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泉寺
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姜太公故里景区内的景点
香泉寺位于河南省卫辉市西北20公里处南太行山东麓的霖落山中,是姜太公故里景区内的主要景点,素有“豫北第一古刹”之称,因近香泉而得名,寺院的主体部分为西院,现存文物包括山门、钟鼓楼、尊胜佛殿、稠禅师殿及配殿、玉皇殿等建筑遗址。
香泉寺由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住持稠禅师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在魏离宫旧址上建立。隋大业五年(609),香泉寺重建。唐垂拱元年(685)建安禅师砖塔,开元十六年(728)开凿千佛洞石窟唐朝还建造稠禅师石塔两座。宋、金、元、明、清均有石窟建筑的修建与修复。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在香泉寺内刻碑名为《重修香泉寺碑记》。2013年5月,香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泉寺的北齐造像、摩崖刻经、唐建尊胜佛塔等众多文物,对研究稠禅师乃至中国佛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命名
香泉寺因近香泉而得名,历史上是一座十分著名的佛教寺院
历史沿革
香泉寺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在香泉寺开建的这一年,即北齐天保七年(556),稠禅师邀请印度来华高僧那连提黎耶舍(489~589)前来传经讲学。六世纪中叶,印度来华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麻疯病院,收容了众多无家可归的麻疯病人。隋大业五年(609)重建。唐垂拱元年(685)建安禅师砖塔,开元十六年(728)开凿千佛洞石窟唐朝还建造稠禅师石塔两座。宋、金、元、明、清均有石窟建筑的修建与修复。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在香泉寺内刻碑名为《重修香泉寺碑记》,碑高82厘米,宽 115 厘米,厚10厘米,青红石材质,记述了雍正乾隆、道光年间由县令主持重修香泉寺的盛况以及官商士民在重修香泉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60年代及70年代几个时期的人为破坏,几乎摧毁香泉寺的全部遗产。
2013年5月,香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1月下旬,香泉寺石窟危岩体加固工程竣工,并顺利一次性通过初步验收。
方位布局
在香泉寺稠禅师殿前,立有一通明成化九年(1473)的《重建香泉寺碑》,详细记载了香泉寺创建经过和历代住持法号。据碑文记载,香泉寺为“齐僧稠禅师游化之所,因卓锡。涌泉澄洁甘洌,稠掬水,闻其香而记曰:是地可以建伽蓝矣。厥后,寺事成,即以香泉题其额”。
香泉寺依山势分东西两寺,寺院临山崖修建,规模宏大。由山脚踏青石七十二阶可登临南天门石坊,由此进入东寺。南天门石坊高4米,石坊檐下镌刻“淑海香天”四个大字。坊柱有楹联曰“西天既许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石坊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为明代进士孙征澜为迎奉观世音菩萨进入大殿而捐建。过石坊拾阶而上,可见左侧山沟有溪水从石隙涓涓流出,《重建香泉寺碑》云:“穿云越石,飞溅壑崖,泻成瀑布,映出飞虹悬空,气象万千。”是对香泉的真实写照。前方右侧山崖上,有唐朝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摩崖石刻,人称“华严壁”。“壁摩崖为之,作隶书,刻《华严部》,特精致可观,字约万数。”这是元代王恽在《游霖落山记》中对华严壁的介绍。
过华严壁就是东寺的中心院落。迎面影壁为宋代石刻建筑,镌刻卧佛一尊,其楹联为“岑风湾龙佛遣传经神弟子,崖云泉雨天留救世善菩提。”正殿为南海观音大士殿,殿前东侧由内而外,筑有石方池、千佛洞石窟等。石方池方不盈丈,为泉之源,泉水由石佛脐孔和龙口市中流出,因泉水清凉幽香,故名香泉。泉旁石崖上,有擘窠书“香泉”二字及篆书“潞国亲笔”印章,为明代潞王朱常淓手书摩崖石刻。旁有线刻观音像(一曰麻姑像),署名“唐吴道子作”。
香泉南侧山崖上,有建造于唐开元年间的千佛洞石窟,圆拱型窟门,内高3米,进深3米,宽2.5米。石窟后壁雕刻着一佛二弟子,即释迦摩尼和弟子阿难陀摩诃迦叶,主佛跏趺在莲花座上,高约1.5米,二弟子躬身左右侍立。两壁下方,各雕一佛和二力士,上方为雕刻小佛龛,内置佛像。其中,北壁有小佛像184尊,南壁有小佛像71尊。正面主佛前雕一供案,案前正中,凿有一孔,恰通佛脐,泉水由佛之脐孔中流出。沿崎岖山路北上,山路尽头石崖上有一处自然山洞名曰洗心洞。洗心洞原名洗身洞,是厉人坊旧址。石洞进深20余米,最宽处4-5米,洞内四壁光滑,夏季洞顶常有泉水渗出。
相关景点
香泉寺背后山石高耸,有“霖落八景”:佛洞烟霞、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叠翠、乳岩寒流、香泉甘冽、炉山夕照。寺院的主体部分为西院,现存文物包括山门、钟鼓楼、尊胜佛殿、稠禅师殿及配殿、玉皇殿等建筑遗址;稠禅师石塔两座;千佛碑等各种残碑数十通等。东院隔劈山救母沟与西院相望,以千佛洞石窟梵文摩崖石刻为主要遗存。
尊胜佛塔
曾是西寺的标志性建筑。据《大唐卫州霖落寺大德塔碑》云,永淳元年(682)九月十二日,安禅师仙化,三年后,即垂拱元年(685),众弟子为其建塔。该塔共13层,塔身每块砖上均刻有精美的座佛像,因此称之“千佛塔”。该塔属修定寺塔中的精品,可惜毁于“文革”期间。尊胜佛塔两侧各有一座稠禅师石塔,西塔残高3.65米,呈正方形,由塔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四周有浮雕天王像12尊,乐舞8尊,塔身正面中间开圆拱形窟门,上雕飞天、祥云。塔身有“稠禅师塔”字样,以及宋人的题字。
千佛石阁
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所立。石阁由阁顶、阁身、阁座三部分组成,阁身高4.4米,为长方形,题额为篆书“南无十方三世诸佛”,正、背两面各雕佛像150尊,佛像中间篆字,正面为“独尊苍天”, 背面为“流祥云旦”。阁顶为歇山式,阁座为须弥座。整个石阁雕刻精巧,刻画细致,为石雕艺术精品。
稠禅师殿
在香泉寺稠禅师殿前,立有一通明成化九年(1473)的《重建香泉寺碑》,详细记载了香泉寺创建经过和历代住持法号。据碑文记载,香泉寺为“齐僧稠禅师游化之所,因卓锡。
开发与保护
2006年,孙英民到卫辉市香泉寺等地考察,并对香泉寺和小店河清代民居的保护、维修及利用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香泉寺和小店河清代民居保存都比较完好,文物价值非常高,要切实落实保护机构和措施,加强管理。二是要重视散存文物的收集和整理,为下一步全面修复利用作准备。三是沿太行山这条文物旅游线,很有发展前景,香泉寺、 小店河清代民居建筑群是很好的资源,要保护好、利用好,充分发挥其作用。
香泉寺作为最早的少林下院,和豫北地区久负盛名的佛教胜地“千佛庵”,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泉寺石窟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1月下旬,香泉寺石窟危岩体加固工程竣工,并顺利一次性通过初步验收。
香泉寺保护应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对文物建筑和遗存的修缮保护,对石刻文物的妥善保护,对香泉寺的环境治理保护,对相关环境与自然景观控制保护,对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措施。将香泉寺建成以文物保护为主,结合文物建筑、石刻文物、相关环境等文化遗存丰富的文化展示区。从香泉寺的价值得知,文物遗存主要价值反映在石刻艺术方面,文物建筑价值一般。因此,保护规划在展示定位上重点突出石刻艺术,对文物建筑作遗址展示,突出寺院以佛塔为中心的布局特点。
相关文化
相传,早在香泉寺建寺之前,这里曾是战国魏安僖王的离宫——雪宫。元代学者、汲人王恽在《游霖落山记》中说:“寺故址,山中相传昔魏安釐王起雪宫于此,故宋人石刻皆引魏离宫故事,有‘崎岖一径入禅扉,魏主离宫在翠微’之诗。”
价值意义
香泉寺依山而建,结合地形特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布局,紧凑而又使人不感狭小,同时主体分明。无论从整体到局部都有周密计算,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科学研究价值,为研究传统寺院布局具有实例作用。在布局方面香泉寺沿用了早期佛教寺院以塔为中心的院落布局这种布局在唐宋以后逐步被殿字为中心所取代,明清时期更为少见。香泉寺现存保留的以塔为中心的布局为研究佛教寺院的布局演变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河南省省内唯存此一处乃至全国都是很少见。香泉寺虽已残败,但从保留的文物遗迹上判断,仍不失有着重要的文物价值。
香泉寺的北齐造像、摩崖刻经、唐建尊胜佛塔等众多文物,对研究稠禅师乃至中国佛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评价
香泉寺作为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圣地之一,早在6世纪中叶,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就曾经到此讲经传播佛教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几经兴废,但到了唐朝与明代成为了香泉寺最为鼎盛的时期,又以佛教的慈善好舍而名扬在外。(文物建筑评)
卫辉香泉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慈善场所,专门收治麻风病的”疠人坊“,开中国佛教慈善、医疗之先河。(郑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李邦儒评)
参考资料
香泉寺.新浪.2024-07-31
目录
概述
命名
历史沿革
方位布局
相关景点
尊胜佛塔
千佛石阁
稠禅师殿
开发与保护
相关文化
价值意义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