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祯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1916年11月17日—2010年7月17日),男,汉族,出生于山东苍山,中国共产党党员,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鸿祯1935年9月到1939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获得学士。1939年到1945年在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担任助教,1945年到1947年6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地质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并顺利毕业。1947年到1950年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3年到1987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教授。2010年7月17日王鸿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王鸿祯是中原地区地层古生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新中国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奠基人之一。培养的学生中有18位成为院士。先后获何梁何利基金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特别奖等荣誉。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王鸿祯1916年11月17日生于山东苍山一个聚族而居的书香世家。1929年考入山东省第五中学。1933年跟随哥哥到北平市,在一所私立学校继续读高中。1935年在“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下报考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三所名校均被录取,王鸿祯选择了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9月到1939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毕业获得学士。1939年到1945年在北京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担任助教,期间在学校铁皮房内鉴定从各地采集的大量化石,整理成套的古生物标本,加深了王鸿祯的学术功底。1945年王鸿祯考取了英国的公费留学生,一直到1947年6月在英国剑桥大学地质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并顺利毕业,期间用了1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一篇后来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哲学丛刊》上的博士论文。1947年夏获得北京大学的资助,先后赴美国访问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密歇根州堪萨斯州和斯坦福等大学的地质系。
工作经历
1947年到1950年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副教授。1950年到1952年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2年至1956年王鸿祯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每天利用中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一个小时,集中而高效地处理政务工作。1955年发表文章《从中国东部前寒武系发展论中国东部构造分区》,在对中国东部前寒武纪基底的发育初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指出存在三个一级构造单位和一些二级构造单位。1959年被划为“右派分子”。
1961年开设新课程《世界地质》,对欧美经典地区的地质新成果和大地构造进行了探讨,将地层学领域的规范、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进行了系统研究。1962年“右派分子”帽子被摘掉。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峡江的“五七干校”。1970年迁往钟祥市的沙洋干校。1973到1975年参与编制亚洲地质图,结合搜集的资料,将研究心得渗透在图中,提出将亚洲划分为六大地层区:南亚大陆区、南亚陆间区、中轴大陆区、北亚陆间区、北亚大陆区和环太平洋区。1977到1980年期间独立完成或参与完成了20多篇论文。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与刘本培共同出版了新的《地史学教程》。1980年到1983年担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1982年亚洲地质图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亚洲地质》一书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1983年到1987年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教授。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领导主编了《中国古地理图及说明书》,并采用国际先进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了多年积累的资料。
1993年承担了“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研究(SSLC)”项目,为中国油气及沉积资源矿产的勘探和区域地质制图提供了参考。2000年对中国中、新元古代以来海相地层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进行了总结,编著完成了《中国层序地层研究》。
人物逝世
2010年7月17日王鸿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王鸿祯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于7月2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鸿祯在地层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统分类和演化阶段;提出了以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为主的地层分类观点,将沉积相与构造背景相结合,区别不同的古地理格局与古构造框架,出版了《中国古地理图集》;区分了层序地层的不同级别及其与天文周期之间的可能联系;在大地构造和全球构造方面,提出了构造名词体系和中国及全球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以泛大陆为准的大陆聚散周期和地球史上不同级别的节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进行了全球古大陆再造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构造活动论和历史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地球史观;在地质学史方面,提出以学科史和学科思想史为主要研究内容,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王鸿祯区别了珊瑚骨骼晶片和晶针两类不同的构造单元,将其作为高级分类和演化进程的基本依据。20世纪70年代和助手利用新的制片方法和电镜扫描技术,做出了大量骨骼微细构造的照片和数据,基本上证明了两类骨骼结构的原生性质,深入讨论了珊瑚骨骼的分泌机制和生物结晶作用。
主要论著
主要论文
王鸿祯共发表论文240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王鸿祯出版专著、文集、图集和教材等20余种,以下为部分著作。
人才培养
王鸿祯在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亲自授课和指导野外实习、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中有18位成为院士。代表性学生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王训练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社会任职
人物关系
影响与后世纪念
2010年7月23日,地质界、教育界、科技界400余人自发赶往八宝山送别王鸿祯。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设置了王鸿祯专栏,集中展示了王鸿祯的生平事迹。
人物评价
兰陵县人民政府表示:“王鸿祯从事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工作六十余载,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新中国的地质教育和地质科研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地质作家常江先生书写的巨幅挽联:“渐远杏坛老凤声 文风严正 不愧地界宗师 国学榜样  顿飞教苑苍山泪 薪火传承 且看林中桃李 海底珊瑚”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表示:“王鸿祯院士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讲团结,讲和谐,待人以善,克己以严。他那种克己奉公、勤于行政的高贵品质,实事求是、敢讲真话的科学精神,善以待人、提携青年的优良作风,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科技日报在《访著名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家王鸿祯院士》一文中表示:“王院士(王鸿祯)从教60多年以来,忠于教育事业,富有献身和开拓精神,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甘为人梯。”
参考资料
王鸿祯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8
王鸿祯.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08
王鸿祯.国家图书馆.2023-03-08
一生耿直的地质泰斗.人民政协网.2023-03-08
大地赤子王鸿祯.济源日报.2023-03-08
王鸿祯.中国知网.2023-03-08
王鸿祯 |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8
王鸿祯.兰陵县人民政府.2023-03-0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论著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人才培养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社会任职
人物关系
影响与后世纪念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