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
十足目梭子蟹科下的一属
青蟹属(食虫类:Scylla),别名锯缘青蟹,是十足目梭子蟹科下的一属。青蟹甲壳呈椭圆形,体扁平、无毛,头胸部发达,双强有力,后足,形如棹,故有“据棹子”之称。重300~500克,头胸甲宽约为长的1.5倍,背面隆起,光滑;头胸甲表面有明显的“H”形凹痕;前额具4个突出的三角形齿,齿的大小及间距大致相等。前侧缘具9个大小相若突出的三角形齿。螯足粗壮,不对称;座节前缘末端有1刺;长节前缘有3刺,后缘末部及末端各有1刺;腕节内末角有1壮刺,外缘末半部有2枚明显钝齿;掌节膨大,背面末端有2刺,近关节处也有1枚;两指合拢时空隙较大,内缘有钝齿。
青蟹喜栖息在温暖、低盐、泥底的近岸浅海,穴居于泥底较深的洞内,生活在潮流缓慢、有机化合物丰富的浅海内湾及江河口,甚至在离河口不远的淡水中也能生活,它善于游泳,也能在海底爬行,白天多潜入洞穴,夜间外出觅食,非常活跃,尤其是在涨潮的夜间。青蟹主要分布于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所罗门群岛斐济、新喀里多尼亚、泰国毛里求斯南非红海。在中国的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台湾也有分布。
青蟹肉多、味美、营养价值高,是印度—西太平洋区有名的食用蟹,也是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除了食用外,还可供药用,其甲壳可制取甲壳素,是医疗、纺织、化妆等行业的重要原料。
形态特征
青蟹体呈宽卵圆形,具坚厚的甲壳。头胸甲背面稍隆凸而光滑,长约为宽的2/3,胃区、心区有明显的“H”形凹痕,胃区具一微细而中断的横行颗粒线,自前侧缘末齿至鳃区各有1条斜行颗粒线。额缘具4齿,齿长而尖,平均约为额宽的0.06倍(沿眼窝缝之间测量为额宽),齿端钝,具凹陷边缘,齿之间的空隙呈圆形。前侧缘具9个等大的三角形齿,齿大小相同,齿的外缘直或稍凹。眼窝背面具2裂缝,腹眼窝齿突出。胸甲灰白色,中央部分凹陷,呈沟状,称为腹沟。头胸甲及胸足背面呈青绿色,故称青蟹。
青蟹的螯足粗壮,左右不对称。座节前缘末端有1刺,长节前缘有3刺,后缘末部及末端各有1刺,腕节内末角有1壮刺,外缘末半部有2枚明显钝齿。掌节膨大,肿胀光滑,背面末端有2刺,近关节处也有1枚,两指合拢时空隙较大,内缘有钝齿。步足无刺,第二、三、四对步足呈尖爪型,指节的前、后缘有刷状短毛。末对步足为游泳足,指节、掌节扁平,呈桨状。
青蟹的腹部扁平,肌肉退化,卷折在头胸部的腹面,称蟹脐。雄性的蟹脐呈尖三角形,基部1/3处膨大,末2/3处逐渐变细,末端尖,外侧有些微小齿,内侧的齿很少,有尖细腹肢2对,位于游泳足基部,称为交接器。雌性的蟹脐呈圆形,有双肢型腹肢4对,产卵时卵粘附在腹肢内侧刚毛上。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青蟹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在中国南部、日本南部、东南亚各国较为常见,向东南至澳大利亚,向西至红海、东非、南非海岸带也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青蟹喜栖息在温暖、低盐、泥底的近岸浅海,平时多处于潮间带的泥滩中,穴居于泥底较深的洞内,生活在潮流缓慢、有机化合物丰富的浅海内湾及江河口,在离河口不远的淡水中也能生活。青蟹适应的海水盐度为7.2%~33%,最适宜生长的盐度为13.7%~26.9%;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8℃~25℃,水温高于35℃时会出现明显不适,水温高于39℃则会死亡,水温低于5℃便停止活动和摄食,其体栖于泥中进入冬眠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青蟹为夜行动物,白天多潜入洞穴中不外出,或是把身体埋入泥沙中避热。夜晚青蟹开始活动,出来觅食,在涨潮的夜晚尤其活跃。
觅食行为
青蟹为杂食性动物,但以肉食为主,通常以小鱼、虾、贝类、动物尸体及植物碎屑为食。青蟹在涨潮时会随着潮水游至潮间带觅食,以足捕食小型动物。有时也会在泥洞口守株待兔,等待涨潮时的潮水带来猎物。觅食的时候,青蟹会将鳌足长节向外张开以准备捕食。猎物经过时,长节快速向内收回同时掌节与长节之间的夹角减小,从侧前方向口器位置扫掠,捕获食物的同时送往口器。之后青蟹会保持上一个动作结束后的姿态,口器与鳌足相互配合将猎物一点一点吃掉。青蟹有同类相杀残食的习性,常常捕食刚脱壳的同类。
争斗行为
处于静止休息时的青蟹感受到其他个体逼近时会产生特定的行为:它们首先会面朝对方摆出防御姿势以示威胁,并同时张开螯足,展现出恐吓姿态。如果对方游泳快速接近,那青蟹一般会改变自身游动方向以避免接触对方,或者向对方做出挥舞螯足的攻击动作。若对方进一步逼近,青蟹会将鳌足掌节指向接近者。此时若对方离开,青蟹便会恢复为静息状态,否则双方将出现鳌足对螯足的争斗行为。
生长繁殖
生长
青蟹的幼体发育分两个阶段,即蚤状幼体阶段和大眼幼体阶段。在水温26~29℃时,需23~24天就可以从第一期蚤状幼体发育变态为幼蟹发育成幼蟹,包括大眼幼体变态到幼蟹第一次脱皮。在水温29~32℃下,只需21天左右。青蟹的变态发育和生长总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或成体的蜕壳进行的。体躯的增大或形态的改变或断肢的再生,以及体表上的附着物或某些病变的去除,均要经过不断地蜕皮或蜕壳才能完成。经测定,青蟹一生中经过13次蜕壳,大致可分为幼体发育蜕皮6次,生长蜕壳6次和生殖蜕壳1次。在水温15℃以下时不能蜕壳,18℃以上开始蜕壳,25℃左右为蜕壳最盛期。幼蟹平均约4天脱1次壳,以后脱壳时间逐渐延长。两个月之后要间隔1个多月才脱1次壳。从第一期幼蟹到第10期幼蟹的生长需百余天。脱壳后,壳长增加30%~40%,体重增加70%~100%。在正常情况下,经3~4天新壳才完全硬化。
繁殖
青蟹的繁殖季节较长,但因地而异,且与水温有密切关系。在广东省沿海除冬季外,全年均可见到抱卵的雌蟹,3~4月和6~9月是繁殖盛季。在福建厦门地区3~10月为繁殖季节。在台湾地区,青蟹终年可以产卵,但抱卵蟹仍以水温较高的3~8月较为常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3~10月,浙江省上海市沿海繁殖期多为5~10月。青蟹经过几次蜕壳后性腺开始发育,雌体在交配前必须进行第13次蜕壳,通常称为生殖蜕壳。青蟹一般一年达到性成熟,此时若环境适宜则可进行交配繁殖。青蟹体内成熟的卵会经过输卵管至纳精囊与精子结合进行受精卵,然后从生殖孔排出体外,粘附在腹肢的刚毛上。雌蟹多在水面宽阔、水清流缓之处产卵,产卵量约为200万粒左右,在河口生活的雌蟹要迁至海中产卵。正常的受精卵,处在水温25~32℃的环境下,胚胎经过最多18天的发育就能孵出蚤状幼体。孵出的幼体随潮流到近岸,而后在潮间带,沼泽地觅食生长。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青蟹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滋补作用,在近代以及现代被视为珍贵海鲜食品,素有“海上人参”的美称,也是沿海地区人工养殖的重要海产品。青蟹的可食用部分与其他蟹类相同,主要包括性腺,肝胰腺和肌肉部分,其中性腺和肝胰腺这两部分统称为蟹黄和蟹膏,香味最浓。青蟹蒸、煮、炸皆可。
营养价值
青蟹各组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并且蛋白质氨基酸种类齐全,蛋白质可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维持机体的氮平衡,增强免疫功能。同时青蟹体内也含有丰富的脂肪及不饱和脂肪酸,DHA可促进脑发育,增强脑的学习记忆能力,防止脑老化。青蟹各组分的含量都很高,特别是雌性生殖腺。硒是人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成分,且参与辅酶A辅酶Q10的合成。
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青蟹养殖应选择在溪海汇集口处、海淡水缓冲交换良好、风平浪静、无污染源、无工农业生产废水、无有毒物质、无农药及生活污水污染、海水清新、水体交换自净力强、潮差大的内湾泥砂质的涂地养殖池。滩涂土质好坏既关系到青蟹的潜伏栖息,又直接影响着建池堤坝的牢固度,所以应选择保水、不渗漏,保粘固性高,不易塌陷的均质土涂地。单养青蟹的池塘面积以3~5亩为佳,虾蟹类混养的池塘为10~20亩之间较合适。滩中须留有一定的空地作“蟹岛”,可供青蟹栖息与隐藏,从而减少其相互残杀。为防止和减少蟹与蟹之间的接触机会,使其安心蜕壳成长,应在池内布放一些障碍物和隐蔽物。对潮位较高的池塘,必须配备提水泵,以确保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期,供水方便和安全。
饵料使用
青蟹的饵料可分为天然生物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饵料中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的含量显著影响青蟹的生长性能和营养品质。青蟹的天然生物饵料主要以红肉蓝蛤、寻氏肌蛤、鸭咀蛤、小毛蚶、短齿蛤、淡水河蛤、淡水螺等小型低值贝类以及小杂鱼、杂虾、杂蟹等为主。人工饲料需要着重考虑蛋白质与脂肪的比例。蛋白质是水产饲料中决定养殖动物生长和发育最为关键的营养物质,也是饲料成本占比较大的部分。饲料中缺乏蛋白质,将导致水产动物生长性能降低,反之,又会增加养殖成本,加重养殖氮废物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脂肪是水产饲料中的主要能源物质,为养殖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提供必需脂肪酸,具有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并作为其他物质合成原料的生理功能。在人工饲料中,青蟹对豆粕的表观消化率较高,对肉骨粉的消化率较低。
相关知识
青蟹节
青蟹不仅是鲜美的食物,在以青蟹闻名四海的“青蟹之乡”三门,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每年的九月,三门都会举行青蟹节,不仅是为了推广本地的青蟹,更是为了让青蟹与三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三门自己的独特文化。
参考资料
青蟹属.ITIS.2024-09-22
锯缘青蟹.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08
..2022-11-16
..2022-11-16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6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争斗行为
生长繁殖
生长
繁殖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营养价值
养殖技术
养殖环境
饵料使用
相关知识
青蟹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