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
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巴戟天(学名:Morinda officinalis)又名鸡肠风、巴吉、巴戟、大巴戟等,为茜草科巴戟天属的藤本植物。主要产于中国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中南半岛也有分布。生于海拔100~500米的山地稀疏或茂密林下,或灌丛中,常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也常见栽培。
巴戟天的根肉质,或多或少收缩呈念珠状。嫩枝开始时被短粗毛,然后粗毛脱落变粗糙。叶片纸质,干后棕色,呈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序顶生,头状花序具花4~10朵。花萼呈倒圆锥状,顶部具2~3枚波状齿,外侧一齿特大,呈三角状披针形,其余的齿极小。花冠为白色,近钟状,稍微呈肉质。花柱外伸。果实为聚花核果,成熟时为红色,呈扁球形或近球形。种子成熟时为黑色,略微呈三棱形。
巴戟天,《神农本草经》记载味微温主大风邪气,阳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智益气。以根入药,肉质根的根肉晒干即成药材“巴戟天”,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现在主要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失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
巴戟天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其野生资源由于采挖严重而濒临灭绝。但目前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已有人工种植。
形态特征
根茎
根肉质,粗厚,分枝,或多或少收缩呈念珠状。嫩枝纤细,开始时被长短不一的粗毛,然后粗毛脱落变粗糙;老枝没有毛,有棱,棕色或蓝黑色。
叶片薄或稍厚,纸质,干后棕色,呈长圆形、卵状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6~13厘米,宽3~6厘米,顶端急尖或具有小短尖,基部钝、圆或楔形,全缘,有时具稀疏的短缘毛,上面初时被稀疏、紧贴的长粗毛,然后变无毛,中脉线状隆起,或多或少地被刺状硬毛或弯毛,下面无毛或中脉处被稀疏的短粗毛;侧脉每边5~7条,偶尔为4条,弯拱向上,在边缘或近边缘处相联接;叶柄长4~11毫米,下面密被短粗毛;托叶长3~5毫米,顶部截平,干膜质,容易碎落。
3~7个头状花序组成伞形复花序排列于枝顶;头状花序具花4~10朵。花序梗长5~10毫米,被短的柔毛,基部通常具1枚卵形或线形的总苞片;花没有花梗。花萼呈倒圆锥状,下部与邻近的花萼合生,顶部具2~3枚波状齿,外侧一齿特大,呈三角状披针形,顶尖或钝,其余的齿极小。花冠为白色,近钟状,稍微呈肉质,长6~7毫米,冠管长3~4毫米,顶部收狭而呈壶状,檐部通常3裂,有时4或2裂,裂片呈卵形或长圆形,顶部向外隆起,向内钩状弯折,外面被稀疏的短毛,内面中部以下至喉部密被毛。雄蕊与花冠裂片的数量相同,着生在裂片的侧基部,花丝极短,花药背着,长约2毫米。花柱外伸,柱头长圆形或花柱内藏,柱头不膨大,子房3室,也有2室和4室的。每室具有胚珠1颗,着生在隔膜的下部。
果实与种子
果实为聚花核果,由多花或单花发育而成,成熟时为红色,扁球形或近球形,直径5~11毫米。核果具3个分核,也有2个和4个的;分核呈三棱形,外侧弯拱,被毛状物,内面有1枚种子,果柄极短。种子成熟时为黑色,略微呈三棱形。
物种分布
巴戟天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省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南半岛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罗浮山。
生长习性
巴戟天生于海拔100~500米的山地稀疏或茂密林下,或灌丛中,常常攀于灌木或树干上。巴戟天喜温暖湿润,怕寒冷,也较耐旱。在年平均温度21℃以上、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月平均温度在20~25℃的地区生长最适宜。低于15℃或超过27℃生长缓慢,不耐霜冻。适宜酸性砂质壤土;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广,荫蔽度30%至全光照生长较好。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巴戟天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在自然条件下,巴戟天种子萌发率很低,未发现有成片的藤林,种群自然更新极为困难。种皮、种子含有抑制萌发的物质是野生巴戟天种子萌发困难的主要原因。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尽量选择茎秆粗壮、抗病力强、根系发达、产量高、品质优的植株采种,这是防止品种退化和培育良种的有效途径。等到秋季果实成熟变黄时采下,堆放5~7天,搓去果肉,洗净,去除不饱满、变黄带病的种子,即播,或用湿沙贮藏至第二年春播。
插繁殖
生产上常采用扦[qiān]插育苗,生长快,周期短,成活率也较高。扦插期宜在天气暖和、雨水均匀的季节进行。扦插时,剪取2~3年生粗壮无病虫的藤蔓作插条,仅留顶芽一片叶插入整好的上。插后压实,浇水、盖草,经常保持畦面湿润,并搭荫棚遮阳。经5~6个月培育便可出圃移栽。
块根繁殖
选根茎肥大均匀、根皮不破损、无病虫害的块根作种苗,或在采收巴戟天时从小块根中选取。块根育苗的方法是将块根按5厘米的株距斜放在开好的沟内,覆土压实,让块根稍露出土面1厘米左右。
对巴戟天组培快繁的研究不仅能大大缩短常规繁殖成苗的时间,而且为保护巴戟天野生种质资源提供了技术支持。生产上常以巴戟天苗的叶片、茎尖、茎段为外植体,通过诱导出不定芽进行快速繁殖。高效的组培技术流程为:选择外植体诱导分化培养,形成丛生芽;丛生芽分株进行生根壮苗培养,产生健壮组培苗;组培苗通过分化培养和壮苗培养重复增殖,然后移栽进行成活培养管理,便可获得大量优质种苗应用于生产。
栽培技术
定植
巴戟天应选择在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质地疏松的砂壤土种植。定植在春夏季进行,但以春季成活率较高。阴雨天定植可随起苗随定植,如遇晴天或风较大的天气,或远途运输,必须用黄泥浆包裹根部,以防根部干枯影响成活。
田间管理
定植后头2年,每年除草2~3次,除草时注意不要损伤根系。施肥2~3次,春夏季进行1~2次,以氮肥为主,秋季施堆肥或土杂肥等。巴戟天生长3年后,茎叶生长旺盛,要适当修剪,以免徒长。
收获与加工
全年都可采收,一般用锄头挖起地下根块。挖时注意勿伤根皮,起挖后随即抖去泥土。收获后不能堆置太久,以免影响质量。加工时先将根块晒至6~7成干用木锤轻轻打扁,然后切段按粗细分级后分别晒至足干,即成商品。
病虫害防治
轮纹病主要危害巴戟天叶片。此病在高温多湿、通风条件不良时发生,常常造成叶片穿孔,枯黄脱落。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及早摘除病叶烧毁,或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喷洒叶片。
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是巴戟天栽培中分布最广,发生最严重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巴戟天茎基、根部、种子都可以感染茎基腐病。在施用氮肥过多或长期阴雨潮湿的天气、土壤排水不良时容易发生。防治方法:选无病的植株繁殖,注意合理施肥,不与花生、大豆间种;调节土壤酸碱度,减轻病害发生;发病后,把病株连根带土挖起,并在坑内施放石灰杀菌,以防病害蔓延。
烟煤病
烟煤病由蚜虫、介壳虫粉虱等为害引起。发病后,茎、叶、果的表面发生黑色霉层,直接影响光合作用而导致植株生长衰退,块根细小,品质低劣。防治方法:通过防治虫害可达到防病效果;或用高效低毒的药剂喷洒叶片;也可用木霉菌制剂进行生物防治
蚜虫
蚜虫1年发生多代,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巴戟天植株的枝条嫩梢、花序荚果上,吸取汁液,被害嫩梢萎缩下垂,妨碍顶端生长,受害严重的花序不能开花,同时诱发煤污病。防治方法:秋冬喷施石灰硫黄合剂,消灭越冬卵。蚜虫发生量大时,用杀虫剂进行灭杀。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巴戟天的野生资源由于采挖严重已几近枯竭,野生种质资源濒临灭绝。但目前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已有人工种植。
致危因素
对野生资源直接采挖或砍伐。这出于多方面的原因:(1)栽培的需要。广东德庆、高要区栽培巴戟天的历史长达100多年,多为收集野生巴戟天转种栽培,因此采挖了大量的野生巴戟天。(2)野生品市场价格高于栽培品造成滥采滥挖,不仅使得野生巴戟天资源急剧减少,而且破坏了其再生长的环境。(3)自身繁育困难也使得巴戟天野生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较差。
保护价值
巴戟天是名贵的药材,其形态特征与染色体基数均与同属的其他种类不同,在分类学及引种栽培上均有研究价值。
保护等级
国家保护等级:《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二级。中国红色名录:《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评估等级:易危(VU)。地区保护等级:福建(濒危/EN),广东(濒危/EN),江西(极危/CR) ,广西(近危/NE)。
保护措施
分布区内的自然保护区,应对巴戟天重点保护,其他产区应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无限制的采挖和收购,药材部门应引种栽培。
功用价值
巴戟天以根入药,肉质根的根肉晒干即成药材“巴戟天”,化学成分包括多糖类、蒽醌[ēn kūn]类、环烯醚类和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能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主要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宫冷不孕、月经失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等。
参考资料
植物智.中国植物.2022-11-10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国植物.2022-11-10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sp2000.2022-11-10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国植物.2022-11-10
中国植物园联盟.中国植物园联合保护计划.2022-11-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根茎
果实与种子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人工繁殖
栽培技术
定植
田间管理
收获与加工
病虫害防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价值
保护等级
保护措施
功用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