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鳕科(Macrouridae),又称长尾鳕科,是
辐鳍鱼纲鳕形目目的一个科。该科鱼类头大体长,尾部长而细窄,末端呈丝状。鼠尾鳕科是深海底层鱼类,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深海盆,有些甚至可达6000米深的海底。这些鱼是2000至6000米海底的主要
脊椎动物。
李思忠等编著的《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银汉鱼目·形目·颌针鱼目·蛇目·鳕形目》(第653-654页,科学出版社,2011年,ISBN9787030200952)详细描述了鼠尾鳕科的形态特征。
鼠尾鳕科是一个多样且重要的生态群组,属于
鲑形目。该科物种的特点是具有较大的头部,通常具有在脸颊上的一对颚棘,长长的吻,纤细的身体,无明显的
尾鳍,但尾鳍常与后 dorsal 和 anal 鳍相连。鼠尾鳕科通常具有两个 dorsal 鳍,前 dorsal 鳍较高,后鳍较低但较长,占背部比例较大。在子科Macrouroidinae中,只有单一的 dorsal 鳍。长 anal 鳍几乎与 second dorsal 鳍一样长,有时比后 dorsal 鳍更长。pelvic 鳍位于
胸鳍附近,通常具有5至17个鳍棘,但在Macrouroides中则无。
鼠尾鳕科的身体被小鳞片覆盖,如果有发光器,则通常在腹部的中线上,靠近肛门。这些鱼类的光合作用是由共生光合细菌产生的。鼠尾鳕科的
颅骨结构被用于显示它们的位置在鲑形目中,但它们与典型的
三文鱼不同,因为它们具有在前 dorsal 鳍上的一根较粗的棘。
鼠尾鳕科的主要摄食方式是底栖性,它们主要生活在200至2000米的深度范围内,栖息于海底,分布范围从北极到南极。鼠尾鳕科通常生活在大陆坡附近,但有些物种是 bathypelagic 或 mesopelagic,其他物种则分布在 outer 大陆 shelf。这些鱼类的身体质地较松散,而不是坚硬,运动能力较弱。一些物种具有商业价值,被用于
渔业捕捞。
形态特征:体延长,尾部渐细窄,末端几呈丝状。头大,头部黏液腔发达。吻常突出,大多数种类的吻部布满坚硬的稜鳞。口端位、次端位或下位。通常有颏须。眼一般较大。两颌有齿,腭骨无齿。鳃裂宽大;鳃膜在喉峡部相连或不连合;无拟鳃,鳃被架6-8,鳃耙短小或退化。大多数种类鳞上有刺;具侧线。发光器有或无。背鳍两个,第一背鳍短而高,具硬棘II,软条7-14;第二背鳍基底长,延伸至尾部而与臀鳍相连;
胸鳍胸位或近喉位,软条5-17,通常外侧鳍条常延长;无
尾鳍(孔
鳕属 Trachyrincus除外)。全世界计分4
亚科,包括底尾鳕亚科(Bathygadinae)2属12种、拟鼠尾鳕亚科(Macrouroidinae)2属2种、颞孔鳕亚科(Trachyrincinae)2属6种及鼠尾鳕亚科(Macrourinae)约21属,至少320种以上,且新种逐渐被发现中(Nelson, 2006)。
栖所生态:主要栖息于大陆棚深水域底栖中大型鱼类,大多数种类之栖息深度在200- 2000米海域间,少数则可在2000-6000米深海中发现。常用尖硬的鼻吻部掘开
海床砂泥底质,以寻找小型底栖动物、小型鱼类或
头足纲等为食。本科鱼类的口均开于头下面,在索饵时,须突出其嘴,因而前上颌骨前端的柄状突起变长,而且其凹陷也深。繁殖季主要在冬末春初,于深海底床产卵,卵为浮性卵漂浮至海面上,孵化后之仔稚鱼生活在跃温层(thermocline),幼鱼则随著成长渐降入深海底部(Marshall,1973),除少数种类之大型个体可供食用外,大部份均于捕获后充作下杂鱼来喂食养殖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