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链蛇
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蛇
赤链蛇(拉丁学名:Lycodon rufozonatus),又称火赤链、红斑蛇,是链蛇属的一种后毒牙蛇类,因其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而得名。赤链蛇毒牙属无管、无沟的毒牙,呈利刃状,是最后两枚上颌齿的变型,活动性较差;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被赤链蛇咬伤与一般无毒蛇咬伤不同,多为细小的牙痕,少量出血,伤口周围发红,但未发现全身症状,有部分饲养者被咬伤后出现过敏症状,皮肤上有大面积红疹
赤链蛇体形中等,体长约1.5米,体重1000~1250克,头部黑色,较宽扁,枕部具红色“∧”形斑。赤链蛇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其中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除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外的各省区,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赤链蛇主要以蟾蜍、淡水小杂鱼、泥鳅雏鸡、幼鸟及鼠类为食;属于夜间活动型蛇类;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下旬入蛰冬眠(安徽芜湖),第二年3月中旬出蛰;性温顺,通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攻击人。
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中规定,禁止以食用为目的养殖赤链蛇。赤链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等级为近危(NT);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赤链蛇是一种体形中等的蛇类。体长约1.5米,体重1000~1250克,头部黑色,较宽扁,枕部具红色“∧”形斑。体背黑褐色。因其具多数(60以上)红色窄横斑而得名,背鳞平滑。吻鳞高,可从背部看到。鼻间鳞小且前段呈椭圆形。额鳞短,长约等于自其前缘到鼻间鳞前缘的距离。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腹鳞187~207片,肛鳞单一,尾下鳞64~79对。颈部鳞片19行,中部17行,肛前15行,鳞片多平滑,边缘呈红色。
赤链蛇的毒牙属无管、无沟的毒牙,呈利刃状,是最后两枚上颌齿的变型,它与上颌骨、横骨连接牢固,活动性差,其主要毒牙较大,副毒牙较小。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
赤链蛇广泛分布于朝鲜半岛、日本、中国等地。
中国分布
赤链蛇主要分布于中国各省区(除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青海省及西藏外)。
栖息环境
赤链蛇种群密度较大,大多生活于田野、河边、丘陵及近水地带的草丛或石块缝隙里。溪流岸边和居民点附近内也可见到。平地和山谷海拔相对较低,水源丰富,作为赤链蛇食物来源的两栖动物和啮齿类动物较多,为赤链蛇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较适宜的生存条件,所以赤链蛇大多分布在这两个区域。
生活习性
赤链蛇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下旬入蛰冬眠(安徽芜湖),第二年3月中旬出蛰。活动时间多数在傍晚之后,属于夜间活动型蛇类。夜间22点以后活动频繁,白天将身体蜷曲不动,常常将头部盘缩在身体之下。
觅食行为
赤链蛇主要以蟾蜍、淡水小杂鱼、泥鳅环颈雉、幼鸟及鼠类为食,此蛇有食蛇习性,在食物供给不足时会吞食同类。赤链蛇进食频繁,每隔一周左右便要摄食一次。一般体重达到500克左右的赤链蛇,一次能吃掉2~3条小杂鱼,多者可达到5条。不到一米长的幼蛇也能够吞下体积数倍于自己的食物。进食后有静卧习性,此时不宜惊扰赤链蛇,否则赤链蛇会将吞食的食物吐出来。
防御行为
赤链蛇性温顺,爬行比较缓慢。若非被刺激的情况下,赤链蛇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在受到惊吓或其它刺激时行动迅速,且攻击目标明确。有的人的体质可能对赤链蛇的蛇毒比较敏感,其被咬后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生长繁殖
赤链蛇的繁殖方式为卵生,一般5~6月进行配种,7~8月产卵,每次可以产7~15枚卵,孵化期是40~50天。
作为爬行纲,赤链蛇幼体的生长发育受其孵化温度影响很大。24~30摄氏度这一温度范围适合赤链蛇生存和繁育后代。赤链蛇在24~30摄氏度时孵化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但各孵化温度下的孵化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胚胎在孵化过程中,会与周围的环境进行水分交换,净吸水导致胚胎增重,且吸水的速率与周围热环境有明显的相关性,表现为随温度的上升吸水率逐渐下降。
人工饲养
人工饲养箱体100×50×70厘米以上为宜。上面用铁丝网制成既通气良好又牢靠的盖子盖好。在使用木制箱体时,要在四周围上一层材质坚固的网,防止赤链蛇逃走。箱的地面铺一层5~6厘米厚的潮沙土,沙土上垫一层纸,便于清除打扫污物时更换。放在箱子里的容器每天都要换上清水。赤链蛇每隔7~8天便要摄食一次,人工饲养可投喂老鼠和泥鳅等。
2020年国家林草局《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中说明禁止人工饲养赤链蛇。
保护级别
赤链蛇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近危级别(NT)。
2015年赤链蛇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赤链蛇于2023年6月26日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功用价值
利用同工酶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多态性研究野生赤链蛇种群内与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分化、基因流等状况来探讨种内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系统发育关系以及现有分布特征,并结合种群的地理分布状况来发现和验证与其相关的地质事件,追溯和揭示种群的进化历程,可为赤链蛇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物种危害
赤链蛇是一种后毒牙毒蛇,具有产生毒性分泌物的毒腺一杜氏腺(Duvernoy′S gland)及皮下腺。赤链蛇咬伤与一般无毒蛇咬伤不同:往往见有多个细小的牙痕,少量出血,伤口周围发红,痛感相对明显,咬伤后次日仍有少许血渗出,但未发现全身症状。但有部分饲养者被咬伤后出现过敏症状,皮肤上有大面积红疹。因此,在野外工作和饲养、研究中需要注意避免被咬伤。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赤链蛇.inaturalist.2024-08-02
赤链蛇.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4-08-07
赤链蛇.Species. 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02
..2023-09-22
赤链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9-21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3-09-22
..2023-09-22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赤链蛇.2023-09-21
赤链蛇 Lycodon rufozonatus.爬行动物 -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赤链蛇 Lycodon rufozonatus.爬行动物 - 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2022-11-09
..2022-11-09
响尾蛇.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2022-11-09
赤峰锦蛇.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赤峰锦蛇.special2000.2024-08-05
赤峰锦蛇.RED LIST.2024-08-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世界分布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生长繁殖
人工饲养
保护级别
功用价值
物种危害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