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是一部改编自扎西达娃短篇小说《冥》的故事片,由
谢飞执导,
丹增卓嘎、
旺堆、
拉琼等
藏族演员主演,在西藏高原实地取景拍摄,并于2000年9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故事围绕着藏族妇女益西卓玛近半个世纪里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情仇,以倒叙和插叙交替的方式缓缓道出
西藏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在大时代中的变迁,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壮阔的高原山河之美、多元的藏族文化和人们对生命及信仰的思考。
影片在2000年获得
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编剧奖、特别影人奖、最佳音乐奖三个奖项以及最佳故事片的提名。截止至2022年12月9日,影片票房统计累计达人民币1454万元。
剧情介绍
在北京上大学的达娃(达珍饰)暑假回老家
拉萨市和外婆外公一起住,意外得知外公已病重且时日无多。在陪伴外公的最后时光里,达娃听外婆益西卓玛(
丹增卓嘎饰)和外公加措(
旺堆饰)讲述起了半个世纪前的往事,以及外婆一生中遇到三段爱恨情仇。
解放初期的1950年,年轻的益西卓玛(
拉琼饰)曾是当地有名的“金嗓子”,因为歌唱得好也长得俊俏,得到了庄园主少爷贡萨(
巴桑饰)的垂青。尽管益西只是个穷佃户家的女儿,贡萨对益西会唱
仓央嘉措的诗歌特别赞赏,益西也对贡萨暗生情愫。这个时候,另一个男人闯进了益西的生活并改变了她的一生。血气方刚的加措(
仁青顿珠饰)是个带着商队走南闯北的康巴汉子,他在河边邂逅益西后,被她的歌声和美貌深深迷住并要娶她为妻,但贡萨不肯放人,加措情急之下强行掳走了益西。
益西跟加措成亲后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后来因为生下了女儿需要稳定的生活,益西决定带着孩子回去投靠娘家。到了家中,益西才知道家里因还不上高利贷早已倾家荡产,无奈之下只好住到少爷贡萨家当奶妈以抵消家中没还清的债务。第二年益西生下了一个男孩,加措欣喜地找大喇嘛桑秋(嘉桑加措饰)为儿子起名为强巴。
1959年因受政治风波牵连,贡萨连夜携家带口逃离
拉萨市,并让益西带上小儿子跟他一起走。加措此时才恍然大悟,儿子竟是贡萨与益西的私生子,他怒不可遏地找贡萨决斗,可惜寡不敌众,最后儿子强巴被贡萨带走,只抛下哭得撕心裂肺的益西和吃了一顿拳脚的加措。夫妻两人之间也生了嫌隙,加措独自带着女儿回了康巴老家。
在母亲过世之后,益西从女儿的信中得知加措的近况并不好,在老家经常酗酒,益西决定踏上千里寻夫之路。寻夫的路途异常艰辛,在饥寒交迫之际,益西受到了儿时青梅竹马的大喇嘛桑秋救助。桑秋陪伴益西一起上路,途中互相扶持挺过了种种艰难凶险。在这期间,益西曾打过退堂鼓,也对桑秋产生出依赖和眷恋,无奈桑秋早就立志要把一生奉献给佛业,他鼓励益西去找寻丈夫加措并和他重修于好。
在加措生命
倒数的日子里,他希望帮妻子益西完成心愿,让她见到另外两个牵挂了的一辈子的人。在外孙女达娃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回归故里的贡萨(
次仁多吉饰),三位老人在家中相聚把酒言欢,笑泯恩仇。在加措的葬礼上,桑秋大师(群佩洛桑饰)也前来参加超度仪式,多年后得以再见故人,益西已觉得没有遗憾。在加措离开的第7天,守在他的灵柩旁,益西卓玛又轻吟起了那首
仓央嘉措的曲子,最后益西伏在加措身上安详地和他一同离去。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主创团队
影片由被誉为“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并曾多次获得国际电影奖项的
谢飞导演执导。其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1990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
银熊奖的《
本命年》、1993年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和
李安导演的《
喜宴》并列夺得最佳影片
金熊奖的《香魂女》、以及199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的《黑骏马》等。《益西卓玛》是谢飞声称亲自操刀的最后一部电影,之后他又拍过两部电视剧,继而专注于电影教学工作。
老年益西卓玛的扮演者
丹增卓嘎是
西藏自治区话剧团的二级演员,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曾参演过《丫丫》《旺堆的哀乐梦》等影视剧。2000年凭借在《益西卓玛》里的出色表演获得
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特别影人奖。
《益西卓玛》影片起用的全部都是
藏族演员,而且连道具、服装、化妆组的工作人员也基本来自于西藏话剧团,整个剧组藏族工作人员占了一半以上,因此影片更能体现出“原汁原味”的藏族民族文化。
创作灵感
导演
谢飞自从1991年在西藏拍完电影《
世界屋脊的太阳》后就对西藏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想拍一部“表现西藏文化和人民的有价值的故事片”的想法,只是当时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剧本,直到偶然的机会读到扎西达娃创作的短篇小说《冥》之后才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方向。
主题
谢飞导演把《益西卓玛》这部影片归类为“文化
艺术片”,意图通过影片来表达自己对文化、历史、艺术和思想方面的探索。此影片通过讲述一个传统
藏族妇女的爱情故事来展现
西藏自治区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的变迁、民族历史的变迁、人的命运的变迁”。
导演在电影中讲述了从1950年开始,他认为西藏经历过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1959年之前由“封建、奴隶、宗教”主导社会的时期;1959年达赖出逃后,西藏进入社会主义改革时期;还有文革时期,那是西藏和国内其它地方一样遭受文化宗教被打击的年代。这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和文革后西藏的飞速现代化发展形成强烈对比。
电影从故事的层面讲述的是“人生和爱情”的话题,通过一个
藏族妇女和三个男人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来表达“人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抒写“爱的追求、爱的珍贵”。
此外,导演还希望通过影片展现
西藏自治区真实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形态。
谢飞谈到之前国外拍摄的《西藏七年》和《达赖传》等电影“污蔑和丑化”了解放后的西藏,却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作为中国艺术创作者非常有必要让观众看到西藏社会真实的一面,打破一些对西藏不公平的
刻板印象。
剧本创作
导演谢飞认为原著短篇小说《冥》如果以剧本的标准来衡量内容还是太少,因为小说内容仅有短短几千字,描述的是
拉萨市一对夫妻晚年生活的片段情景,两人时常拌嘴忆起过往,谈到丈夫年轻时抢亲以及妻子年轻时认识的少爷。1998年,
谢飞三次前往
西藏自治区约见原著作者扎西达娃商谈扩写剧本内容,两人用了共一年半的时间最终合作完成了电影剧本。
角色设计
影片中出现的三个重要男性角色各自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原著小说里只有两个男性,喇嘛这个角色是在后来编写剧本时加上的。在1959年以前的西藏,人口中近三分之一是僧侣,余下的是奴隶或贫民还有贵族,导演认为这三类典型的人物应该都要有形象代表才能接近反映当时真实的社会状态。
也有评论认为三个男人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化象征”意义:加措是“原始的、野性的、感性的力量的象征”;少爷贡萨是“强权和理性力量的象征”;而喇嘛桑秋则是“宗教精神的象征”。这三者共同体现了“完整的人格结构”。
选角
在影片筹备阶段,出于投资回报的考量,导演
谢飞曾考虑过请明星出演角色。当时接触过的演员包括宁静、
吕丽萍和
巩俐等,但有个显著的问题是角色年龄跨度太大且和演员自身不符。后来谢飞在
西藏自治区勘景期间接触了西藏话剧团的演员,了解后觉得西藏本地的演员完全可以胜任角色,于是从中挑选了“最年轻的一代和最老的一代西藏演员”参与演出。
其中饰演老年加措的演员
旺堆是1959年后接受
上海戏剧学院培训的第一届表演专业毕业生,曾经出演过《
农奴》的男主角。谢飞对他的经验丰富且张弛有度的表演非常满意,称他甚至达到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水准。而饰演老年益西卓玛的则是上戏第二届的毕业生
丹增卓嘎。至于年轻的益西卓玛、加措和达娃等角色则是同样在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过的、二十出头的年轻
西藏自治区演员。
制作花絮
为了更好地展现西藏民俗风情,很多场景选择实景拍摄,例如影片中贡萨少爷家的庄园拍摄地点就是一个在30年代建成,西藏现存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地主庄园遗址。这个名为“帕拉庄园”的三层建筑位于
江孜县,现在是当地一个名胜旅游点。
影片里涉及历史及当地风俗的情节部分是由
藏族编剧扎西达娃提供的,此外审查的过程也较为严谨,包括当地藏族领导、群众以及北京藏研所的专家们都认为能反映出西藏本地的真实样貌。
摄制过程中藏族文化专家给过很多细致的意见,例如加措去世后遗体置于家中等待告别的场景,按
拉萨市地区的习俗遗体是全蒙白布不露脸的,而且四周不放
棉花灯只放灵柩前。但考虑到影片画面的表现力,导演还是作出了调整,并称也可以理解成为藏族不同地区的风俗也存在不同,例如在
尼泊尔藏族的葬礼上人脸也是露出来的。
音乐
负责影片音乐制作的是著名作曲家
张千一,曾创作过广为流传的《
青藏高原》《孔繁森》等歌曲。1999年张千一应导演
谢飞的邀请为电影谱曲,专程到
西藏自治区进行采风创作,他回忆说到在雍布拉康山上,他清唱了刚为电影创作的歌曲《
在那东山顶上》,当时便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围观。
电影里的歌曲《在那东山顶上》创作灵感来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歌,也被美称为《青藏高原》的姐妹篇作品。“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的心上。”抒写的是仓央嘉措向女神玛吉阿米表达爱慕之情的故事。“世俗与宗教并存、男欢女爱与神圣同在”恰如其分地为影片点了题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影片评价
影片上映后,部分媒体评价如下:
“片中描绘的神山圣湖、
布达拉宫、经幡寺庙、青藏高原,还有仓央嘉措的情诗、如泣如诉的藏族民歌、原汁原味的西藏爱情故事,每一样都那样地动人心魄。”——
新华网“影片根据扎西达娃原著小说改编,通过益西卓玛的经历展现
西藏自治区社会和民众生活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中的变迁。在讲述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雪域高原的美景和人们对信仰与生命的思考。”——人民日报
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对《益西卓玛》的赞誉评价包括:就叙事而言,影片把一段长达半世纪的历史画卷和复杂的人物情感纠结表达得清晰流畅;人物角色的刻画特别是女主角的内心刻画丰满到位;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展现出了西藏真实的面貌。
也有评委提出了影片的不足之处:对于影片题材发掘得还不够深刻;存在冗长的空镜头;对一些地域性特色文化如生死观、宗教等没有更深刻的探究;就导演本身而言比起过往作品没有大的突破等。由于影片本意想通过人物的故事来展现半个世纪之久的大时代变化,导演本人也意识到想表现的内容过“满”,以至于部分情节及人物关系铺设存在不足的遗憾。
荣誉奖项
以上获奖信息来源
影片评分
以下统计截止至202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