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古城原为
泽州府城所在地,即原来的泽州古城,初建于
李渊元年(公元618年),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地处
山西省东南部,位于晋豫两省接壤处,自古为
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是山西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枢纽和传播中心。泽州古城千百年来,北可通
太原市,西可通
临汾市(临汾),坐拥交通要冲,是古代晋豫两地货物交往的重要商埠。
晋城古城,唐初为建州治所,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泽州州治,后历经宋、金、元、明数代,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直隶泽州升州为府,其府治设于凤台城内(即晋城市城区),直到清末。原来的古城墙高大,
护城河宽阔。古城内原有泽州府衙和凤台县衙,有学署、考院、寺庙以及以七十二巷、南北大街等,城外有商业街、演武场等,整个古城形制完善,结构严谨。
晋城古城早已经不复存在,其绝大部分古建筑在抗日战争中遭到毁坏,城墙则在1945年几乎全部拆除(据说,
晋城市中心还有一小段遗址),尚存的只有城北的古书院、怀覃会馆、
景德桥、
景忠桥以及老城区部分建筑。
历史沿革
晋城古城,唐初为建州治所,贞观元年(627年)为
泽州州治,后历经宋、金、元、明数代,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直隶泽州升州为府,其府治设于凤台城内(即现在的晋城市城区),直到清末。原来的古城墙高大,
护城河宽阔,据《
泽州府志》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始以砖筑城墙,城周为九里三十步,城内面积约1.6平方里。弘治
正德年间相继修,至光绪时,城周仍九里三十步,城墙高三丈,厚四丈余”,有“列雉一千二百三十七,城楼七,角楼四,敌楼二十三,营坊六,兵洞三十九,将台三,炮台三十六”,护城河“池宽二丈余,深亦如之”。整个古城形状完善,结构严谨。
现在古城早已经不复存在,其绝大部分古建筑也在
中国抗日战争中遭到毁坏,城墙则在1945年内几乎全部拆除,只有城北的余气桑存的古书院、水陆院扎货市场包围的怀覃会馆、气质犹存的
景德桥、
景忠桥以及老城区部分建筑。
泽州府治图
图中还保留的老地名有:高台寺、张公祠、
七贤祠、体任书院、都司署、千总署、考院、府治、
袁公祠、节孝祠、府隍庙、西
关林、关帝庙、
广东惠州元妙观、
城隍庙、广教寺、
孔子庙、学署、明道死、忠烈死、广丰仓、
太行山驿、魁楼、社稷坛、
景德桥、郡厉坛、先农坛、永济桥、演式场、
晋西南坛、山川坛。其中一些地名在
中国抗日战争中和近十几年的旧城改造中逐步消失。
当时的晋城老城,位于今
晋城市城区西北片区、东西南北大街一带。白水河支流的东西两河夹城而流,共有东、西、南三道城门,包括城墙,城内的衙门司署、粮仓驿馆、魁楼
庙宇、书院
聂氏宗祠均坐落有序。
旧城城内大十字西北角是泽州府衙(府治),府衙以南是凤台县衙,府衙以东是考院、都司署、干总署、东关帝庙、元妙观,府衙以西是
袁公祠、节孝祠、
督城隍庙、西关帝庙。
府衙以北是七贤祠、张公祠和高台寺。老城东南部是忠烈祠、明道祠、学署、
孔子庙、魁楼,老城以西是广教寺、广丰仓、太行驿、府隍庙。
城东北角有郡历坊、先农坊,城东南有演式场,城西北有社稷坊。东关有永济桥,西关有
景德桥。
城南还有晋南桥(俗弥南大桥),城北有凤凰台。这些古老建筑大都毁于
日本侵略者之手,也有少数因年久失修,无法保留,被改建它物。
新中国成立后,城墙、城门渐被拆除,现仅存原东门内一段城墙遗迹。
解放前和建国初,城内有六街、三十巷,主要街巷有
东大街、西大街、
南大街、北大街、前西街、西安街及府衙巷、老府巷、东仓巷、马道巷、后巷、周元巷、司家巷、三元巷及高都寺胡同等。街巷总长约16公里。
昔日的晋城老城,城内街道多狭窄不平,除大十字西北角府衙门街和小十字以西的县衙门街用青石铺砌外,其余街道用土垫而成。
直到1945年,城墙才被先后拆除,与原属城外的
黄华街、驿后街连为一体。
新中国成立后,屡经修整。1960年又新开了新市街1公里,城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到1982年,城内31条,大小街道全部用
沥青铺过,全长13.3公里;用
耐火砖铺设小巷道11条。
上世纪60年代,城区打通了新市街的一段(1公里);70年代,新修了建设东巷及后河等街道和巷路;80年代初,又建成了花园巷、七府巷等街巷。到1984年,城区街道总长达82公里。1985年,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较原来扩大4.3倍。到1996年,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是原来旧城的15.3倍。
主要景点
程颢书院
在
晋城市古老的历史上,曾设立过多处官办书院,仅城内记载的就有古书院、体仁书院、宗程书院、怀仁书院等。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
教育家程在城北创办的明道书院(今古书院所在)。
晋城古书院建于
北宋治平二年至四年(1065~1067年),原名为“明道书院”。后来以此命名的书院村,还
存有当年书院的旧址。
据说书院村如今的古书院学校即是当年书院遗址,在学校还能看到部分书院的痕迹。学校内东墙有石刻的“竹韵
秀才”四字,笔法钢劲有力,气宇不凡,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书院左方的阁楼门洞上,还留有明
天启年间所立的“古书院”石碣。石刻下是一圆形拱门,被后人用砖砌实。由此们可以通往隔壁一疑为“名道书院”的院子。书院内原有程子祠,始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被毁。后来古书院村晋元彦临终前时仍未竣工,其子继承遗训,将程子祠修建完成。如今校内还留有程子祠的石刻,刻于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四年(1820年),碑文中说明了书院村命名的由来。“明道祠者,宋程明道先生讲学地也。斯地就无居人,因就教而随家焉,故是村特以古书院为名。”从中依稀可以想象当年的风采。
在古书院小学园内,有一块上刻“宋泽州
晋城市令
程颢夫子之
牌位”的石碑。至今,在古书院旧址上仍有保存完好的文昌阁。建于
清代的明清时代风格的四合院建筑原来有四座,目前仅有一座保存完好。虽然这些建筑保留了原始的明清建筑风格,然而由于历数百年历史风霜,年久失修风采已逝,许多极具文物价值的
木雕门窗残缺破坏,部分房屋面临塌的危险。身临其境,虽然当年儒学教育的辉煌已成为过去,但程景那严 治学的大家风范仍恩泽今天的晋城市。
怀潭会馆
怀覃会馆是明清河南彰德、
卫辉市、怀庆三府的商人在古泽州府修建的一座行业性会馆。
就建筑格式和奢华繁复的细部结构来看,怀覃会馆现在的建筑为明清时代建造,从一有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明显特征的二楼过道讲去,有一宽敞的大院,首先可以看见巨大的沙
石雕狮子,两狮子互相张望,气势夺人。院落东西各有好几间厢房,但都是铁将军把门,似有它用,房顶上的藏蓝色
琉璃脊饰分外引人注目。
院落正北为会馆主体建筑,有
正殿和拜殿。正殿面阔三间,左右
耳机功率放大器各三间,两侧配殿有九间。拜殿修建在正殿前一米多高的台子上,两侧配殿有九间。拜殿修建在正殿前一米多高的台子上,斗拱、石柱两侧的雕刻复杂细腻,两边飞檐下有一有趣的人物雕刻,在其他古建筑上不多见,拜殿和正殿有粗大横梁,最招人注目处是两条巨大金龙盘游其上,主殿由于不受阳光直接照射,两金龙闪闪发光,似欲出殿腾飞。拜殿则受到光线暴晒,金身虽不如主殿,但也足让人感叹不已。
在正殿花梁上可看到“
清代爱新觉罗·弘历五十七年(1792年)面行创建大殿三楹”字样,总理人为当时万和号的王之瑞,昌茂号的程统业、万盛号的赵大法。顺花梁看下去,可发现拜殿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侧殿建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七年(1802年)。总理人为面行相同号的三个老板。由此看来,怀覃会馆是由清代乾隆到嘉庆年间河南面行商人发起并修建的。前后建筑的时间为十年左右。
会馆原来还有
影壁、东西戟门、舞台、钟鼓楼、正殿、拜亭、耳殿、廊庑等建筑,现在已经不见踪影。文革前会馆前院有大影壁一座,院中有一泓清水,潭边
垂柳拂风,有江南园林风格,现在这些建筑已荡然无存,院门外据说还有旧时的演武场,也早已难觅踪影。更令人痛心的是文物贩子多次光顾,殿顶
脊兽多被盗走,令人扼腕叹息。
景德桥
景德桥又名沁阳桥、西关大桥,位于晋城市区西关白沙河上,是
泽州府城通往
阳城县、
沁河的交通要道,更是继
赵州桥之后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古代珍贵桥梁之一。历经了800余年的雨雪风霜,至今仍傲然挺立。
景德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明昌二年(1191年)落成,前后施工三年。主拱净跨21米,拱高9米,拱厚1米,桥身连同东西桥 共长33米,桥面宽5.9米,全桥用15道立券石并排砌成,大券两肩各有一小券,既可在洪水季节分流水量,又能减轻桥身券脚的荷重,还增添了桥自身的美感。东西两岸设有金刚墙,保护桥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改名为
景德桥,并在桥被两侧金刚墙埋设有铁柱两根,以预报水情。桥的主拱上有清晰可辩的兽面、海马、龙形、海水以及 首等精美的
浮雕,用工细密,独具匠心,有“长桥卧波,坦道凌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