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公祠又称报恩祠,是
清朝泽州(今
晋城市)百姓为了纪念当地父母官袁仲选保护泽州府当地百万百姓免于清军屠戮,而建的一座生祠(为活人立的祠堂称生词)。袁公祠位于晋城市北大街社区西大街七府巷路北的院内。
在建有袁公祠的北大街社区西大街七府巷路北的院内,存有石碑数块,除一块于2005年11月8日在一建房工地发现外,其余的均被镶嵌在房墙内。这通碑长167厘米,宽67厘米,厚18厘米。碑上方镌刻有“报恩祠堆金会碑记”几个古篆,碑中记述了修建报恩祠的原由。碑尾记载了建祠年代为
康熙十年,辛亥九月九日(即公元1671年)。解放后,祠内曾设过西街街公所。
碑文所镌全文近400字,讲述了
清代顺治六年(即公元1649年),
大同市(今大同)大乱,当年十月,
山西省境内许多城池被叛军占据。
顺治帝章皇帝(即清世祖顺治皇帝)命令藩王统帅大军来山西扫荡镇压。从云中(今大同)至
汾河、
沁河一直到上党地区,一路平叛杀人,沟沟壑壑到处都掩埋着成堆的尸体。新任
知府袁仲选,奉朝廷之命,随征讨大军到
泽州赴任,当他看到当时的残景后,便动了仁念,全力向带兵的清军将领哀请,使无辜的泽州府民众免遭屠杀,使百万生灵在垂危中得到复生。泽州府民众为感谢袁仲选冒死请命救活之恩,便办香顶礼,好似婴儿投到了慈母的怀抱一样。于是便有人作了一首《五忆》歌辞,来颂扬这位救命恩人,说这位袁公在泽州“请操善政,美不胜书”。
袁仲选调任之后,死在任上。泽州府民众不但在他生前为其建了生祠,而且在他死后,又像祭拜
孔子那样,用上品贡礼祭祀,称其一人具备了以死勤事,以劳效国,能抵挡大患的功德,所以才祭祀他。
百姓把祭祀袁仲选当成大事来抓,攒钱建立“堆金会”(类似当今的基金会),本金不动,每年用利息供应香火,年年延续,取不尽用不完。碑中记载袁仲选是
满族(今东北辽东人),与内地没有亲朋学友关系,与子孙距离甚远,没有任何牵挂。他胸怀盛德,百姓是不会忘记的。既于此,官何忍违背民意呢?
清代顺治帝五年底(公元1648年),清廷派出
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阿济格到
大同市(今大同地区)布置防务,原
明朝降将,时任清廷征西
前将军,守军都督府左都督,大同总兵官
姜瓖十分恐惧,怀疑清皇帝想捕杀自己,便趁势举起
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谋反。晋北各县的满清政权相继被姜所部杀官夺印。其时,全省各地纷纷回应,波及到
晋中市、
晋西南的
赵城镇、襄陵、
曲沃县、
临汾市、
霍州市、州、汾城、
灵石县等地也相继反清。
泽州阳城县的
张光斗聚众于马娄山也积极响应,后与杜合兵于
顺治六年十月占据泽州府。
顺治帝闻讯后,便令敬瑾亲王尼堪、
爱新觉罗·阿济格爱新觉罗·阿济格、端重亲王博格、亲王满德海分率京兵征剿。后姜瓖兵败势去,被部将杀死,遂之一一将城献出。到年底,为期年余的反清叛乱基本被平息。
在这种形势下,于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袁仲选以
贡士的资格出任了泽州
知府,并随大军前来泽州就任。
根据《泽州府志·官迹》记载,袁仲选,字宣吾,满洲
辽东人。当他轻手简装来到任所后,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极大的恐惧。当清军即将入城平叛时,叛军逃遁,百姓四散逃亡。袁仲选便设法将流亡逃散的百姓召回,很快恢复了城乡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清朝叛军的满清大军仍要对
泽州百姓以“从贼叛逆罪”斩草除根的势头大肆屠杀。袁仲选冒着屠刀的白刃,多次到大军的帐下,向带兵将领哀请,并以自己身边百人性命担保,使数十万无辜泽州府百姓免遭涂炭。大军主将巽亲王
爱新觉罗·满达海向泽州府百姓说道“我免你们一死,是你们使者的功劳。这是朝廷的恩赐,你们可不能忘记啊!”众人齐声欢呼说“不敢忘”。
不久,袁仲选调任,
泽州百姓攀着轿车哭送挽留。后袁仲选死于任上,泽州百姓便在
康熙帝十年(1671年)集资在原生祠的基础上建立了“堆金会报恩祠”,每年五月进行五天的祭祀活动,经费从堆金会资金的利息中列支。前来祭祀的男女跪拜于报恩祠阶下络绎不绝,数百年经久不衰,直至
清代灭亡,民国初年还有人烧香参拜。
纯朴厚道的泽州府民众对爱民府官数百年的追念,说明了做官只要为民爱民,“怀盛德之善”,民是绝对不会负官的。袁仲选在任不到三年,所行善举,深得
泽州民众永世供奉,他的芳名将永远载入
晋城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