岁大陆
新闻学泰斗方汉奇先生和岛内98岁新闻学泰斗
李瞻先生拜年”的短视频在海峡两岸新闻学界、业界引发关注。作为两岸新闻学界泰山北斗级人物,方汉奇、李瞻两位世纪老人早已桃李满天下,也一直紧紧关注着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行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