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拉丁学名:Panicum miliaceum L.),禾本科黍属,又名糜子、黍、黍子、黍稷、黄米等,是一年生栽培草本植物。
稷抗旱耐贫瘠,世界范围内,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温暖地区都有栽培;它还是中国主要的旱地作物,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东以及华南等地区都有栽培。
稷秆粗壮,直立,高40-120厘米,单生或少数丛生;叶片线形或线状
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5-20毫米,两面具疣基的长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
复总状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时下垂,长10-30厘米,上部密生小枝与
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种子为
颖果,胚乳长为种子的1/2,种脐点状,黑色,种子去皮后称为黄米。
稷是
蒙古族传统
炒米、中国北方黄米
年糕等地方风味小吃的制作材料,制作而成的糜子垫对于预防褥疮也有较好的效果。
历史演化
物种起源
对于稷的起源,中外学者有3种说法:一是起源于
印度,二是起源于
埃及,三是起源于中国,前两种观点目前没有充足的事实依据。已知
中原地区是世界上稷考古发现最早、遗迹最为丰富的国家,以
黄河中游为中心,西到新疆,东到
黑龙江省的新石器遗址中均有发现稷的遗迹,证明了中国是稷的起源中心。
物种演化
稷是由野生稷(Panicum miliaceum subsp.ruderale)进化而来的。稷根据籽粒的糯可分成两种类型,粳者为稷,糯者为黍。最初作为野草的野生稷的籽粒是粳性的,在被人驯化后进化为籽粒粳性的栽培稷,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后又由栽培稷进化为籽粒糯性的栽培黍。
根
根系为须根系,较为发达。
茎
茎杆粗壮,直立,高40-120厘米,单生或少数丛生,有时有分枝,节密被毛,节下被疣基毛。
叶
叶鞘松弛;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顶端具长约2毫米的睫毛;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5-20毫米,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边缘常粗糙。
花
复总状花序,成熟时下垂,长10-30厘米,主轴直立或弯向一侧,分枝呈螺旋形,具棱槽,边缘具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
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4-5毫米,外披两颖;颖纸质,无毛,第一颖正三角形,长约为小穗的1/2-2/3,第二颖与小穗等长;每个小穗具二朵单花,第一小花正常发育,内透明膜质,短小,长1.5-2毫米,顶端微凹或深2裂;第二小花退化,长约3毫米,成熟后因品种不同,而有黄、乳白、褐、红和黑等色,无内稃或内稃很不发达;鳞被较发育,长0.4-0.5毫米,宽约0.7毫米。
种子
种子为
颖果,为内外稃所包围,没有纵沟和端毛,胚乳长为谷粒的1/2,种脐点状,黑色。
物种分布
稷在世界上广泛分布,
亚洲、
欧洲、美洲、非洲的温暖地区有栽培;稷原产中国山西、
河北省、
甘肃省、
青海省等地,在中国西北、华北、西南、
东北地区、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
生长习性
稷是碳四植物(指
二氧化碳同化的最初产物是四碳化合物
DL-苹果酸或
天门冬氨酸的植物),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叶片上的气孔小而少,蒸腾作用弱,对水的需求量比较少,因此适宜在各类土壤中种植,如未开垦的荒地,海拔较高的土地以及其他谷物不宜生长的边缘农地上。
稷的生长周期短,根系发达且生长迅速,具有较好的营养吸收能力,少量施肥就能显著增产,因此一些降水量少且降雨时间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稷的主产区,如中国的
西北。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稷在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种子进行繁殖,可以在鸟类以及风力的作用下进行中短距离传播。稷为自花授粉植物,较高的温度和较低的湿度利于开花。稷果实成熟的标志为茎叶和穗色变黄,穗子变干。
人工栽培
稷的人工栽培一般也是通过种植种子进行繁殖,可以通过调整播期、密度、施肥、灌水等方式提高稷的产量。
播期与密度
适当地提前播种可以延长稷的生殖生长阶段,促进开花结实,能有效地提高产量;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有效地增加干物质的积累。
肥水控制
稷在生长前期对于氮磷钾的吸收较慢,在生长中期吸收速度逐渐加快并达到巅峰,其中对氮与钾的吸收高峰出现在拔节至抽穗期,磷的吸收高峰出现在抽穗至灌浆期,并且三者对稷产量的影响有显著的交互作用。
稷的种植区域大多为降雨量少或者降雨时间较为集中的地区,因此覆膜、起垄等节水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稷的产量。
病虫害防治
稷常见的病虫害有黑穗病、锈病、地下害虫等。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使用物理、
生物防治,必要时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时清除田边
禾本科杂草,控制病源和虫源数量,选育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温水浸种,田间拔除病株,药剂拌种等;虫害的主要防治措施有药剂拌种、施用毒土投放毒饵等。
功用价值
食用价值
稷不仅作为谷物直接食用,还能制成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
陕北地区特色传统美食
油糕、糜子窝窝、米黄,宁夏吴忠的盐池糜子(破酥粑粑),均是由稷制成,在北方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里,稷占据着较重要的位置,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稷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粳性(稷)的营养品质好于糯性(黍),糯性(黍)的口感好于粳性(稷)。稷中
蛋白质的含量在12%左右,其中清蛋白含量最高(清蛋白营养
平衡性较好,具有改善膳食结构的作用);稷中人体所必须的8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小麦。此外,它还富含
维生素e、维生素B1、
维生素B2等对儿童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
经济价值
稷的传统消费以黄米为主,其中粳性稷的价格低于糯性稷的价格。稷磨粉后得到的黄米粉也可制作成
黄米面馍馍、黄米糕等特色食品,主要在主产区消费。中国稷每年都有一定量的进出口,以2018年数据为例,出口地区有
日本、
荷兰、
德国、
澳大利亚、美国、
越南等39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地区有
老挝、缅甸、荷兰、
秘鲁等21个国家和地区,进口价格明显高于出口价格。
稷还可以制作成糜子垫预防褥疮。一方面糜子垫可以减小患者局部受到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剪切力和
摩擦力,减少患者的血管受到机械性损伤;糜子垫还有很好的通透性和散热作用。
延伸文化
祭品
稷,古时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驯化的作物,为此古人又把稷列为五谷之长,百谷之主,作为祭祀祖先的供品,以表达不忘先祖给后代带来赖以生存食粮的恩德。公元1世纪、
东汉班固撰《白虎通义》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偏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公元1世纪、东汉的《汉书》记载:“稷者,百谷之主,所以奉宇宙,共粢盛,古人所食以生活也”。公元11世纪末期、
北宋的《毛诗名解》记载:“稷,祭也,所以祭,故谓之穄”。中国各个朝代的京城也相继修建“社稷坛”,作为皇帝祈求神灵保佑,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平安的地方。
古籍
稷在中国的种植历史长达七、八千年,是最早驯化种植的作物之一,其文字记载也十分丰富。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其记载,并且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谷物名称;在现存古籍中最早且可靠的经典《诗经》中出现的粮豆作物名词共有22种,其中稷的两种植株类型“黍”和“稷”的出现次数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在后世的古籍著作,如《论语》《汉书》等也均有稷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