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图书馆
1944年阿根廷作家所著的书籍
《巴别图书馆》(Babel Library)是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于1944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融合了多种宗教和哲学观点,展现了主人公在图书馆中寻求真理的过程。
剧情简介
《巴别图书馆》的故事围绕着图书馆展开,描绘了一系列与图书馆相关的场景和事件。尽管情节看似纷繁复杂,但实际上都在突出图书馆的无限特性。
创作背景
博尔赫斯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刻影响了一批中原地区先锋作家。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曾长期担任图书馆员,许多重要的作品就是在图书馆中诞生的。博尔赫斯对图书馆及其蕴含的哲学内涵有着深刻的见解,这一点在他的小说《巴别图书馆》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这部作品中,他将自己的世界观和对宇宙本质的探究融入了图书馆的形象之中。
作品分析
主题
博尔赫斯在《巴别图书馆》中强调图书馆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将其视为神的创造。他将图书馆从超验领域带入现实世界,但仍保持着其神圣的特质。博尔赫斯认为,图书馆是通往天堂的门户,他的人生经历和对书籍的独特情感激发了他的文学才华。他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是他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在图书馆中,他找到了理解宇宙的入口,并通过图书馆的无限性来阐述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起源。博尔赫斯认为,图书馆是宇宙的缩影,其中的书籍包含了所有可能的知识和语言,这些知识和语言构成了宇宙的密码。他还认为,图书馆中的书籍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即语言是世界的基石。他的这一观念受到了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影响,后者也主张语言是世界的本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图书馆的无序状态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世界秩序的理解。他认为,宇宙的无序背后存在着某种秩序,这种秩序可以通过图书馆中的书籍来揭示。他对图书馆的无序和混乱状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分析不仅涉及图书馆本身,还包括了对书籍本身的无序状态的认识。他的这一理念源自《旧约圣经》中的巴别塔故事,这个故事表明了世界秩序的混乱性。博尔赫斯用图书馆作为隐喻,表达了他对世界秩序的看法。他认为,宇宙的无序是他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但他同时也对隐藏在这种无序背后的有序抱有期望。他认为,无序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一定的秩序,这是一种恒定的规律。他对这种有序的设想给了他安慰,正如他在书中所说:“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
手法
题目
小说的标题来源于一个寓意丰富的典故。据《旧约圣经》记载,大洪水之后,人类聚集在示拿平原,计划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城市和塔楼,以便传播他们的名声,防止分散各地。但由于所有人都使用同一种语言,这项工程进展迅速。然而,上帝担心人类变得骄傲自满,因此扰乱了他们的语言,导致他们被迫分散各地,城市和塔楼也因此未能完工。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意味着“变乱”,因此这座塔被称为“巴别塔”。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则表示“神之门”。《巴别图书馆》的标题借用了“巴别”这个词,具有多重含义:“通天塔”图书馆,指的是图书馆的功能,即它可以提供无限的知识;“变乱”图书馆,指的是图书馆的无序状态,这种无序促使人们寻找有序;“神之门”图书馆,强调了图书馆的神圣性,同时也是图书馆功能的体现;巴别塔是为了防止人类分散而建造的地标,但在雅威的干预下倒塌了,而图书馆成为了巴别塔的替代品,继续为人类提供指引。
象征性事物
小说中,一位聪明的图书馆员推测,图书馆囊括了所有可能的书籍组合,这些书籍都是由25个基本元素组成的。这一说法让人联想起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该图书馆的目标是汇集全球的书籍,实现知识的综合。小说的时间设定在“五百年之前”,无论是在过去的20多年、500年前,还是现在,收集完整的书籍一直是图书馆不懈追求的理想。这种心理被博尔赫斯巧妙地揭示出来:“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首先感到的是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人们都认为自己拥有一个完整无缺的秘密宝藏。任何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一个六角形中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人类贪欲的本能驱使他们追求“完整”的事物,图书馆的原始理想最终追溯到了原罪。小说中,人类在图书馆中寻找“有序”的历程漫长而痛苦。尽管篇幅有限,但小说却着重描写了图书馆的无序状态。例如,作者的父亲在1954年的六角形中看到了一本整页重复“MCV”字母的书。另一本书则是一堆字母的迷宫,每一页的字母都可能与其他页面的字母有关。有些人认为,图书馆中的胡言乱语是正常的,而理性的东西几乎都是奇迹。这些描述不仅仅是无序,更是混乱。传统图书馆学教科书中提到了“有序化”等术语,这些术语体现了图书馆的价值所在。尽管如此,它们也可以衍生出更多鼓舞人心、更重要、更深邃的意义。在小说中,人类在图书馆中寻找“有序”的过程转化成寻找一本被认为包含所有书籍的“全书”。尽管经过一百年的搜索仍无果,但作者认为这本书的存在并非不可能。他祈祷神能让至少一个人阅读这本书,如果他自己无法获得这份荣耀、智慧和幸福,那就让其他人得到。他希望庞大的图书馆能在某个人身上得到证明,哪怕只是短暂的一刻。人类对“有序”的执着追求表明了图书馆的重要性,它是不可或缺且不可替代的。当小说以“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指‘有序’),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结尾时,那些关于图书馆消亡的讨论显得幼稚而可笑。小说中的另一句话也可以作为这种讨论的结论:“衰老和恐惧可能会误导我,但我认为独一无二的人类即将灭亡,而图书馆将继续存在:孤独的灯光,无限静止,保存珍贵的书籍,默默无闻,无用而不朽。”
影响
《巴别图书馆》融合了多种宗教和哲学观点。例如,开头引用的“用这种方法可以领悟二十三个字母的变化”,在小说中,博尔赫斯尝试将无限分解为最基本的形式。图书馆(即宇宙)的结构是六角形的走廊,向上和向下无限延伸,每个走廊的门通向另一个六角形。这种时空连接的灵感可能来自于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巴别图书馆》中的“包含所有书籍的书籍”显然是在比喻形而上学的实体。有人提出的逆向方法,即为了确定一本书的位置,首先要查阅说明该书的另一本书,然后查阅说明第二本书位置的第三本书,以此类推,实际上是质疑理性。显然,博尔赫斯否定了推理和论证作为认知工具的有效性。他为玄学和宗教留下了空间,不让整个世界被狂妄的“逻各斯”吞噬。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发现了东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他更倾向于东方的整体式、隐喻式、诗意化的思维方式,而暗示西方的二元对立、符号化、分支化的认知方式不适合认识本体。
作者介绍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1923年发表首部诗集,1935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集,奠定了他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他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主要作品包括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老虎的金黄》,短篇小说集《交叉小径的花园》、《阿莱夫》等。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创作背景
作品分析
主题
手法
题目
象征性事物
影响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