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拉丁学名:Clarias fuscus),又称塘鲺、塘虱、胡鲇、角鱼等,是胡子鲶属的一种中小型鱼类,体长一般为13.5~35厘米。体延长,头部平扁;口角须最长,末端一般超过
胸鳍,鼻须末端后伸略过鳃孔;背鳍、臀鳍基长;胸鳍小,硬刺前缘粗糙,后缘具弱锯齿;
尾鳍圆形。体黄褐色,体侧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小斑点
胡子鲶主要分布于
亚洲,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
越南、
老挝、
日本等国家,以及
美国的
夏威夷群岛。胡子鲶一般生活在池塘、沟渠、水坑、稻沟及水流缓慢而水草茂盛的小河流中,也能生存于低氧或浅水或污染的水域中。胡子鲶性喜成群,惧怕强光,白天多钻栖于洞穴之中,夜间活动和觅食,主要以
双翅目、
蜉蝣、
蜻蜓目等
水生昆虫幼体,
夜蛾科、
螟蛾科等昆虫为食。当水温降到12℃以下时,胡子鲶进入
冬眠状态,致死温度为5~6℃。
胡子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人们喜爱的滋补食品之一;亦可入药,性能表现为甘、平,可补血、滋肾、调中、兴阳,应用在治腰膝酸痛。但是野生胡子鲶生长速度缓慢、繁殖力低,因此在
大洋洲、
尼罗河、东南亚国家等地方出现了人工养殖,如泰国
曼谷的人工养殖开始于1947年,中国东南沿海开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并盛行于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已逐渐发展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
胡子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评估等级为无危(LC)。
养殖历史
胡子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市场对其需求量大。由于野生状态下,胡子鲶生长速度缓慢、繁殖力低等原因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逐步出现了人工养殖,使胡子鲶从野生变为家养,如
大洋洲、尼罗河流域、东南亚国家。早在1947年,泰国
曼谷就开始在池塘中养殖胡子鲶,并取得很好的养殖效果。
从五十年代起,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尝试进行胡子鲶的人工养殖。到了六十年代,中国
华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人工繁殖胡子鲶获得成功,但由于当时养殖技术水平不高,养殖规模很小,主要是服务于出口的暂养和中转。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胡子鲶的养殖在中国华南各省开始盛行,特别在两广地区,胡子鲶是一个当地热门养殖品种。
形态特征
胡子鲶身体呈长形,有侧线,后部侧扁,体重一般为50~250克,体长一般为13.5~35厘米。体表光滑无鳞,富有粘液。头部平扁而宽,呈楔形,吻宽而圆钝。眼细小,侧上位,眼间隔宽而平。口大呈弧形,上颌略突出于下颌,上、下颌有绒毛状牙,下颌齿带中央有断裂。须4对,很发达,口角须最长,鼻须和下颌须稍短。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呈圆孔状,位于眼的前上方。鳃孔大,在鳃腔内有树枝状辅助呼吸器官,鳃耙细长。
胡子鲶的背鳍很长,无骨质硬刺,
鳍条隐于皮膜内。臀鳍长,但短于背鳍,无硬刺。
胸鳍小,有一根硬刺,硬刺前缘粗糙,后缘具钝锯齿。腹鳍小,无硬刺。
尾鳍呈圆形,不与背鳍、臀鳍相连。
胡子鲶体内无鳔,肛门在前,生殖孔在后。其体色一般呈棕黄色或者灰褐色,部分个体呈褐黑色。背部有大片浅的虫蚀状斑纹,腹部色浅呈淡灰色或白色,体侧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小斑点。
胡子鲶的雌雄性在体形、腹部的丰满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成熟的胡子鲶雌鱼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松软,吻长而略尖,体表多粘液而有光滑的感觉,胸鳍圆而短;雄鱼吻宽而短,体表粘液少而有粗糙感,
胸鳍稍长。此外,胡子鲶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差异在于外生殖突的形态。雌鱼的外生殖突呈短圆突形,后缘
游离度小,充血呈浅红色,泄殖孔位于生殖突的中央偏后处,生殖突呈长椭圆形,没有明显的黑色素集生。雄鱼的外生殖突颇长,呈三角形的突状,末端尖细,后缘游离度大,常呈白色或淡黄色,生殖时呈浅红色,泄殖孔位于最末端,为小的圆孔状,四周有黑色素
细胞集中围成黑点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胡子鲶主要分布在
亚洲,包括中国、
越南、
日本等,以及美国的
夏威夷群岛,其中分布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和日本的胡子鲶是作为外来物种引入的。
胡子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
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其中
广东省、
福建省等省份分布较多。
栖息环境
胡子鲶为
热带、
亚热带小型鱼类,其适应温度为10~34
摄氏度。常生活在池塘、沟渠、水坑、稻沟及水流缓慢而水草茂盛的小河流中。胡子鲶的鳃腔内具有树枝状或者珊瑚状的鰓[sāi]上呼吸辅助器官——“
胡鲶花”和皮肤呼吸作用,所以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所不能生存的低氧、浅水和污染的水域中,且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胡子鲶对水体中的盐度和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盐度为0~25‰,pH值为5~8.5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活。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胡子鲶有很强的聚居习性,常见有数十尾或更多地聚集一起。栖息于塘边管道、缝隙、洞穴之中,它们所聚集栖息的地方被称为“塘虱窟”。
觅食行为
自然环境下,胡子鲶主要在夜间进行摄食,尤其是在傍晚。胡子鲶为底栖性鱼类,有钻穴营居的习性。由于它长期栖息于底层穴居的环境,造成视觉退化不发达,对食物、敌害等外界刺激主要依靠它口周围四对口须和发达的侧线系统、嗅囊。胡子鲶为杂食性。食物以摄食昆虫等幼小动物为主,如
双翅目,蜉蝣目,
半翅目、
蜻蛉目等水生昆虫幼体;也食陆生昆虫
地老虎、
螟蛾科的幼体和成虫,
环节动物门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食植物性商品饲料,人、畜禽粪。
节律行为
胡子鲶惧怕强光,白天多钻栖于洞穴之中,夜间才出来活动和觅食。胡子鲶对低温的耐受力差而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强,适宜水温为18~32℃。当水温降到12℃以下时胡子鲶会进入冬眠状态,不活动,也不摄食。胡子鲶的致死温度为5~6℃,所以胡子鲶不分布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胡子鲶在冬季多潜入洞穴聚居或钻入淤泥中避寒越冬,如遇到特大寒流而找不到适宜的隐藏场所,胡子鲶就可能被冻死。
防御行为
胡子鲶胸鳍平,有硬刺,具有防御的作用。同时胸鳍中含有毒腺组织,刺伤人体后会产生灼伤感,也是其自卫的武器。
迁移行为
胡子鲶的
胸鳍外缘有一根坚硬粗壮的硬刺,使其能够在陆地上支撑身体而爬行,同时,胡子鲶还有辅助呼吸器官,离开水很长时间也能存活,因而胡子鲶具有相当强的迁移能力,能够越过许多障碍物,从一个水体迁移到另一个水体去寻找新的生活环境。此外,胡子鲶喜欢新水,在下雨天或注入新水时,常顺水或逆水游走,寻找新的生活环境。
繁殖哺育
发育
胡子鲶的发育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胚胎发育、幼鱼发育、成鱼发育。
胚胎发育阶段是胡子鲶从
受精卵开始一直发育为仔鱼为止,该阶段主要是胡子鲶个体的形成。幼鱼发育阶段为仔鱼出膜后发育到外形、生理基本与成鱼相似的
稚鱼为止,该阶段主要是器官的分化和形成,一般为15~20天。成鱼发育阶段为稚鱼生长为性成熟的个体为止,该阶段主要是体形的进一步增大和性腺的发育成熟。进入成熟期的胡子鲶具有生殖能力,但它仍能继续生长,主要是个体的增大,通常要两三年以后,生长速度才会显著下降至停止生长。胡子鲶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速度比较慢,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胡子鲶生长速度显著加快。
繁殖
胡子鲶的产卵季节为4~9月,产卵盛期为5~7月,属于一年多次产卵鱼类,每个繁殖季节能产卵4~6次。在自然环境中,如果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气候条件和环境条件均适合繁殖产卵时,雌鱼会与雄鱼配对游至浅水区域,选择僻静、水草茂盛或沟渠浅滩处营巢。营巢时,雌鱼、雄鱼会用吻端、
胸鳍、尾部在水底部挖掘一个深约10厘米、直约20厘米的圆形泥窝作巢,然后用水草、草根或其他软细的物体围住泥窝。筑巢后亲鱼频繁进出,互相追逐、接触,同时体表颜色开始出现浅淡的褐黄色。再经几小时,雌鱼和雄鱼腹部互相磨擦,身体交扭成一团同在鱼巢上排出卵和精子,并通过亲鱼尾部的搅动,使卵充分
受精卵、均匀地散布粘附在鱼巢上。胡子鲶每次产卵需排卵几次,每次排卵几十到几百个,间隔时间为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因而完成一次产卵需经历几个小时,甚至整天断续排卵。胡子鲶的产卵活动多发生在雨后的清晨或夜晚,产出的卵呈球形,有粘性,富含卵黄,会黏附在鱼巢上孵化。
孵化
完成产卵过程后的雌鱼会离巢而去,雄鱼则在鱼巢附近,时而游动、进入巢穴中,搅动水流,使鱼巢上的受精卵能够得到充足的
氧气而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同时保护鱼卵,如有其他鱼类如斗鱼、
食蚊鱼等敌害游近鱼巢,雄鱼会主动攻击和驱赶,直至胚胎发育成的仔鱼能自由游动觅食方始离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由于胡子鲶具有食用价值和一定的药用价值,市场对其需求量增长,胡子鲶已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胡子鲶的养殖业发展迅速,较多养殖者利用池塘和水泥池进行高密度养殖。加上胡子鲶的适应能力很强,因此胡子鲶的种群数量稳定。
保护级别
胡子鲶在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胡子鲶的肉质细嫩,骨刺少,味道鲜美。同时胡子鲶鲜鱼蛋白质含量为16%~18%,干品蛋白质含量高达55%以上,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
维生素,营养价值高,是人们喜爱的滋补食品之一,也是中国南方传统的美食水产品。
经济价值
胡子鲶因其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使得
市场需求量增大,加上胡子鲶只要保持身体湿润就能离开水经数天不死,可长途高密度运输的优点,逐渐发展成为热门养殖品种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广西胡子鲶养殖在
玉林市和
南宁地区迅速发展起来。
岑溪市糯垌镇塘角鱼养殖户从1988年开始试养胡子鲶,经过十多年来已摸索出从人工孵化到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等一套养殖胡子鲶的办法,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药用价值
【性能】甘,平。补血,滋肾,调中,兴阳。
【应用】治腰膝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