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鳢
鳢科鳢属下的一种鱼类
月(拉丁学名:Channa asiatica)又称七星鱼、山斑鱼、花星鱼、张公鱼、点秤鱼、星光鱼,鳢科鳢属动物。月鳢全长约300毫米,体长约250毫米。成鱼体重一般在150~300克,重的可达500克。体形呈长筒状,后部侧扁。鳞片大,似“U”形,无腹鳍。体侧有7~11个明显的“<”形斑纹,全身均匀布满银灰色小斑点。月鳢口腔内齿系统较发达,分布有颌齿、犁齿、腭齿、咽齿等。
月鳢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月鳢为广温性鱼类,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摄氏度。常生活在山涧溪流或水草繁茂的浅水池塘、沟渠中,也有少数在沟渠、稻田、湖泊中。喜栖息于阴暗角落。
2009年,月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等级为无危(LC)。截止到2022年,月鳢的种群数量总体上较稳定,但因月鳢的自然繁殖能力较弱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自1998年起,在中国的黔中喀斯特区月鳢自然资源日渐衰减乃至濒危。
月鳢因个体小、耐低氧、喜集群,故可在较小的水体中进行高密度精养,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种类多,与其他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如长吻、乌鳢相比,其营养价值更高,肉质更细嫩,味道更鲜美。此外,月鳢的外形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形态特征
月鳢全长约300毫米,体长约250毫米。体高为40~50毫米,头长为60~80毫米,尾柄高为40~50毫米,眼径为12~20毫米。成鱼体重一般在150~300克,重的可达500克。
月鳢的体形呈长筒状,后部侧扁。头大,口大而宽,吻短,吻长为10~16毫米。鳞片大,似“U”形,圆鳞。无腹鳍,各鳍均无棘。背鳍很长,有分枝鳍条41~47,臀鳍也较长,有分枝鳍条28~31。侧线在臀鳍起点上方折断,折断处前后相隔2个鳞片,侧线鳞53~62。头部和体背部呈褐色,体侧有7~11个明显的“<”形斑纹,全身均匀布满银灰色小斑点。尾部基部两侧各有一个白色边缘的黑色眼状斑。在非生殖季节,月鳢雄鱼与雌鱼的外形相似,在生殖季节,雄鱼体形较细长,腹部狭小呈灰色,泄殖孔细长而微凹,臀鳍及泄殖孔周围分布着许多银灰色的小斑点;而雌鱼的体形较粗短,腹部膨大、柔软呈白色或黄色,泄殖孔为圆形,臀鳍上没有或较少有银灰色的小斑点。
月鳢口腔内齿系统较发达。前颌齿有2枚尖锐的犬齿,对称分布于正中央的两侧;犁齿上有3个坚硬的长齿,呈三角形分布;腭齿发达;上咽齿分布在咽的两侧,呈圆块状;下咽齿分布在咽的两侧,呈长刀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月鳢主要分布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分布。日本斯里兰卡进行了引种。
中国分布
在中国,月鳢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台湾最为常见。
栖息环境
月鳢为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为1~38摄氏度,摄食水温为12~32摄氏度,生长水温为13~30摄氏度,最佳生长水温为15~25摄氏度。pH在5~8都能生存,最适宜的pH为7.2~7.8。月鳢常生活在山涧溪流或水草繁茂的浅水池塘、沟渠中,也有少数在沟渠、稻田、湖泊中。喜栖息于阴暗角落。对水流比较敏感,雨天时塘边有水流入时,常逆水或跃出水面逃逸;对低氧环境有较高的适应能力,能借助辅助呼吸器官短时间内生存于潮湿环境中。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月鳢属昼伏夜出性鱼类,白天常潜伏在水草丛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从每天下午14时左右开始摄食,以后摄食强度逐步上升,傍晚18时开始处于摄食高峰,并持续到晚上22时,以后又逐渐降低。月鳢多在4~10月份活动,其中6~8月份是活动高峰期。月鳢在冬季时会潜入洞穴中越冬,基本不摄食或很少摄食。
觅食行为
月鳢是以肉食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摄食小鱼、虾、蚯蚓以及各种水生昆虫。月鳢仔鱼前期主要以枝角类、桡脚类[ráo zú lèi]、萼花臂尾轮虫等为食,在仔鱼后期开始摄取较大型的摇蚊幼虫。月鳢幼鱼和成鱼摄取的饵料生物种类基本一致,即均以鱼、虾、蚯蚓、水生昆虫等为主,其中鱼类和虾类是月鳢的主要食物,蚯蚓和水生昆虫是次要食物。
月鳢的视觉不发达,摄食时主要依靠嗅觉。其性情凶猛,在遇到食物时动作迅速。
自残行为
月鳢之间存在自残行为。在月鳢的群体中,个体大小的差异很大。雄鱼一般比雌鱼大,且大的鱼抢食快,吃得多长得快,当食物不足或个体大小相差悬殊时,就会出现同类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根据研究表明,在不投喂食物的情况下,月鳢之间的自残率高达83%,当投喂量为最大月鳢体重的15%时,自残率会下降到43%。
集群行为
月鳢在仔鱼阶段具有集群巡游行为,此行为是在其具有游泳能力后逐渐显现出的。这主要是为了获得食物、降低能耗以及逃避敌害。
获得食物
一旦集群鱼经搜寻后发现食物,就会灵活机动地包围浮游动物,而单独活动的仔鱼易在食物资源有限的竞争中被淘汰。
降低能耗
月鳢游动时,通过尾部的摆动可产生有漩涡的小股水流,从而降低游动时的摩擦力。此外,集群游泳时,带头鱼不断地交换,以降低个体的能量消耗。
躲避敌害
月鳢把自己隐藏在其他同伴的身后可逃避被捕食的危险,同时可以利用其他同伴的戒备来发觉危险的入侵者。群体中的鱼对邻伴游泳速度的变化可迅速做出反应,能机动地同步逃逸。逃避捕食者会提高成群游泳的月鳢的成活率,而单独活动的会较多地被捕食者所选中。
生长繁殖
发情期
性成熟
月鳢性成熟年龄为2冬龄。月鳢的生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性成熟前,性腺尚未成熟的2龄月鳢,生长最快;2~4龄的生长比较稳定;4龄以后生长速度趋于缓慢。性成熟前,雌鱼的生长略大于雄鱼,但2龄性成熟后,因雄鱼通过体重增长来贮存能量,故雄鱼的生长速度快于雌鱼。
交配
交配前雌雄鱼开始追逐,其动作短暂而不剧烈。雌雄鱼在水的底层交配,雄鱼先靠近雌鱼,随后身体弯曲,雌鱼将身体翻转使腹部朝上,当雌雄鱼泄殖孔接近时,雌鱼抽搐并排卵。
产卵期
产卵
月鳢的产卵季节为4~9月,盛产期在5~6月,属多次产卵类型,一般一年产卵2~4次。产卵场通常在湖边水草丛生和避风的浅水地区,底质为淤泥,水不流动。产卵通常在早晨进行。初产雌鱼每100克体重可产2500~3000粒卵。卵呈圆球形,金黄色。卵黄内有油球,故卵可浮于水面。又因卵的粘性,故卵可聚成块状。吸水膨胀后,卵膜直径为1.90~2.40毫米。精巢紧贴鳔的腹面两侧,呈棕黄色。
孵化
亲鱼有护卵的本能,直至孵出幼苗。最适宜的孵化水温为25摄氏度,胚胎发育历时约60小时。在发育过程中,尾芽游离时即在油球表面和胚体背面出现黑色素。月鳢孵化时以尾部冲破卵膜孵出。
发育期
月鳢初孵时类似蝌蚪,全身呈黑色,喜集群栖息。出膜后3小时,全长约4.5毫米,腹部向上。孵出后9小时,全长约5毫米,尾部相对细长。孵出后2天,全长约6毫米,胸鳍开始出现,多数时间腹部向下游泳。孵出后4天,全长约12毫米,各鳍基本发育完全,可吞食水蚤浮游动物。孵出后13天,全长约20毫米,各鳍已发育完全。孵出后25天,全长约50毫米,生活习性与成鱼相同。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一级培育
将月鳢养于水泥池或塑料薄膜临时铺设的水池中,投喂水蚤、蚕蛹粉、鱼粉、虾粉等。视水质情况适当换水。鱼苗成群游动者视为正常,每天将分散移动及畸形者捞出淘汰。月鳢鱼体在这一段养殖过程中由黑色逐渐变为黄色。
二级培育
将月鳢养于水泥池或小网箱中,这一阶段,鱼体由黄色逐渐转为灰色,后期可投喂配合饲料。当鱼体长至3~3.5厘米时,进入成鱼饲养工序。
成鱼养殖
水泥单养
此法多应用于农户家庭。在水泥池小水体放养月鳢,池面以石棉瓦等遮荫,池内放瓦管及凤眼莲等,主要喂配合饲料,也可适当喂螺、蚯蚓、杂鱼、虾等。
水缸单养
在阴凉安静处放置水缸,缸的底部放一些刨木,供月鳢栖息,水面放部分凤眼莲或水浮莲。此法适宜在山区或果园中应用。
池塘混养
此法一般在成鱼塘或山塘中混养月鳢鱼种。由于月鳢个体小,既能发挥其吞食野杂鱼的作用,又不会伤害鱼种。
稻田混养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性好、便于看护的稻田,挖好田沟和鱼窝。进出水口设栏鱼栅,鱼窝放部分凤眼莲,放养月鳢鱼种并配养鲤、罗非鱼,主要投喂小鱼、蚯蚓、畜禽内脏、配合饲料。
病害防治
月鳢的疾病主要为腐皮病,表现为腹部、尾部、躯干部、口腔、头等呈块状红肿、腐烂,严重时死亡率高达90%以上。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投喂了营养不全的饵料或水质污染。防治方法为严格进行池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清除污物、及时清理病鱼等。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到2022年,月鳢的种群数量总体上较稳定。但自1998年起,在中国的黔中喀斯特区因人类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不断地乱砍滥伐等原因,造成当地月鳢的栖息环境日愈恶化,当地月鳢自然资源日渐衰减乃至濒危。2023年,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了物种月鳢。
致危因素
月鳢种群数量主要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在自然水域中多栖息于草丛、岸边等浅水区,容易捕捞,故其种质资源遭到人类大肆破坏。此外,月鳢个体怀卵量较小,绝对怀卵量1000~10000粒,大多在3000~6000粒,其个体自然繁殖力及种群恢复力较差。
保护举措
制定渔业法律法规
为保护渔业资源,2006年,柬埔寨制定新的《渔业法》,其中第10章对淡水水产养殖的面积、方式、主体进行了限制。截止到2019年,在柬埔寨已经发展成熟的月鳢养殖方式包括:在土池、混凝土池塘或湿地的围栏中养殖;在湖泊和其他水体的漂浮网箱中养殖;在稻田中养殖。
设置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江梧州段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南省万泉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包括月鳢等鱼类。
保护级别
2009年,月鳢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月鳢个体小、耐低氧、喜集群,这些决定了其可在较小的水体中进行高密度精养,可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在柬埔寨,月鳢价值高,通常在首都金边销售,少量出口到美国、法国、中国等国家。
营养价值
月鳢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丰富,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8.87%,粗脂肪含量为3.62%,粗灰分含量为1.03%,水分含量为75.56%。此外,月鳢肌肉的氨基酸种类多,包括17种水解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10种;游离氨基酸共有16种,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9种。与其他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如长吻、乌鳢相比,其营养价值更高。
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这4种鲜味氨基酸含量的多少对味道的影响很大。月鳢的这4种氨基酸总量达34.1%,总量占比大,味道鲜美。
观赏价值
月鳢全身布满银灰色小斑点,背鳍与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点,在水族箱中饲养,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月鳢.IUCN.2024-08-15
月鳢.种2000中国节点.2022-11-10
..2022-11-10
月鳢.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7
..2022-11-10
..2022-11-10
月鳢.中国自然标本馆.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自残行为
集群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期
产卵期
发育期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成鱼养殖
病害防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举措
保护级别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营养价值
观赏价值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