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级驱逐舰(英语:Kongō-class destroyer,
日语:こんごう型护卫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旗下所配属、配备有宙斯盾战斗系统的导弹驱逐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在1988年时为了提高防空能力而建造。在2007年
爱宕级驱逐舰服役之前,曾为海自排水量最大的作战舰艇。
金刚级在设计上与
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Flight-1构型是基本相同的,但
舰桥结构更为庞大,取消了伯克级的轻质十字
桅杆,改用海自传统的重型四角格子桅,这是金刚级与伯克级Flight1在外观上主要的区别。为了维持
日本的非战宪法,日本将本级舰仍称之为“护卫舰”,舰上并没有配备对地攻击性的
BGM-109巡航导弹。
金刚级一共建造了4艘,是全世界除了
美国海军之外最早出现的宙斯盾舰。在海自护卫舰队中每1个护卫队群配备1艘,是海自主要的防空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在
美苏冷战时代,身为岛国的日本由于各种能源及资源都依赖进口,因此确保海上运输路线的安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而在同一时期,由于
美国处于随时可能与
苏联之间爆发战争的状态,为了要确保以
航空母舰为中心的海上战斗群在面对敌人的
反舰导弹与
强击机进犯时,护航的宙斯盾舰拥有足够的防空能力。然而,当时的海自主力
旗风级驱逐舰与
太刀风级驱逐舰的防空能力有限,仅配备射程46公里、每次只能对付一个目标的SM-1标准导弹,舰上配备两个照射雷达。
这意味每艘旗风/太刀风级每次只能以SM-1同时接战两个目标,因此每个护卫群最多只能用SM-1接战四个目标,这样的防空能力根本不足以应付来自苏联飞机、水面舰、潜艇的多方位
导弹攻击。因此,如果护卫群欲在远离美/日岸基防空导弹与战机掩护范围以外有效作业,显然必须拥有更好的防空护卫能力。因此,旗风级在建造两艘之后,后续三艘在1985年取消,
日本海上自卫队转而开始寻求性能更优越的选择──
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用化的宙斯盾舰载防空系统。身为与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共同协防的友军,日本海上自卫队如果能够配置宙斯盾舰,将可以在发生战事时适时地提供防空火力的支援。
计划确定
1988年,日本海自正式决定建 造配备宙斯盾系统的大型
导弹驱逐舰(仿美国伯克级Flight 1导弹驱逐舰),并于1990年底提出的“次期中期防卫力整备计划”(1991至1995年度)中正式列为军事装备采购项目。也因此,
日本成为
美国以外第一个拥有装备宙斯盾系统的舰艇的国家。四艘金刚级在1990年代正式服役,立刻成为
亚洲地区除了
美国海军以外首屈一指的最强大舰艇,综合性能与科技水平远优于亚洲其他国家海军的任何舰艇。金刚级的加入为海自各护卫群撑起更可靠的防空保护网,使之在远离本土防空支援之下的存活率提高;这在海自不断扩大作业海域范围的同时,显得格外具有意义。
舰级命名
命名方面,由于以往日本海自导弹驱逐舰的吨位与 通用驱逐舰相似,故两者均使用天文地理现象来命名。在旧日本海军时代,天文地理名专门用于
驱逐舰。不过由于金刚级满载排水量突破九千吨大关,又拥有超乎以往
日本海自防空舰艇的强大战力,因此日本当局决定比照先前的榛名级驱逐舰与白根级驱逐舰,将金刚级冠上档次较高的“山名”──昔日旧日本海军用于
重巡洋舰与
战列巡洋舰的命名。
前两艘金刚级分别命名为“金刚”(DDG-173)、 “雾岛”(DDG-174),两个名字的前一代舰均为二次大战时期活跃于
太平洋上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不过昔日另外两艘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名字“
榛名号战列舰”、“比”已经用在两艘榛名级
驱逐舰上,以致于今日四个舰名无缘再度并列为
姊妹舰。第三、第四艘金刚级
导弹护卫舰的舰名“妙高”(DDG-175)、“鸟海”(DDG-176)也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分别用于妙高级与
高雄级重巡洋舰。
设计特点
金刚级 在大体上的设计与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Flight-1构型是相同的,见词条“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其宙斯盾系统为专为本级舰设计的Baseline-J 版,
日本则称之为OYQ-8。前三艘金刚级的宙斯盾Baseline J1系统架构与伯克级Flight1的Baseline4相同,四号舰鸟海号(DDG-176)则换装规格与宙斯盾Baseline 5类似的Baseline J2,并纳入Link-16数据链(鸟海号也是日本海自首艘拥有Link-16数据链的舰艇)。金刚级在舰体布局、动力、装备系统配置与数量等等大致上都与伯克级Flight1相同,但排水量与尺寸则较后者更大。就细部外观与装备配置而言,金刚级与伯克级Flight-1仍有不同。
外形布局
金刚级的基本布局 与美国伯克Flight 1/2大致相同,不过由于金刚级是
日本海自最高档的作战舰艇,伯克级则是需要大量建造的量产型舰艇,总数只有四艘,单舰平均预算显然比伯克级充裕得多。因此,金刚级的舰体比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更为庞大,拥有更充裕的舰内容积作运用,并且特别强化了指管通情能力。金刚级的舰尾除了末端稍微下降之外,基本上是从舰首主甲板一路延伸而来,不像伯克级的舰尾比主甲板低了一层;因此,金刚级的构型算是低舷平甲板型,而不是伯克级的长船楼构型;较高的舰尾干舷,使金刚级拥有较佳的耐海能力。金刚级的上层结构比伯克级更高耸,因为本级舰身负指挥护卫群的防空舰艇遂行对空作战的任务,因此除了宙斯盾战系本身的MK-1指挥决策系统外,也为进驻舰上的防空指挥人员增设另一具MK-1;也因此,金刚级的战情中心比伯克级更大。
金刚级没有采用伯克级较为简洁的倾 斜式轻质合金
桅杆,而使用雷达截面积较高的传统式重型四角格子桅。金刚级的两个纵列式烟囱与伯克级大致相似,不过烟囱边缘并没有出现如伯克级的稜角,乃是较为圆滑的造型。除了桅杆之外,金刚级拥有与
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水平相当的舰体隐身设计,同样在舰体外型的简洁化上下了功夫,上层结构也采用倾斜式的外表。与伯克级相同,金刚级也很注重舰体的防护能力,并采取相同的强化措施,包括上层结构摒弃易燃的铝合金而全面采用钢材建造、重要部位装置装甲、采用加压气密堡垒式舰体以在核生化环境下作业、两个轮机舱之间设有隔舱壁。
舰载武装
舰载主炮方面,金刚级舰首同 样装有一门单管五英寸54倍径自动舰炮,但并非美制
Mk 45舰炮,而是
意大利奥托梅莱拉的产品。该炮在此种口径的各型
舰炮中性能属于一流,对付水面目标的射程为16km,对空射程则为7km,射速高达45发/分,足足为美制MK-45(20发/分)的两倍而有余。奥托 127mm主炮的炮口初速达807m/s,仅需5~7秒的反应时间,炮座下方设有三个装弹鼓,每个弹鼓能容纳22发炮弹。金刚级采用的奥托127mm舰炮是购自
加拿大的二手货,原本装备于部族级(Tribal class)
驱逐舰,1980年代末这些舰艇接受TRUMP改良时将127mm舰炮拆除。
反舰导弹方面,伯克级Flight1的两组四联装
AGM-84反舰导弹发射器位于舰尾,金刚级则将其设置在两座烟囱之间。侦测与电子战装备方面,金刚级的AN/SPY-1D相控阵雷达、AN/SPG-62照明雷达皆与伯克级Flight1相同,不过反潜方面采用
日本自制的OQA-201反潜战斗系统而非美制SQQ-89,电子战也换成日本国产的NOLQ-2电子截收/对抗系统。OQA-201整合有NEC的OQS-102舰首声纳(
美国授权日本生产的SQS-53B/C)、OKI 的OQR-2拖曳阵列声纳(SQR-19的日本版),此外还有与SH-60J反潜直升机联系的OQR-1直升机数据链系统;除此之外,金刚级较伯克级多了一具FCS-2-12射控雷达,用来指挥舰首的奥托 127mm
舰炮。
防空导弹方面,金刚级的MK-41
垂直发射系统无论是发射管数目、配置方式等都与伯克级Flight1完全相同,不过并未配备具有对地攻击性的战斧巡航导弹。一般而言,金刚级的MK-41 VLS的配置为74枚
美国标准2防空导弹以及16枚垂直发射
反潜火箭(VLA)。虽然金刚级没有直升机库,但是由于配备OQR-1直升机数据链,因此仍然具备与SH-60J反潜直升机协同作战的能力。
基本数据
服役部署
四艘金刚级服役后,分别配置在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四个护卫群。虽然金刚级的指管通情能力强大,但日本海自仍以四艘榛名级与白根级驱逐舰担任每个护卫群的旗舰。
金刚级至今尚无任何实战的纪录,在2001年的
9·11事件后,于2001年11月
日本通过“
反恐特别措施法”之后,开始活跃
印度洋上的派遣活动,例如为进行国际联合任务的盟国舰艇进行海上加油,以及搜救盟国海上拦检的勤务人员等等。在第二次阿富汗战争以及2003年
伊拉克战争期间,日本海自都曾派遣金刚级驱逐舰在战区外围海域对敌方空域实施监控,并将战术信息透过数据链传给
美国军队作战单位,发挥间接的协助功能。
在这些任务中,海自发现金刚级是全日本海自最适合在
热带地 区长期执行任务的作战舰艇:首先,金刚级拥有海自作战舰艇中最佳的空调系统(主要是为了维持舰上精密复杂的电子系统的正常运作),能在任何情况下将舱内温度控制在
摄氏度25度以内;反观海自其他作战舰艇主要是针对
日本周遭海域的
温带气候,其水冷式空调在海水温度超过摄氏30度之后效能不佳,舰内舱间长期高温将导致人员士气/健康与装备妥善情况下降。此外,由于舰体较大的优势,金刚级的起居空间比海自其他通用
驱逐舰宽敞舒适得多。
后期升级
1998年
朝鲜 试射的大浦洞1型
中程弹道导弹越过日本的
领空之后,备受刺激的日本便决定加入
美国导弹防御计划。在1999年8月,日本加入了美国SM-3舰载
反弹道导弹的研发计划,针对SM-3 Block2进行改良,而此种改良型被称为SM-3 Block4C。在2004年5月5日,
日本首度向美国提出采购需求,正式展开金刚级的升级计划,而后续的相关采购作业接着进行。在2005年7月,日本与宙斯盾系统的制造商──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约,将金刚级的宙斯盾系统升级为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与联合接战能力(CEC)的基线(Baseline) 7.1,并将雷达升级为SPY-1D(V)1,改良后的金刚级每艘配备9枚标准SM-3。在2006年10月底,鉴于同年7月
朝鲜连续试射7枚弹道
导弹,日本遂正式决定将四艘金刚级纳入反导弹能力,于2007年12月开始执行,并以每年改良一艘的
速率,至2010年底完成四艘金刚级的升级
改良后的金刚级、爱宕级这两种具备反弹道导弹能力的宙斯盾舰,将与陆地上的
MIM-104防空导弹MIM-104防空导弹PAC-3构成
日本的两层弹道导弹防御网:当敌方弹道导弹升空后,先由外海的宙斯盾舰发射标准SM-3在导弹中途(大气层外)进行首波拦截;如有漏网之鱼穿越,后方的MIM-104防空导弹则在导弹下落阶段展开第二波拦截。
2007年12月8日,金刚号(DDG-173)在夏威夷外海成功试射了SM-3 Block 1A导弹并击中模拟目标(
美国军队称此次试射为JFTM 1),这是日本海自SM- 3第一次成功的实弹拦截纪录,也是采用SM -3第一个成功实弹拦截除美国外的国家。在2008年11月20日,金刚级鸟海号(DDG-176)实施SM-3 Block 1A试射(JFTM 2),由于姿态转换装置失效而失败;在2009年11月20日,鸟海号在夏威夷海域成功实施SM-3 Block 1A试射(JFTM 3);在2010年10月29日,金刚级雾岛号(DDG-174)也在夏威夷海域成功地实施了SM-3 Block 1A拦截测试(JFTM 4)。在JFTM 1之中,
日本事先告知
美国军队以及金刚号关于SM-3的发射时间;然而随后在JFTM 2、3、4之中,担纲试射的金刚级舰都未被事先告知发射SM-3的时间。
本级各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