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
1960年苏里执导的电影
《刘三姐》(英文名:Third Sister Liu)是由苏里执导,乔羽担任编剧,黄婉秋梁音刘世龙等主演的中国戏曲电影。影片取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民间传说,讲述了酷爱唱歌的刘三姐用山歌反抗财主莫怀仁的故事。
影片于1960在中国内地上映,是中国内地第一部风光音乐故事片。曾斩获第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美术奖。2022年,入选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在“讲话”精神的照耀下百部文艺作品榜单。
影片在于1960年在全国各地公映,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影片,甚至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以及东南亚、欧美地区华人的喜爱,在海外掀起一股刘三姐热潮。几十年来,影片在多地反复上映,深受广大观众的追捧。在新加坡当年曾连续公映2次,每一次都长达120天。在中国香港更是上映了四次,累计票房超过450万港元
影片剧情
在风景如画的青山绿水间,刘三姐(黄婉秋 饰)独自一人乘着竹筏在江上漂流。原来,她是因为因为唱了反财主的山歌才被谋害而流落至此。在江上捕鱼的老渔夫(张巨光 饰)和儿子阿牛(刘世龙 饰)遇到并认出了刘三姐,热情地邀请刘三姐去他们的村子住下,刘三姐和阿牛哥还一见钟情。村里的乡亲们都十分欢迎刘三姐,大家常常聚在一起听她唱反地主的山歌。甚至还有附近各地的乡亲赶去与刘三姐会歌,想要邀请三姐到他们那里住。
当地的财主莫怀仁(夏宗学 饰)得知刘三姐不仅没死,反而被老渔夫收留了,便派管家莫进财(贺汝瑜 饰)去找他们的麻烦。老管家强词夺理地称渔夫捕鱼地河也是地主的,要求老渔夫交渔税,乡亲们和刘三姐当然不肯,一起勇敢地反抗。刘三姐的山歌唱得管家颜面扫地,他恼羞成怒,企图抬出莫怀仁来给自己撑腰,刘三姐带领乡亲狠狠地回怼了他。管家只能悻悻地离开。
赶走管家后,刘三姐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在村里过起了充实美好的生活。但莫怀仁的出现又打破了刘三姐和乡亲们的平静,他亲自来到村里找茬,大家痛恨莫怀仁的虚伪和狡诈,一个接一个地用山歌表达自己的愤懑和不满,气得莫怀仁当即拿出牌子要封了茶山。面对此情此景,乡亲们一拥而上,他们齐心协力把封山的牌子砸了,莫怀仁气得跳脚,他最后警告刘三姐以后再也不许唱歌了,刘三姐面不改色地提出山歌对决,承诺只要财主唱赢了山歌,她就永远不再唱了。
莫怀仁凭借自己的财力和名气,广招秀才,势必要将刘三姐唱得哑口无言。一天,双方在湖边展开了对决。秀才们使出浑身解数,与刘三姐展开激烈的对歌。但他们都迂腐得紧,几个来回之后就败在刘三姐的灵活和霸气之下,还闹了不少笑话。莫怀仁一气之下把秀才的书扔进了江里,驱散了这群蠢材。
斗歌胜利后,刘三姐的生活再一次归于平静。她透露了自己钟情于阿牛哥的心意,阿牛哥意外听见此事,竟然又惊又喜又羞地跑开了。但好景不长,心怀诡计的莫怀仁找人掳走了三姐。莫怀仁企图用利益来诱惑三姐屈服,三姐不仅不为所动,还对此愤懑不已,狠狠地砸坏了莫怀仁的东西,硬气地用山歌斥责莫怀仁。
另一边,阿牛哥和乡亲们得知刘三姐被困在莫府,赶忙来救她。夜晚,乡亲们在莫府门口大闹,引起一片混乱,在莫府丫鬟和阿牛哥的帮助下,刘三姐成功从莫府逃了出来。逃脱后的阿牛哥和刘三姐两人在江上划着小舟,他们借着绣球和山歌互表心意,并且在大榕树下约定了终身。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倡大力搜集民俗音乐,全国上下掀起了新民歌运动,全国性的采风运动蓬勃开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歌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歌热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壮族《刘三姐》被搜集整理。
1958年冬,刘三姐作为具有浓郁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的题材,被广西柳州市定为对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市文化馆多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合作,将刘三姐的传说改编成了柳州彩调剧《刘三姐》,引得广西各地争相演出。其间,以柳州市彩调团为主演出的《刘三姐》最为出彩,在此基础上还改编了歌舞剧,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也先后观看了演出,对演出赞不绝口。
彩调剧《刘三姐》彩调剧的火爆引起了著名词作家和编剧乔羽和导演苏里的关注。他们共同观看完《刘三姐》后,被其中的情节、歌曲和人物所震撼,决定在此基础上创作电影《刘三姐》。乔羽受到启发,用了短短12天就将原剧本改编完成。
人物原型
《刘三姐》的故事取材自壮族民间传说。据传刘三姐是一位壮族农家女,生于唐朝,自幼聪颖过人,被视为“神女”。她十二岁就通晓诗书,她能够出口成歌,被当地人称为“歌仙”。为了纪念这位传说中的“歌仙”,壮族人民把每年三月三日定为歌仙节(也叫壮族歌节),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到一起,以对歌的方式,来寄托人们对这位“歌仙”的思念。
有关刘三姐民间传说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到明清时期,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开始增多,主要有明代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孙桂芳的《歌仙刘三妹》、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王士祯的《池北偶谈》、陆次云的《峒溪纤志》等等,五四时期的歌谣运动对刘三姐的传说进行了大量的搜集与整理。
选角过程
当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掀起了“刘三姐热”,在广西举办了一次长达一个月的大汇演,当时有100多个剧团参加,表演的都是彩调剧《刘三姐》。而导演此时苏里和编剧乔羽正坐在台下,仔细观察着每位演员的动作和神情。事实上,这次文艺汇演就是在选角,电影中的许多演员都是在文艺汇演中脱颖而出,被导演挑中的。
导演苏里最开始拟定的扮演刘三姐的人选有三位,她们在当地的戏剧表演界都是佼佼者。其中,广西彩调剧团的傅锦华是刘三姐的第一人选,她是专业演员,唱跳俱佳,从小就会唱一些关于刘三姐的歌,还参与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演出。但是上级审查她的拍摄片段时,领导觉得她的脸型上镜不好看,要求换人。正当万般无奈之时,苏里想到了黄婉秋,黄婉秋当时还不到二十岁,已经通过了舟妹的试镜。苏里觉得她青春活泼、天生丽质,演起戏来洒脱大方、充满灵气,气质之中还带着点独特的野气———这,活脱脱就是他心目中刘三姐的样子。于是当即决定由黄婉秋担任刘三姐一角。
但由于黄婉秋唱腔没有天然“野性”,由傅锦华为她配音。对于这样的决定,傅锦华也没有抱怨,为了呈现出最鲜活、最精彩的刘三姐,她答应远赴长春市录制配唱。
拍摄花絮
在一次拍摄过程中,剧组人员抬了一大桶刚烧好的开水,导演苏里想上去帮忙,一不小心整桶开水都洒到了苏里的双腿上,把皮肤全部烫伤了,大家立即把他送到医院紧急治疗。正当大家焦躁不安,以为拍摄要暂停时,没想到他只住了一天院,双腿还缠着绷带就回到了外景拍摄地。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是由工作人员用担架抬着他来到片场,在担架上导戏。夏天的漓江气温高达40°C,气候十分闷热,在烈日下,他的双腿还是疼痛难忍,夜晚更是难熬,需要剧组人员帮他赶蚊虫、驱暑热才能勉强入睡。即使这样,他还坚持每天拍完60个镜头。
由于影片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江面上拍摄,而黄婉秋并不熟悉水性,特别是在水流湍急、竹筏不断摇晃的河段,如何能演出在竹筏上泰然自若,一边划船一边唱歌就成了一道难题。为此,除了远景镜头外,镜头一切到中景、近景时,几乎所有的剧组人员都要下河去拉竹筏,使其呈现出水平如镜的样子。一些工作人员从早到晚泡在水中,皮肤都泡白了也毫无怨言。
影片在拍摄时,就引来了许多学生前来围观,影片最后刘三姐与阿牛哥定情的大榕树还成了阳朔的标志性旅游景点。影片在北京演出后,相声演员马季还专门推出了相声《打电话》来宣传本片。
主题与亮点
主题与人物
影片讲述了农民与财主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刻画了旧势力的可恶嘴脸,表达了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的精神。同时,影片在这种斗争中融入机智诙谐的元素,以巧妙的对各来表现双方的矛盾,不同于以往同主题电影的严肃沉重,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另外,影片也表现了当地的山川风光和风土人情,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影片《刘三姐》让社会大众了解了刘三姐这位性格鲜明的少数民族女性,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机智勇敢、爱憎分明的形象。在恶霸地主面前,她是一副聪明机智、顽强斗争的英雄形象。她以山歌为武器,振奋群众的士气,鼓励群众勇敢与地主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她随口唱就的歌曲里融入辛辣的讽刺,嬉笑怒骂间把旧势力唱得哑口无言。她屡次看穿莫怀仁的阴谋,让莫怀仁恼羞成怒。在对歌场上,面对那些自命清高的迂腐秀才,她妙语连珠,见招拆招,像个充满生命力的高山红辣椒,唱得秀才们一个个羞愧难当,还闹出了大笑话,她就是古代穷苦劳动人民心目中英雄的化身。
面对村民和爱人,刘三姐表现出了她勤劳善良、忠贞不渝的一面。剧本中写道,刘三姐的脸是“山风吹惯的脸”,她的手是“柴刀磨惯的手”,来到村里后,她跟着舟妹学织网,和村民们上山砍柴、采茶,不辞辛劳,以苦为乐。面对阿牛哥初见时的殷勤,她面露少女的羞涩与喜悦。最后,在阿牛哥的帮助下,她成功脱险,在江上对阿牛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曲调深情热烈,真挚动人,让两人朦胧的感情一下子明朗起来。正是这样坦率热烈、勤劳勇敢的刘三姐才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表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亲如一家的团结友爱以及他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另外,影片还以群像的方式刻画了壮乡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了壮族人民多才多艺、勤劳勇敢、自信乐观、团结协作的美好品质。在影片中,山歌几乎渗透到了壮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劳作时、宴会时、还是休息时,他们开心了也唱歌,难过也唱歌,也擅长用歌曲表达内心的情感。他们团结一心,面对莫怀仁的惹是生非,村民们自发地出谋划策,反抗剥削和压迫。他们虽然地位低下,不像读书人那样受过良好教育,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智慧,令人敬重。
音乐
在《刘三姐》整部电影中,一共使用了35首山歌,均由满族音乐家雷振邦完成。内容涵盖了多首极具广西民族特色的题材。音乐旋律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唱出了人民群众的心声与渴求。
从曲调来看,影片中的曲调多数比较短小,唱腔音调主要是《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藤缠树》这三首,体裁以壮族山歌中常用的“比和兴”为主,旋律优美动听,而且大多数是“这边唱来那边和”的结构,便于营造出整体效果。歌曲用小型民乐队伴奏,常常是一件乐器跟着旋律奏出,例如笛子、二胡小提琴等,其余乐器铺垫和声,不时出现的“锣鼓声声”凸显了乡土气息。如今,影片中的曲目还走进了大学课堂,供师生学习和欣赏。
《刘三姐》音乐之所以传唱度如此之高,正是因为它几乎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广西壮族民歌特有的质朴和恢谐色彩。在曲调上,雷振邦并不像当时的许多音乐家试图用西方音乐技巧来改良中国传统音乐,而是尽可能地保留其原有曲调。在歌词创作上,也没有为了突出矛盾而重新创作一些指向性过强的歌词,而是对大量壮族民俗音乐进行选编加工,原汁原味地体现了当地民歌善用比喻、以小见大、讽刺幽默、纯真质朴而又充满哲理的特点。让观众听起来耳目一新、兴味盎然,正因如此,该片在同时期的电影中脱颖而出,即使后期这种题材电影被人们淡忘,影片中的音乐也还能流传下去。
视觉效果
《刘三姐》在风景优美的广西桂林市阳朔县取景,将那里如诗如画地自然风光融入电影,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诗意盎然、神形兼备地美好画面。影片开头,在悠扬清亮的歌声中,镜头缓缓移动,如黛的青山,似墨的碧水,轻纱般的薄雾被推上银幕,点缀着远处的拱桥、倒影、渔舟、飞鸟,仿佛人间仙境。歌声唱罢,镜头缓缓拉近,老渔夫问道:”你是哪家的神仙?”,这才引出主人公刘三姐,可谓充满了诗情画意。另外,影片还呈现了山野农田间的独特风情。在飞鸟满山,江水缓缓流淌的阳春三月,采茶姑娘们穿着紫红衣衫融入了漫山遍野雪白的茶花之中,嘹亮欢快的歌声正在白云间飘荡。在不远处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们一边播种,一边传来邀歌声,年轻男女的歌声相互应和着,形成了一幅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少数民族春耕景象,为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获得了全方位的审美享受。
整部影片都力求为观众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之美。壮乡人民依山傍水而居,山奇秀美,水清柔美;上山可砍柴,下水可捉鱼,山岭可采茶,平地可种稻……描绘了壮乡人民靠山吃山、吃水靠水吃水的生活场景,凸显个体生命与自然生态相互依存,人的价值和生态审美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美。
争议信息
由于《刘三姐》的影响,其主题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在许多大型演唱会演出,其字幕署名为作词乔羽,作曲雷振邦,事实上这首歌是由江波等六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家在创作民间歌舞剧《刘三姐》是改编的,因此当时参与改编的艺术家中,有4位共同起诉乔羽侵害《山歌好比春江水》署名权,乔羽的委托律师对此作出回应,声明歌曲非其原创。然而,在半年后,双方再次对簿公堂,原告认为乔羽并未对其错误进行纠正。
荣誉奖项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
注:票房截止日期2022年12月9日。
反响与评价
评价
光明网对影片《刘三姐》做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影片中无论是歌曲还是台词,都充满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独特韵味,影片中的选段“深得壮族山歌、彩调剧天然、圆润、灵动、淳朴、坦率、泼辣之真谛”。影片的剧情曲折动人,人物丰满鲜活,山歌情调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种原生态的、浑然天成的韵味。
国际在线广西频道在报道中称,《刘三姐》展现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和智慧勤劳的劳动人民和旋律优美的山歌,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刘三姐》像一个特殊的文化使者,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反响
电影《刘三姐》1960年在全国各地公映,成为当时拷贝发行量最大的影片,在海内外掀起一股刘三姐热潮。几十年来,影片在多地反复上映,深受广大观众的追捧,在新加坡当年曾连续公映2次,每一次都长达120天,还被马来西亚评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借助于电影的巨大威力,刘三姐不仅国内闻名,而且蜚声海外。
电影《刘三姐》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共上映了四次,在香港的诸多戏院均有上演,每一次都非常卖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捧。每次上映,《大公报》、《华侨日报》等知名媒体不惜版面连续数天发表了电影评论、报道、故事梗概、人物分析等文章进行宣传报道。在香港的四次上映,累计票房超过450万港元。不仅是影片中反抗地主的情节,独具特色的歌曲、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黄婉秋等也成为了香港人民热议的话题。
《刘三姐》还影响了中国一大批影视从业人员。当时香港的黄梅戏市场正在下滑,一众电影公司也陷入激烈的竞争中。《刘三姐》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引起的热潮后,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得到了启发,组织拍摄了一批同类型的山歌片,其中最出名的《山歌恋》和《山歌姻缘》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公映,并且在许多地区和国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这一类型影片的复苏。
在电影上映大约40年后,张艺谋将桂林山水风光、壮族民族风情和刘三姐歌曲相结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执导了大型山水实景舞台剧《印象·刘三姐》。他说,电影《刘三姐》对他的童年有着深刻的影响,他对对刘三姐的印象,那就是“人漂亮,歌好听!刘三姐是我儿时最美的回忆。”著名导演姜文也曾说:“我小的时候一直感受着电影带来的快乐,13岁那年,我连续看了17遍《刘三姐》。”
网站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2年12月9日
目录
概述
影片剧情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人物原型
选角过程
拍摄花絮
主题与亮点
主题与人物
音乐
视觉效果
争议信息
荣誉奖项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
反响与评价
评价
反响
网站评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