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是中国作家
杨绛文学生涯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88年,讲述了一批知识分子在建国初期第一次思想改造——“三反”运动背景下的生存处境及思想转变,以文学研究社内各色人物的故事反映出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初期的中国政治社会面貌。
全篇共分为三部,第一部写“洗澡”的铺垫:国学研究社不拘一格收罗人才,姚宓、许彦成、余楠、施妮娜等等一系列姿态各异的人物形象一一出场。第二部写“洗澡”的前奏:通过描写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侧面表达出这些知识分子的思想确实需要“洗澡”,同时也引出了最后一部“洗澡”的过程及结果:随着“洗澡”运动的进行,那些该洗的人都没洗,不该洗的人却洗过了头,结果就是这些“澡”都白“洗”了。
《洗澡》这部小说不同于传统的描写知识分子遭遇的作品,
杨绛抛弃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采用平和的、不加粉饰的叙事手法,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借知识分子之口揭露出“三反”运动对知识分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与运动结果预期大相庭径的事实。因小说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不少人称《洗澡》为《
围城》第二。该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之经典,广受学术界以及读者的好评,作者杨在期颐之年为其写下续集《
洗澡之后》。
创作背景
在1951年到1952年秋,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三反”运动,那时又称做“脱裤子、割尾巴”,雅称“洗澡”运动,试图通过反贪、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建立全面从严治党并建构廉政制度体系,当时
吕振羽清华大学教书的
杨绛也被卷入其中,深陷改造运动对知识分子的打压之中,精神与肉体都备受折磨。
1977年
改革开放前,因为亲身经历“三反”和多次知识分子改造运动,生活的动荡一方面让杨绛停止了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也使她对
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与反思。改革开放后,从闭关锁国几十年的国门走出去后发现国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文学著作和研究成果,回国后,杨绛迎来了创作的高潮期,多篇创作接踵而至,在出版了多部作品后,杨绛又萌生出写长篇小说的想法,由于“三反”运动是解放后第一次思想改造运动,非常特殊,但这个题材却没有人写过,于是杨绛就以“洗澡”为主题开始构思了一部关乎知识分子的作品,最终于“三反”运动结束三十年后写出长篇小说《洗澡》。
出版历史
1988年12月,《洗澡》的第一版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同年11月,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了《洗澡》繁体中文版。2004年1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了《洗澡》第二版,并在同年5月将其收入《杨绛文集·小说卷》。2014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续作《
洗澡之后》,同时出版九卷本《杨绛全集》,将《洗澡之后》收录进其第一卷,小说卷中。
内容情节
解放前夕,余楠在上海一个杂牌大学教课,与向他组稿的胡小姐相恋,并企图与妻子菀英离婚,但因其一毛不拔终为胡小姐所不齿,余楠只能继续维持婚姻并选择北上。时值北京刚解放不久,"北平国学专修社"聚集了一群人才成立了文学研究社。"国学专修社"的已故社长姚謇原是名牌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于抗战胜利前夕心脏病猝发而亡,姚太太闻讯立即
中风瘫痪。他们的女儿姚宓正在上大学,她的未婚夫主张把病人托付亲戚照管,要姚宓与他结婚一同出国。姚宓唾弃未婚夫的做法,并到图书馆当小职员补贴家用。此时,社内成员尚有:国学专修社老顾问丁宝桂,从海外归来的许彦成和杜丽琳夫妇、法国文学专家朱千里、
俄罗斯文学专家傅今和他的夫人、女作家江滔滔、当过杂牌大学大学副教授的余楠以及“苏联文学专家”施妮娜。
姚宓因掌握两门外语被调入外文组,在分工研究专题时与许彦成分到了一组,同组还有杜丽琳和姜敏。不久,施妮娜任图书室副主任,余楠任正主任。余楠为了巩固他在文学社的地位,一方面积极求"上进",另一方面以请客吃饭的方式巴结傅今等人,凭借自身的权利与地位,打压排挤着姚宓和许彦成等人。姚家母女因为图书室大权落入不学无术者手中,决定将姚放置多年的藏书捐赠某个
大图书馆。姚宓老同学罗厚帮助将全部图书转移,施妮娜等人对此颇为愤慨,背地里大加指责。许彦成与妻子杜丽琳貌合神离,他与姚宓在图书馆相识,两人兴趣相投、彼此欣赏。许彦成在主动邀约同游
香山公园时便明白自己爱上了姚宓,最终他还是借故推掉邀约。二人的事在办公室被点破,杜丽琳主动站出来圆场将此事揭过。
不久,傅今正式当上正社长,余楠和施妮娜分别担任外文组正副组长。朱千里、丁宝桂等人不求进取,但也不屑参与到余楠等人的争斗当中,在自己的世界里“混饭吃”。杜丽琳凭借自己善于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游离在纷扰之外同时又追求政治上的进步。
不久,“洗澡”运动开始。首先"洗澡”的是几位"老先生",朱千里被获准在会上与群众思想见面,他自以为将一连串罪名不加选择地全部用上便能过关,没想到竟被"不辞烦劳地搜集了各方揭发资料"的群众轰下来。余楠为一次性通过"洗澡"苦思多日,不料他早先在
上海市与菀英的私房话被女儿传出,在会上被群众捅出。杜丽琳在运动
中将穿着打扮改得朴素,在会上作了诚恳发言,一次性地通过"洗澡"。朱千里第二次"洗澡"本意要作一个朴素平实的发言,不料半途顶撞群众的提问,在群众高喊的口号声中冲出会场,自杀未遂。余楠在第二次"洗澡"中将他与胡小姐的往事端出,但未点破胡小姐离他而去的真正原因,他和朱千里的检讨最终都通过了。许彦成最后一个"洗澡",杜丽琳提醒他应将与姚宓的旧事在"洗澡"中亮相给群众,而许彦成却不以为然,很顺利地通过了。
运动渐渐静止,一切又恢复正常,文学研究社的好些人都将被安插到各岗位上去,许彦成夫妇将到高等学府去教书,姚宓和她的大学同学罗厚被则去姚謇赠书的图书馆工作。姚太太在家请客为许彦成夫妇送行,姚宓与彦成凄凉地挥泪而别。
人物角色
姚宓
《洗澡》的女主人公姚宓,是个智慧非凡,能力出众的美丽女子,在经历家庭变故和未婚夫强占不成的种种磨难后,她成长的愈发成熟冷静。面对研究社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居心测者,她没有抛却自身本有的品质,不附和官场,同情弱者,沉稳低调,故事中余楠曾设法骗走姚宓的稿子并妄图批判她,但姚宓并没有举报余楠,在后面的“洗澡”运动中也未曾参与到揭发余楠的行列当中。姚宓虽能力出众但做事沉稳低调,不愿参与纷争,她凭借才华从图书管理员转到研究员,研究社的领导也对她赞赏有加,而她却喜欢坐在研究所的角落里,平时也都穿着灰布制服以掩盖制服下的锻袄,灰布衣服是姚宓给自己穿的“隐身衣”,在灰布衣服的遮掩下,她既保护了自己同时又可观察世态人情。在她与许彦成的感情纠葛中,她依旧保持冷静克制的处事态度,因为清醒的知道这段感情的处境,所以在许彦成屡次示爱时她一直保持着回避拒绝的态度,最终避免陷入这段终究会无疾而终的爱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姚宓的出众智慧。小说中姚宓在面对爱情的两难、人际关系的复杂和政治运动的压迫,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之所以能如此顺利,除了本身聪慧外,姚太太的提点和引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彦成
许彦成是小说的男主人公,在国内知名大学毕业后又赴
英国进修,是拥有优秀学历的高级知识分子,新中国建国后他放弃大好前程,一心回国报效祖国,来到了国学研究舍的外文社就职。他醉心学问,政治敏感性不强,不屑拉帮结派,是作者笔下传统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他在大学期间与杜丽琳结为夫妻,但两人的婚姻没有爱情。女主人公姚宓的出现满足了他对爱情的幻想,但许彦成觉得这种行为愧对妻子,所以两人虽渐渐走进彼此的内心却也仅限于柏拉图式的恋爱,两人对感情的处理方式也体现了
杨绛本人的婚姻观和人生观。在“洗澡”运动时,许彦成对思想改造运动拥有清醒的认知,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带头改造自我,改造思想,而不是以“洗澡”的形式改造,这种改造没有效果。“洗澡”运动后,原本满腔热血励志以文学救国的许彦成深受打击,决定“离文学越远越好”,他和姚宓隐晦而又克制的感情也随着两人工作岗位的调动不了了之。杨绛赋予了许彦成很多美好的品质:虽委婉内敛,但意志坚定,不卑不亢,体现出
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特有的品格与智慧。
余楠
余楠是小说中第一个出场且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小说初始作者通过描写他不满被包办的婚姻,看不起没有文化的妻子,与婚姻的介入者胡小姐的感情经历,塑造出了一个自私自利,一毛不拔的人物形象。在初入研究社时,他不研究学问,反而热衷于巴结社长,左右逢迎,与施妮娜勾结起来排除异己,不择手段向上爬,最终如愿当上了资料室主任,是一些具有丑恶嘴脸文人形象的典型代表。在“洗澡”运动中,他为了迎合运动,将自己的罪恶行径当成光荣事迹大肆宣扬,落得了众叛亲离的下场。余楠“越臭越香”“越丑越美”的自我检讨体现了
杨绛对“洗澡”的反讽。虽然余楠身上有众多缺点,但作者并不认为他是个十足的反派,只是拿这个角色来揭露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存活方式。
杜丽琳
杜丽琳是小说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她和丈夫许彦成一样,是旧社会中的高级知识分子,在
新中国成立后,跟随执意要回到中国的丈夫归国生活。杜丽琳美丽温婉、知书达理、智慧机敏,八面玲珑的她却不搞权谋机变,不趋炎附势,虽然丈夫的漠视以及婚外情给她带来了种种折磨,但她依旧宽容忍让、顾全大局,在丈夫与姚宓相约去香山游玩的事情被大家怀疑时,她主动说出和丈夫去游香山的人是自己,打消了大家的怀疑,维护丈夫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这个人物形象是可悲的,她虽是知识分子,有独到的处事哲学,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但仍没有摆脱旧社会女性依附于丈夫和无法挣脱家庭束缚的状况。
姚太太
姚太太是女主人公姚宓的母亲,她在丈夫过世时因受不了打击瘫痪在床,与女儿相依为命。小说并没有在姚太太身上着墨太多,但从她对女儿的种种指点以及对其他人物生存状况的独到见解可以看出她的敏锐心性以及超凡智慧。她虽看出了女儿姚宓与许彦成的感情,也默许了他们的精神爱恋,但在“洗澡”前夕,她深知这段感情是时候结束了,就在姚宓与许彦成会面时,提点了杜丽琳,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这段爱恋的发展。姚太太不属于研究社,因而她自始至终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研究社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叙述者,引导观众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作品。
施妮娜
施妮娜是一个不学无术却自视甚高的人,凭借她曾经在
苏联工作过且懂
俄语,又与社长夫人是好友的身份,在研究社中有了一定的地位和发言权。她懂政治且嗅觉灵敏,与余楠一样,是一个会见风使舵,谄媚讨好的人,最终坐上了外文社的副组长的位置。施妮娜绰号“大荷马”,文中描写她的外貌是高大的身材上顶着一张
河马脸,却有着一双像
林黛玉那样的似嗔非嗔的眼睛,男性与女性色彩交织在她身上,变相的说明了施妮娜无论在性别上还是事业上都丧失了自己。
罗厚
罗厚是姚宓的大学同学,喜欢姚宓却不敢追求,以将来要娶个能和自己打架的粗婆娘为借口来掩盖自己的感情。他为人低调,仗义厚道,灵动机警,是研究社里的“及时雨”,受到大家的一致喜爱,在姚宓搬运藏书时,帮助她掩人耳目,并成功运出藏书,他愿意和姚宓结婚且支持她与许彦成的感情,虽然荒诞但也证明了她对姚宓用情颇深,然而小说最后,作者并没有给罗厚的爱情一个好的结局。
菀英
菀英是余楠的妻子,也是家庭的全职主妇,但其性格却与丈夫形成鲜明反差,她性情温和、明晰事理、单纯善良,仅因为姚宓为她按摩过一次就愿意为她背着丈夫偷偷将稿件偷出来。
朱千里
朱千里在小说中是一个不问世事的老学究形象,面对学问,他又是一个极为严肃认真的人,他为人耿直,唾弃像余楠这样拉帮结派、拍领导马屁的人。朱千里经历了前后经历了很多次大会检讨,在第一次“洗澡”时,他试图蒙混过关,却被群众赶了下来,第二次“洗澡”,他拿出态度认真和群众沟通,却遭到了群众更加恶劣的对待,对此,他深受打击,不得其解,最后竟服药自杀。
主题思想
文中的“洗澡”有公共洗澡与自我洗澡两种含义。对于前者而言,知识分子在运动中是处于被动方的,在主动方政府的高压下,“洗澡”就从主动的自我反思、自我批评变成了被动的为迎合政府而自我贬损,往自己脸上抹黑的形式主义运动,这种情况下,几次“洗澡”后,像余楠这样品行不端的人却多了一百多斤的小米,而别人都没有加,侧面表明这“澡”是白“洗”的,并没有达到“洗澡”的真正效果。
杨绛的小说《洗澡》是借众多知识分子在运动前后思想的转变,委婉地表达了思想改造以群众运动的方式进行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及批判思想,助长了他们胆怯、懦弱、迎合和投机取巧的恶习,给广大知识分子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因此思想改造必须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于后者“自我洗澡”而言,它是人主动自愿的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批判的思想改造。杨绛曾说过“在这部小说中,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此处说的就是姚宓和许彦成两人。“洗澡”运动并不是没有任何成效,至少其中一部分人做到了“语言之洗”,而且有一部分人在自觉自愿的进行“灵魂之洗”。这两种方式有本质的不同,一方面,与进行“语言之洗”的人不同,以许彦成为代表的进行“灵魂之洗”的人们将学术作为事业的追求,以学术做到精神自足,他们不愿参与权斗之争。另一方面,他们内在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不同,知识分子表面上高谈阔论,实际上只是在进行“语言词汇的替换游戏”,精神并未有所改变。小说中的姚宓和许彦成常常没有话语上的表达,他们的沟通集中表现在心灵和书面的沟通,与进行“言语之洗”的人形成反差,表达了对语言之洗的质疑。
此外,小说中女主角姚宓不同凡俗的独立品格与杜丽琳、姜敏、施妮娜等女性形成相互映照,表现了作者的女性立场。例如姚宓的深沉、贞静与姜敏的浮动、轻佻形成对比,两个人物鲜明迥异的性格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知识社会和女性的深刻体察。
艺术特色
修辞艺术
洗澡是
杨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文中运用了大量修辞手法,其中以白描、比喻、反讽三种最为突出,三种修辞手法恰到运用形成了杨绛鲜明语言风格。
在这部小说之前,以政治为主题的小说大都如“伤痕文学”“
反思文学”那样进行政治清算,而这部小说则是以局外人的角度,力除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的种种影响,还原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这归功于作者成功的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将政治描写的如同日常琐事一样,这样质朴无华的语言造就了小说平淡俏丽的文风。
杨绛运用了大量风趣幽默、新颖又贴切的比喻,通过喻人、喻事、喻物三种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人物性格,人物形态以及现场气氛。小说中的反讽手法是作者创作《洗澡》的一大特色,通过运用言语反讽、情景反讽的手法形成了全盘反讽、深层反讽的特点。
对话艺术
《洗澡》中的对话艺术显示杨绛扎实的戏剧功底,作者在运用对话上与
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对话主要有个性化语言、蕴藉着丰富的“潜台词”两大类。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虽日常平淡,却隽永深细,蕴涵着丰富复杂的形象与情感意蕴。
杨绛先生的叙事语言平淡自然,令人不觉,细读之下韵味无穷。
视角技巧
小说《洗澡》继承和吸收了中国的历史叙事的方式,从全局来看是叙述者的视角——全知叙事,在有些局部上作者也采用了故事中人物的视角——限知视角。叙述者的视角、姚宓的视角或故事中某个人物的视角与叙述者合二为一,会随时随地发生转化,如:“宛英如在梦中对楠哥添了钦佩,同时也增添了几分鄙薄”。
评价与影响
作品评价
《洗澡》受到了高度评价:《洗澡》给我的印象是半部《
红楼梦》加上半部《
儒林外史》。《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外史》中的人。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却是
吴敬梓写不出来的。(文学创作家
施蛰存)
同是描写
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的文学作品,
杨绛的《洗澡》和她丈夫
钱锺书创作的《
围城》也常常被相提并论:说到《围城》人们总会提及书中的戏谑和讥讽,而在《洗澡》中人们也可看到作者不时闪过的讥讽。如果说《围城》的讥讽有着仿佛少年人的任性、张扬与恣肆,而《洗澡》中的讽刺仍不失杨绛的节制与温和。(学者龚小凡)
《洗澡》和它的续作《
洗澡之后》常常被拿来一同比较:长篇小说《洗澡》和中篇小说《洗澡之后》分别是她在人生的两个不同阶段完成的:第一个阶段,他们一家三口过着幸福的生活;第二个阶段,丈夫和女儿已经离去,独留
杨绛一人。但杨绛能直面生死分离,杨绛笔下的人物亦如杨绛般从容《洗澡》间接表现出了杨绛对死亡的从容态度。(学者徐莹)
与《围城》引用古今中外的大量典故描绘和评论人物的性格作派的特点不同,《洗澡》则是杨绛独到的观察和细心的体会,如蚕丝绵邀,有很强的艺术穿透力。读者须有较高的悟性,才能读懂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底蕴。(学者王地山)
作品影响
《洗澡》自1988年发表,至今历经多年,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新
中国古典小说最经典:儒林外史,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
施蛰存亦将其称为半部《儒林外史》加半部《
红楼梦》。2009年
杨绛以98岁高龄为《洗澡》写下续集《
洗澡之后》,并于2014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因《洗澡》之经典,故其续集《洗澡之后》首版于2014年8月底售罄,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9月“大众好书榜”和《中国新闻出版报》9月“优秀畅销书榜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