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军,男,1958年1月出生于
湖北省武汉市,湖南常宁人,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矿床地质学家,曾任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经济地质学会会士,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地质矿产部和教育部跨世纪人才。
1982年,邓军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获得理学
学士。1989年,获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
中国地质科学院博士学位。2010年9月至2019年3月,任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军先后担任过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大学地学中心副主任、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际地学计划(IGCP)委员、《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现代地质》主编。
邓军长期从事矿床学研究,立足
胶东半岛和西南三江地区,开展古陆边缘和特提斯域成矿研究。他在复合成矿系统理论、
金矿成因和勘查预测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揭示胶东
巨量引擎金来源和超常富集机理,提出新类型;创新性提出“复合成矿系统”模式,揭示复合造山成矿机理;创新矿床预测理论和勘查模型,指导深部找矿获重大突破。此外,邓军还培养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200余名,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构造与成矿研究团队。截至2024年8月,邓军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4项(排名第一、二、二、七),排名第一的省部级
一等奖3项,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主编国际期刊专辑3部;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入选
爱思唯尔和
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高被引学者榜单。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58年1月,邓军出生于
湖北省武汉市。1975年7月至1977年9月,邓军下乡到
湖北省洪湖县燕窝公社当
知青。
求学经历
1977年9月,邓军进入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学习,1982年,邓军从武汉地质学院毕业,获理学
学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9月至1989年6月期间,在武汉地质学院
构造地质学专业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9月,脱产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1992年7月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的2年时间里,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专业进行博士后研究。
事业经历
1994年4月,邓军任
中国地质大学矿床教研室副主任;离任时,他已担任党支部书记。1999年1月,升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院长。一年后,从院长职位离任,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
2000年9月开始,邓军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01年8月至2001年9月,曾参加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直属高校中青年校级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学习。2004年4月至2004年6月,曾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校领导赴
法国、
德国研修班”学习。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曾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高校领导赴
英国研修班”学习。
2010年9月至2019年3月,邓军任
中国地质大学校长,兼任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北京大学地学中心副主任,《
现代地质》主编。2019年10月25日,在李四光诞辰130周年之际,第十六次
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会在京举行,邓军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科研奖。
2021年11月16日,邓军当选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二届监事会副监事长。11月18日,当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12月起开始,任
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
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矿业专业委员会专家智库终身专家。次年11月25日,邓军受聘为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地质研究院名誉院长。
2023年12月25日,邓军受聘为
中南大学名誉教授,旨在为中南大学在地质找矿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帮助。他现任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地球与科学资源学院博士生导师,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经济地质学会会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任国际矿床成因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
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国际地学计划(IGCP)委员、《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
地学前缘》主编等职务。
主要成就
邓军教授长期从事矿床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潜心教书育人,培养地质人才,立足
胶东半岛和西南三江,开展古陆边缘和特提斯域成矿研究,在复合成矿系统理论、
金矿成因和深部勘查预测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认识。
科研成就
揭示胶东金超常富集机理,提出“胶东型”金矿床新类型
针对胶东巨量金来源和超常富集机理难题,邓军认为晚中生代拆离
断层对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活化再造是控制金超常富集的关键因素;揭示巨量金主体来源于再循环的基底
地壳;揭示拆沉作用诱发深源
流体交代富集地幔,幔源热流上涌是成矿深部动力机制。他据此提出“
胶东半岛型”金矿床新类型,将其定义为:古陆边缘复合造山挤压—伸展转换时空域中,拆离断层递进变形触发成矿流体相分离和流体-围岩硫化反应、导致金在韧-脆性转换带至脆性
角砾岩带之间连续沉淀形成的金矿床。这个理论回答了古陆边缘
金矿成矿机理和成因归属的理论问题,区别于其它金成矿系统理论。
提出“复合成矿系统”理论,揭示三江复合造山成矿机理
邓军识别出三江复合造山过程中四次构造转换事件,并根据研究和全球对比,发现复合造山是成矿作用复合的驱动机制。他据此提出“复合成矿系统”理论,将其定义为:复合成矿系统是指复合造山构造转换时空域中不同时期多种成矿作用或者同一时期不同成矿作用复合形成的地质系统。这一理论继承和发展了
翟裕生院士的成矿系统理论,丰富了矿床学理论。
创新矿床预测理论和勘查模型,指导深部找矿重大突破
针对
胶东半岛深部找矿的理论技术关键难题,邓军运用提出的金成矿模式和“胶东型”
金矿成矿理论,与矿山合作实现了深部找矿突破。通过构造—岩相填图和高
磁测量选定
成矿远景区,运用构造应力和电法测量圈定成矿有利地段,建立金矿
菱形矿化网络模型,与生产企业合作,指导部署验证工程探获深部厚大富矿体,新增金达超大型规模;针对三江特提斯成矿域特色的多金属复合成矿系统覆盖层厚、原生矿体空间定位的找矿关键难题,依据建立的成因模式、勘查模型和方法技术体系部署找矿,在“复合成矿系统”理论指导基础上,实践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学术成就
邓军将“
胶东半岛型”金矿床新类型理论的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6篇入选ESI Top 1% 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2016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被国际矿床地质学会前主席Groves院士等引用作为巨型
金矿成矿模型的重要范例,被《Ore Geology Reviews》主编Franco引用作为构造-岩浆-成矿耦合研究的典例;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2项。
邓军提出的“复合成矿系统”理论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2017年,邓军被推选为当年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的大会主席并作特邀报告。其相关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其中5篇代表作均入选ESI Top 1%高被引论文;被国际经济地质学家学会前主席Goldfarb等引用作为复合成矿作用研究经典案例,被国际冈瓦纳学会副主席Meert等引用作为解释中国重要大型矿床形成的理论依据;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
截至2024年8月,邓军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4部,主编国际期刊专辑3部;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入选
爱思唯尔和
科睿唯安信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高被引学者榜单。
人才培养
教学理念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形势,牢牢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这个核心点,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重视本科教育,从战略高度全方位谋划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工作;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到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事关
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事关“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必须将一流本科教育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工程扎实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探索
中国地质大学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方案。
培养成果
邓军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了《地质力学》《现代矿床学》《隐伏矿床预测》和《矿田构造学》等课程以及学术或科普讲座;培养硕博研究生和博士后200余名,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构造与成矿研究团队,为国家培养了优秀地矿人才,其中数人荣获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和金锤奖等,多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和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等。
获得荣誉
人物奖项
以上信息的参考资料源于
学术奖项
以上信息的参考资料源于
人物评价
邓军有着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中国地质大学评
邓军院士为中国矿床学研究倾注大量的心血,在复合成矿系统理论、
金矿成因和勘查预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当选院士是学界所向、众望所归。——常宁市委、市政府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凝聚着邓军的辛勤努力和不懈付出。——时任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
郑吉春评
邓军政治素质好,大局意识强,熟悉高等教育规律,为人正派,团结同志,关爱师生,对自己要求严格,得到了广大干部师生的信任与尊重。——时任教育部人事司司长张东刚评
邓军同志严于律己,勤勉敬业,敢于担当,关心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和信赖。——时任
中国地质大学党委书记
马俊杰评
学术成果
科技成果
图书著作
部分论文
参考资料
特聘专家院士.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矿业专业委员会.2024-09-06
学术成果.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