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武》(英语:Xiao Wu)是一部由
贾樟柯编导的剧情片,由
王宏伟、郝鸿建等人主演。影片于1998年2月18日在德国柏林首映。该电影是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凭借该影片,贾樟柯获得了第48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和沃尔福冈·施多德奖。贾樟柯的独特视角与表达感情的方式在《小武》中有了完整且深入的表达,重新诠释了中国电影的
现实主义,
法国《
电影手册》评价《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复兴与活力。
影片讲述了游手好闲、以偷盗为生的
汾阳市乡村青年梁小武,在在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因无法适应社会,不断被友情、爱情、亲情抛弃,在迷惘与失落中迎来被捕的命运,最终失去了自由与尊严的故事。
《小武》的拍摄地位于山西汾阳,片中人物对话大量运用了汾阳当地方言。该影片拍摄时,片中所有演员均为非职业演员。
影片剧情
梁小武(
王宏伟 饰)逃票乘公交到汾阳县城去,一路上游手好闲,四处晃荡。汾阳此时正值严打违法犯罪分子之时,他组织了三五个年纪较小的青少年以偷窃为业,顶风作案。梁小武的朋友要他把偷来的钱包里的身份证还给相熟的人,于是他寻回了之前众多窃来的身份证,把它们都投进了邮箱里。
曾同为小偷,后靠走私烟草发家致富的靳小勇(郝鸿建 饰)是梁小武以前同甘共苦的朋友,他即将结婚,却没有告知小武。小武从其他朋友口中得知这一消息后,再次行窃,拿着偷来的零钱换了整。小勇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小武带着份子钱上门。二人在房内坐下交谈,却话不投机,小武放下彩礼便离开了,顺走了小勇桌子上一个带有音乐功能的打火机。
小武到卡拉OK听胡梅梅(
左雯璐 饰)唱歌,梅梅不乐意唱,要让小武唱。小武称自己不会唱歌,对梅梅的服务不满意,出门结账就要走,被老板娘拦下,老板娘要求梅梅出门陪小武逛街。小武嫌梅梅没劲,梅梅就带着小武去打电话、去发廊做头发。
梅梅身体不适,没有到卡拉OK上班,小武到她的住处去看望她,并帮她要来了一个热水袋。二人聊了起来,小武称自己是“手艺人”。梅梅给小武唱歌,也要小武唱一首,于是小武给梅梅听他偷来的打火机里播放的音乐。小武离开后,练唱了《
心雨》,再次回到卡拉OK时,和
梅雨萱合唱了这首歌,他们跳舞,相互依偎。梅梅提出要做小武的傍家,要小武买传呼机,以便随时联系他。期间,小勇托朋友把份子钱退还给小武,嫌他偷来的钱脏。
小武买了
金戒指和传呼机,但却始终没有收到梅梅的消息。当他到卡拉OK找梅梅时,老板娘说梅梅被其他从
太原市来的客人接走了,梅梅的室友也说她已经搬走了。
父亲把小武三兄弟叫回了家,商量让家里的老大和小武为老二结婚凑钱。小武的母亲把小武给她的金戒指转手给了二哥的媳妇,小武一气之下和父母吵了起来,离开了家。再次回到县城时,县城已经变了样,到处都在拆迁。小武无处可去,仍干回偷窃的营生。就在他即将得手的时候,他的传呼机响了起来,行动暴露,小武被抓进了公安局。
第二天,警察把戴着
脚镣手铐的小武暂扣在路边,去别处办事。小武蹲在路边,不断有过路的行人围观他、注视他,议论纷纷。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小武》的诞生正是在中国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当时国内大大小小的城镇、村落都面临由传统到现代的改造,正如同电影结尾那样,处处都在拆迁。城市化带来的冲击不仅作用于基础设施和社会变革上,同时也对人们守旧的思想观念造成了颠覆与重建。在这一时期,人口流动性增强,小乡镇、小县城里的年轻群体都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队伍中,大量男性民工参与旧城拆迁,女性则参与了服务业和娱乐行业。由于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城市文明迅速蔓延,许多人还缺乏认识城市的能力,形成了城市认同的困境,表现得无所适从,其生存状态是迷茫而无力的。在这样的背景下,
贾樟柯将镜头对准了现实,对准了普通人,拍他们在这一变化中的生活,以反映整个社会空间和世俗场景,表达个体生存状况的普遍性。
贾樟柯的成长经历也给他创作《小武》带来了一些灵感。山西汾阳是贾樟柯的家乡,它封闭、落后,且人际关系麻烦,商品经济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巨变,人们变得冷漠,充满矛盾。贾樟柯的朋友中有些既不上学也没法就业的人,他们成为了小偷、流氓,在严打违法犯罪的政策下被捕。在游街示众的死刑犯中,
贾樟柯认出了自己的同学,这让他感觉到了“命运”,也成为他创作的宝贵经验。于是,贾樟柯力图把社会转变中的人际关系展示出来,让观众感受到故事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演员选择
出演影片中梁小武一角的演员
王宏伟,是和导演贾樟柯一起学
电影理论的大学同学。王宏伟平凡普通的外表之下蕴含着敏感而自尊的气质,虽然在表演课上表现不佳,但是王宏伟有着丰富的肢体语言,这让贾樟柯非常欣赏。于是,贾樟柯在拍
短片《
小山回家》的时候,就找了他当主演,之后又在《小武》中二度合作。
在选择《小武》的演员时,导演
贾樟柯特地挑选了非职业演员。一方面,职业演员受过专业训练,表演可能带有明显的匠气,很难与粗的现实环境结合,而非职业演员的表现会更加自然、真实;另一方面,由于贾樟柯选用的演员都生活在相似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于电影所聚焦的现实题材有切身体会和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表演的那种自信和归属感,是职业演员所达不到的。
摄影制作
《小武》的摄影师
余力为与贾樟柯结识于
香港特别行政区,他对贾樟柯的电影才能感兴趣,他和他的合作伙伴胡同制作公司都认为与贾樟柯合作是一个有前景的发展机会,于是以低成本拍摄了《小武》。
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小武》用的是
焦距为16mm的胶片,这种胶片的优点是所用机器较小,较为灵活,但缺点也很多,对后期处理构成挑战,不仅要转换成焦距为35mm的影像,而且效果也较差。该电影拍摄时只用了两个2000瓦的钨锡灯,由于灯量少,大部分的夜戏都只能在傍晚拍。影片中卡拉OK房间里的灯光效果,是将灯具刷成红色制造出来的。简陋的拍摄条件并没有影响电影效果,反而符合《小武》的主题。
影片中有不少街头拍摄的场景借用了纪录片拍摄的手法,如偷拍、抢拍等。在
汾阳市,很少有人拍电影,因此《小武》在拍摄时常常引来不少人围观,剧组只能等人群散去,或是尽量避开过于复杂的环境,或是将摄影机藏起来。
幕后花絮
在片场指导非职业演员时,为了和他们熟络起来,让他们进入拍戏的状态,
贾樟柯导演陪这些演员打麻将,唱卡拉OK。出演小武父亲的演员常看戏剧表演,一开始演的时候特别夸张,贾樟柯就用更夸张的方式演给他看,这位演员便说贾樟柯演得不对,等他再重新演的时候,就自然得多了。
电影中的大量对白都是
汾阳市当地方言,在放映时免不了碰到语言上的障碍。当时16mm的胶片无法添加字幕,《小武》在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放映的时候,贾樟柯只得坐在最后一排,给所有讲方言的人物做“同声传译”。
影片亮点
主题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电影体制改革改变了
中原地区的电影市场,20世纪90年代前后,商业电影大行其道,但它们的内容却脱离了现实生活,没有表现出人民群众在时代变迁中的独特视角和立场。在这一时期,
贾樟柯并没有盲目地随大流,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小城镇中的小人物,描绘他们的日常人生,展现他们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迷乱、无奈、困惑等压抑的情感,传达他们动荡不安而真实感性的生存体验,电影《小武》正表达了这一主题。
90年代的
汾阳市县城离乡村与城市都只有一步之遥,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新旧碰撞将人们推向进退两难的境地。社会贫富差距逐渐增大,年轻一代中那些无法适应变化的、没有赶上商业大潮的变成了失路之人,于是在这座小城中涌现了民工、小偷、歌女、随处晃荡的无业人员。影片中的梁小武是其中的代表,他既无法像过去的好友小勇一样做投机买卖,又无法以正当的职业安身立命。
除此之外,伴随而来的是失去社会的价值认同。经济浪潮裹挟而来,人们越来越尊重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富有的商人,而底层的普通百姓在日常的庸碌中寻求温饱,难以得到社会的价值认可。
贾樟柯将镜头对准现实,把转型期下中国偏远地带的小人物面临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通过小武在友情、爱情和亲情中经受的挫折表达出来。
人物
电影角色是构成电影叙事主题的重要一环。《小武》这部电影选择小偷作为主人公是很特别的,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小偷常常是被作为道德层面同情和谴责的对象,或是导演会借此升华到对社会体制的质疑和人性黑暗面的挖掘。但贾樟柯并没有对小武进行道德上的判定,而是采用了平视的视角来对待他的人物。小偷这一身份为
贾樟柯的创作提供了人物
价值关系的转换。
小武的人物关系充分地表现了他作为边缘人精神上的困境,旧有的社会关系无法抵御现代价值观的冲击,逐渐走向疏离和瓦解,这给人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精神危机。《小武》原来的题目是《靳小勇的朋友、胡梅梅的傍家、梁长友的儿子:小武》,这个题目点明了小武的社会身份,然而在电影中这三段关系却渐次破裂,小武失去了他的“身份”。昔日好友靳小勇结婚不告知小武,退回了他的礼金,嫌小武偷来的钱脏;歌女胡梅梅将小武当作暂时的依傍,在遇到更能负担得起她生活的客人后不告而别;父亲在小武与母亲因戒指一事争执时,将他赶出家门。血缘与非血缘的联结都建立在物质的依赖上,经济发展异化了人际关系。
边缘人不仅仅是某个个体,而是一类群体,影片中通过小武等角色展示出来的边缘人特征也映射了当下社会边缘人的生存状况。
贾樟柯对他们的关注和真实呈现,使他的电影有了历史厚度,也让90年代电影的表现视域拓宽,同时引起观众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音乐
影片全部使用了叙事空间内的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在电影《小武》中起到了重要的叙事作用,它是解释人物内心的一种有力的手段。
在小武所在的环境中,流行歌曲能够成为普通人的情感归宿,也是他们所需要的,哪怕它是虚妄的。在电影中出现的流行歌曲有《
霸王别姬》《
爱江山更爱美人》《
心雨》等,这些歌曲的出现都契合了人物的状态。例如,当小武在友情中受挫时,背景音乐响起了《霸王别姬》,歌词中“问天下谁是英雄”体现的悲壮正符合小武的心理状态,同时其中的英雄主义表达也慰藉了小武,帮助小武重建信心。小武和梅梅相识时,《心雨》成为了二人关系的主旋律,其中有句歌词为“最后一次想你,因为明天我将成为别人的新娘”,正暗示了胡梅梅最终离开小武的结局,也渲染了忧伤无奈的情感氛围。
流行音乐离群众更近,更贴近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流行音乐的合理运用既能够渲染影片的氛围和整体基调,又能够代替角色表达其心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这一点上看,流行音乐确实在电影《小武》中留下了点睛之笔。
风格
贾樟柯导演的电影风格是纪实性的,受袁牧之、
侯孝贤、罗伯特·布莱松、让-吕克·戈达尔等电影人的影响,具有极强的现实洞察力和个人风格特征。《小武》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还原,让影片有着不可争辩的纪实性。
《小武》的电影语言是细腻的,无论是故事叙述的视听语言,还是人物的对话,都与时代和环境高度贴合。汾阳方言的独特用词和音调,底层人物惯用的粗俗口语,“贸易”“娱乐业”等现代经济用词的使用,无一不是对“纪实”的体现。
纪录片能够帮助人们对抗遗忘,而
贾樟柯认为,他拍摄
剧情时也感觉和拍纪录片没有区别,甚至希望做到具有文献性。若干年后,当人们再次看到《小武》的时候,能够了解影片中的影像和声音都是1997年中国真实的样貌。可以说,贾樟柯在拍摄剧情片时,把它当作对某一时期人类
生存状态的记录,这种电影功能观造就了《小武》强烈的纪实风格。
市场发行
制作与发行
上映信息
获奖记录
影片评价
专业评论
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样给人以如此充满生命力的感觉——在这部处女作的背后, 是一位曾经在电影学校学习的28岁的年轻导演,他的创作手法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夏尔·泰松(电影评论家,
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主编)
说到底,这部影片最能打动人的就正是这样一种毫不虚饰的纪实精神,在客观冷静中尊重现实和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的人道力量,浓郁朴质的生活气息(对小人物的同情不免会让我们联想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
贾樟柯打开了电影叙事或者说电影关注的新面相,就是小城。这些四线以下小城小镇的生活图画,与此前“第六代”共同关注的社会边缘人又有不同。而且,贾樟柯从《小武》开始,又一直在坚持,不断地把这种生活画卷开掘下去,它和法国艺术电影倡导的作者电影就形成了呼应。——
戴锦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众评分
*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5月16日。
各国、地区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