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光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陈旭光,男,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导师。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87-1991,浙江丽水学院任教。
1997-至今,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任教,任职讲师。
1999-2003,任职副教授。
2004年,任职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当代文化艺术思潮、影视文化、中外电影史等。
研究课题
1、中国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研究项目《电视综艺节目研究》。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4年立项课题"中国诗学理论发展史",撰写二十世纪30年代,40年代部分。
3、《宗白华艺术思想研究》。北京大学韩静远先生哲学奖教金。
4、《世界电影史教程》,高教出版社“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
学术著作
《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与佘树森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中西诗学的会通--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秩序的生长》(与谭五昌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艺术之维》,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
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艺术为什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影视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
《电影文化思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参编著作
《〈废都〉滋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徐志摩名作欣赏》(谢冕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
《戴望舒名作欣赏》(孙玉石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6月。
《变故:稚夫诗歌的阅读活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7月。
《人文学科的意蕴》(叶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即出。
《人文学科导论》(叶朗主编),高教社,即出。
《大学素质教育研究》(赵存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即出。
主编著作
《快餐馆里的冷风景--后现代诗歌诗论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
《改革20年焦点论争艺术卷》,广州出版社,1998年11月。
《改革20年焦点论争文学卷》(与孔庆东合作),广州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华今文观止》(十卷,与赵祖谟合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年1月。
《中国新诗三百首》(合作编选),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月版。
新诗界》,文化艺术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卷,2002年卷。
《语文大视野高中一年级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电影经典:文化形象与心灵历史》丛书。此套大型丛书分意大利日本、美国、中国、德国英国法国、俄苏、以及波兰瑞典西班牙合卷等共九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
电影艺术导论》(副主编及第十一章的写作),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8月。
翻译著作
世界电影史》(与何一薇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年。
学术论文
《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7期。
《"新写实小说"的终结》《文艺评论》1994年1期。
《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1期。
《"朦胧诗后"诗歌的后现代转型》《天津文学》1993年10期。
《九十年代与先锋诗歌的"后抒情"话语转型》《当代文坛》1996年4期。
《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转型与抒情话语》《艺术广角》1996年6期。
《论初期白话诗的寓言形态及其文化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2期。
《知识分子写作: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大家》1997年4期。
《现代诗学:理论建设与批评实践》《当代文坛》1997年5期。
《〈现代〉杂志的现代性追求与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动向》《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1期。
《严肃时代的自觉: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对象征主义的反思超越》《文学评论》1998年2期。
《重读〈现代〉杂志兼论"现代派"的诗学思想》《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5期。
《现代主义四论》《艺术广角》1998年2期。
《先锋的使命与意义》《诗探索》1998年2期。
《论当代散文的"文体革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3期。
《中西诗学从对立走向融合》《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5期。
《文化转型年代的思与诗》《艺术广角》2000年4期。
《走向中国新诗的现代化》《学术界》2000年6期。
《现代主义:阐释世界的一种模式》《艺术广角》2000年5期。
《多元文化交汇的动人景观》《当代电视》2000年9期。
《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多元文化定位》《中国电视》2000年11期。
《电影文化批评:反思与构想》《电影艺术》2001年2期。
《"纯诗"的偏至与文艺的启蒙》《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1期。
《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文艺研究》2001年2期。
《〈现代〉杂志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浙江学刊》2001年1期。
《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与对策》《当代电视》2001年4月号。
《一种现代写意电影--论王家卫电影的写意性兼及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现代化问题》《当代电影》2001年3期
《电视综艺节目:历史和本体特性》《中国电视》2001年11期。
《论中国电影的全球化、现代化、民族化问题》《艺术广角》2002年2期。
《悖论与选择--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民族化/现代化问题之省思》《电影艺术》2002年1期,收入《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第一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
《概念界定、现状危机、特性与对策--电视综艺节目散论》《电视艺术》,2002年2期。
《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记实的“表现”和“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
《现代主义:名称、含义和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2期。
《“中间人心态”、“纯诗”立场与“现代价值观念”——论现代派诗人群体的思想特色与文化心态》《社会科学》2002年7期。
《精神皈依、自我超越与语言的自觉——谢飞影片《益西卓玛》读解》《艺术广角》,2002年4期。同时载于《沉静之河:谢飞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1月。
《主体意识、“现代性”反思、纪实的“表现”与“抽象”》《当代电影》2002年1期。
《现代主义:名称、含义与性质》《学术研究》2002年1期。
《西方现代主义的传入和新文学的期待视野》《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1期,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
《试论艺术学的对象、方法和体系》《海南师院学报》2002年5期。
《高校影视教育:挑战与使命》《当代电视》2002年10月。
《不断重临的起点——论五代后新生代导演的现实境况、精神历程与“电影策”》,收入《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同时载于《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论文集),学林出版社,2003年5月。
《“影响的焦虑”之偏离、自我的超越及其限度》《当代电影》2003年2期。
《文化转型中的第六代导演》《北大讲座》(三),北大出版社,2003年5月。
《第六代导演:“现代性”危机与青年身份焦虑》《艺术广角》2003年2期,转载于《犀锐》(一),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
《试论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6期。同时载于《今日中国美术》、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电影分级制不仅仅是电影分级制》《现代艺术》,2003年5月号。
《峰回路转悲喜交集》《当代电视》,2003年9月号。
《永远的哈姆莱特——一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和思想特色》《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2期。
《世纪之交的文化艺术转型:趋势与表征》《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5期。同时载于《影视文化前沿》,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
《论第四代导演与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1期。同时载《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中国电影导演系列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6月。
《“家”的寓言与“铁屋子”的故事》《北大讲座》(五),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4。
《\u003c电影传奇\u003e随感录》《电视研究》,2004年7期。
《试论当代艺术研究方法的“文化研究转向”》《艺术学》第1卷第1辑,学林出版社,2004年。
《论第六代电影的青年文化性》《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年3期。
主要译文
1、《超越后现代主义》《文论报》,1994.4.25。
2、《现代主义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诗探索》,1996年3期。
3、《论张艺谋的"点金之术"》《电影艺术》,1998年2期。
4、《历史、编史工作和电影史》《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2期。
5、《政治现代主义:戈达尔、大岛渚……》《电影艺术》,2001年3期。
6、《电影史:怎么样和为什么?--论电影史构架与协作的三条原则》《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3期,收入《电影史学新视野》,学林出版社,2002年10月。
7、《回到震撼人心的影像》《世界电影》,2001年4期。
8、《20年代:记录长片的崛起和"城市交响曲"》《记录影视》,2001年3期。
9、《1930-1945:左派电影与记录电影》《记录电影》,2001年4期。
10、《战时的纪录片:1930-1945》《纪录影视》,2002年1期。
11、《论巴西新电影运动》《世界电影》,2002年1期。
12、《第三世界的“政治电影”拍制:古巴、智利、阿根廷》《世界电影》2002年第6期。
13、《七十年代后的西方艺术电影》《电影艺术》,2003年3期。
14、《论二十一世纪初期电影艺术的命运》(合译),《世界电影》,2004年1期。
媒体专访
2013年01月29日,北京大学电影系主任陈旭光接受了中国艺术网的专访,当记者问到,为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观体验是什么的时候,陈主任说:“对于大制作电影投入的资源众多,全球票房的高收益也多来自于大制作电影。这说明大制作电影对观众的影响力体现得最为明显。”
中小电影是我国电影产业中最主要的生产类别,是保证我国电影市场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培育电影人才力量的“操练场”。因此,它的常规生产和高端再生产,将会带动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新格局。
教学成就
主讲课程
开设主要课程有《影视鉴赏》《电影史专题》《美学艺术学名著精读》《当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专题》《艺术概论》《影视艺术概论》《影视学专题》。
社会活动
中国高教影视学会理事。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常务理事。
中国电视家协会高校艺术委员会理事。
《诗探索》杂志编委、常务编辑。
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特邀评委。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教学成就
社会活动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