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2004年杜琪峰执导、任贤齐主演的电影
《大事件》是一部警匪动作电影,由杜琪峰执导,陈慧琳、张家辉任贤齐林雪、尤智勇、丁海峰主演,于2004年6月10日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上映,2004年7月30日在中国台湾上映。
影片讲述警员遭遇劫匪袭击却举手求饶的场面被媒体大肆报道,警方为挽回形象而与劫匪展开一场舆论较量的故事。片名“大事件”并非单纯指悍匪造成的公共安全事件,更多指经媒体聚焦放大的“媒介事件”,因此除警察与匪徒外,媒体也是影片的关键角色。
《大事件》获得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第7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导演,第1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推荐影片等多项荣誉。
影片剧情
劫匪陈一元(任贤齐饰)与同伴行动时被巡警偶然发现,双方交火,其中一名警察向陈一元举手投降,此场景被媒体偶然拍下,大肆传播,引发香港特别行政区市民对警方治安能力的质疑。警方召开会议商讨对策,高级警司方洁霞(陈慧琳饰)提出公关策略,以挽回警局形象。重案组督察张志恒(张家辉饰)为追捕陈一元,违背方洁霞命令,执意前往陈一元住处,不料后者早已撤离。与此同时,警局掌握陈一元的新窝点地址,总指挥官方洁霞安排警员佩戴微型摄像头,前往劫匪所在地。
张志恒得知情报,先行抵达,途中偶遇劫匪成员张龙(丁海峰饰),双方拔枪相向,张志恒随张龙进入大厦。楼内错综复杂,陈一元和张龙兵分两路,与张志恒展开周旋。不久后,警方武装力量在楼下部署,媒体记者蜂拥而至。追赶过程中,陈一元引爆手榴弹,被媒体摄录,警方形象再次受损。方洁霞见状,指挥机动部队疏散无辜百姓,同时请来公关科周督察(邵美琪饰)把关对外宣传。
大厦住户阿叶(林雪饰)不听警方劝告,擅自带儿女出门,恰好撞见陈一元,后者威胁阿叶让其暂留。楼内另一波以张春尤勇智饰)为首的杀手因形迹可疑被警察识破,双方发生冲突,陈一元误以为张龙陷入枪战,将其救入房中,两帮素不相识的悍匪因此共处一室。
另一边,警方将剪辑加工的追捕视频向媒体发布,表示场面已被控制。陈一元通过电视得知警方行动,遂将警察因爆炸逃离的现场照片发送至互联网,舆论矛头再次指向警方。警方依据定位黑进阿叶家中电脑,方洁霞借此与陈一元对话,却遭后者嘲讽。此时局面僵持不下,陈一元与张春下厨做饭,并将阿叶与匪徒共同用餐的视频发送至媒体,舆论再次炸开锅。对此,警方采取一系列宣传措施引导公众认知,缓解公众情绪。
正当机动部队准备破门抓捕,阿叶私自翻窗逃离,陈一元以其性命为筹码要求警方撤退,方洁霞迫不得已,顺从其意。而后,陈一元打算以楼内居民为掩护逃出围捕,被等候已久的张志恒识破,激烈交火后,陈一元与张春脱逃。方洁霞通过同伙手机锁定陈一元位置,立即前去追捕,却反被其挟持,二人坐上一辆大巴前往昌华街,自知插翅难逃的陈一元决定为张春完成杀人任务,最后被警方包围击毙。经此事件,警方在公众心中的威信重新树立。次日,电视台播报一则抢劫新闻,张春因抢劫运钞车被警方当场击毙。
演员与角色
幕后制作
立意
《大事件》是杜琪峰继《非常突然》后执导的首部警匪片,一则警察被匪徒吓得尿裤子的新闻激起杜琪峰拍摄该片的念头,他表示如今社会大众对警察的要求不同以往,传媒和公众享有知情权,警方时常面临舆论压力,因此《大事件》以“利用传媒”为焦点,将“枪战”之外的“新闻战”搬上银幕。杜琪峰一贯追求出新,不同于《枪火》、《PTU机动部队》,《大事件》更重真实感、现场感,他表示“希望这部电影能带出实际的现场感受”。
选角
在此前的创作中,杜琪峰多与刘青云刘德华合作,《大事件》则启用任贤齐张家辉陈慧琳尤勇智丁海峰等人担纲主角,杜琪峰表示新鲜感是他选角的重要原因,合作之前他并不了解各位演员的特点与喜好,反而更添新意。
参演《大事件》之前,任贤齐多以温馨讨喜的好男人形象示人,杜琪峰认为任贤齐眼中有一股不安分的邪气,遂邀其出演悍匪张一元。任贤齐猜测是学生时期的运动训练使其具有一种“杀气”,谈及饰演反派的经历,他表示:“我可能只是把过去的样子找回来而已,把坏人为什么坏给演出来。”
张家辉曾活跃在喜剧电影中,一度被人称为周星驰之后的“新喜剧之王”。为实现转型,张家辉两年推掉十一部戏约,终于等来与杜琪峰的合作,在《大事件》中颠覆形象,饰演一位暴躁的重案组警察,片中长达十分钟的爆破戏更是令警察出身的张家辉倍感熟悉。
陈慧琳也一改以往柔弱的银幕形象,饰演一位充满智慧的冷艳警司。谈及出演感受,陈慧琳表示方洁霞一角冷静果断,内心偏男性化,此前她虽扮演过具有男性化色彩的女性角色,但嬉笑成分居多,从未尝试从内心层面诠释此类性格。
长镜头
长镜头是《大事件》的一大特色,其中片头的警匪交战大戏长达6分钟,长镜头的镜头设计极具纪实感与临场感。杜琪峰曾专程邀请《指环王》摄影师掌镜,但后者研究剧本后认为如此复杂的长镜头难以实现,杜琪峰转而依靠本土力量,使用长160尺的拍摄轨道,高25尺的重型吊臂完成拍摄。由于拍摄要求极高,杜琪峰安排演员不使用摄影机排练一天,实拍两天。为了保证拍摄现场的真实氛围,演员在排练时也被要求使用空弹头进行射击,剧组为此耗费近3000发子弹。
取景
香港佐敦文华新村是不少导演青睐的取景地,《大事件》的警匪博弈戏也主要在此拍摄。现实中的文华新村鱼龙混杂,大量悍匪曾盘踞于此。在影片公映的半年前,影片原型“新贼王”季炳雄被香港警方抓获,逮捕地点正位于文华新村文景楼。
片头和片尾的长镜头则分别取景于大角咀和数码港。其中位于大角咀的旧街是一条废弃街道,美术组并未搭景,而是花费几天对原址进行改造;片尾长镜头拍摄于数码港的一条长街,当日适逢节假日,剧组控场相对便利。
影片风格
社会批判
《大事件》并不只是一部娱乐化的商业类型片,杜琪峰在其中注入社会批判意识。影片不仅展现了一场警匪智斗,更表达了对媒介技术与人关系的思考。科技进步毫无疑问推动了社会发展,但若不合理使用,将为社会带来更多不稳定因素。片中警匪双方对媒介技术的引用忽视对生命的尊重,人被媒介反向操控,双方对决最终沦为一场虚伪的表演。杜琪峰借电影抛出对媒介社会的反思,尽管部分表达稍有偏颇,但片中涉及对媒体的妥协与合谋、政府在重大事件的职责与处境等复杂问题的讨论,颇具思考深度。
叙事方式
《大事件》在叙事结构上有别于香港特别行政区传统警匪片,体现出一种实验性。故事大多发生在幽闭的大楼内,具有戏剧舞台色彩的封闭时空与现代媒体交接配合,构成影片两大叙事载体。警匪双方的较量也偏离传统正邪、黑白对立,警方将社会形象视作关键,行动处处以舆论为导向,而非公平正义,传统警匪片中的崇高大义在此被消解。
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反英雄”气质,片中一线警察张志恒一心抓捕疑犯,不惜违抗上级命令;而总指挥官方洁霞利用媒体作秀,为了向媒体“交代”,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两者之间的对比暗含着传统与现代警察形象及价值观的差异,令观众思考警察的职责究竟是保护群众安危,还是为舆论形象置无辜生命于不顾。反派角色的塑造更显新意,劫匪陈一元与杀手张春偶然相识,他们并未伤害人质,二人一同下厨做饭的桥段也流露出烟火气与人情味。相较于警方对真实影像的剪辑与对信息的选择性公开,悍匪陈一元自始至终都未说谎。而穷途末路之时,陈一元与张春不约而同地为对方完成任务,表现出鲜明的道义,完全颠覆传统警匪片中人物社会身份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界定。
镜头语言
《大事件》以长镜头还原枪战场景真实的感性时空,以推、拉、摇、移、升等多种镜头调度手段有条不紊地拍摄警匪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突破传统快速、连续的枪战画面处理方式。
在灯光设计方面,某些特定场景以独特用光巧妙表意。例如,劫匪陈一元窝藏的大楼内灯光幽暗,但多数场景并不作补光,人物面目模糊,还原了楼道枪战的视觉效果;而警察张志恒、劫匪陈一元及杀手张春在电梯交火的场景,则采用顶光、脚光,结合广角镜头,令电梯轿厢形成一处逼仄的独立空间,三人在其中紧张较量。
在画面色调方面,警方并非影片的情感表现对象,因此除方洁霞之外,警员多身着深蓝色警服;人质阿叶家中的色调丰富,对应陈一元与张春流露的人情味。
时空处理
《大事件》的“警匪战”主要发生在一幢幽闭的大楼内,劫匪与警察展开一场“猫鼠游戏”,而随时发生的爆破非但没有打破空间的封闭,反而强化故事的紧张感。片中对部分狭小空间的运用也极具逼仄性,如影片前段,张家辉饰演的警察张志恒与上司在楼梯间谈论工作,窄小的空间给人以压迫感,也与警匪楼道交战相呼应;再如电梯打斗戏,黑暗的电梯井与吊索的机械装置更添冰冷阴森气质。
片中的时间处理则张弛有度。首先,叙事时间被严格限定,警匪较量与电视直播同步,因此正反双方必须争分夺秒,紧迫感油然而生。同时,影片还多处使用分割画面展现同一时间下不同空间的人物行动,不仅强化紧凑感,也与电视直播的叙事形式相对应。其次,杜琪峰还擅长操控时间调整叙事节奏,例如匪徒在人质家中做饭聊天的桥段给人闹中取静之感,在紧张的基调中稍加放松,制造节奏的呼吸感。
主要荣誉
参考资料:
制片与发行
票房收入
反响与评价
正面评价
《大事件》受邀参加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首映过后,不少记者向导演杜琪峰与香港寰亚电影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祝贺,法国费加罗报》(Le Figaro)的记者对影片表达盛赞,直呼:“这是我看到的香港最好的类型电影!”
中国学者徐幼雅认为《大事件》在知名度上不及《黑社会》、《放逐》,艺术水准也比不上《枪火》,但该片借警匪类型外壳,表达了导演身处媒介社会,对媒介、受众、政府等相关要素的思考。
《Asian Movie Pulse》的影评人帕诺斯·科特扎纳西斯(Panos Kotzathanasis)认为激烈的枪战动作场面与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结合并不容易,但这是《大事件》所达成的成就。他表示《大事件》是一部佳片,能够印证杜琪峰世界级大师的水准。
负面评价
中国学者尹之认为,《大事件》以警匪双方的舆论较量触及对媒介的思考,此类话题在以往的电影中鲜少出现,但影片并未对此深入,而是中途调转笔锋,情节也漏洞百出。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的影评人G. 艾伦·约翰逊(G. Allen Johnson)认为影片很有说服力,但尚未达到杜琪峰最好的创作水平,片中对媒体和政府职责的批判想法应当进一步磨合,与精湛的动作场面一样经过深思熟虑。
翻拍作品
2009年,俄罗斯版《大事件》(又名《莫斯科大事件》)上映,该片翻拍自杜琪峰原作。影片由瑞典安德斯·班克(Anders Banke)执导,俄罗斯知名演员叶甫盖尼·茨冈诺夫(Yevgeni Tsyganov)、谢尔盖·加尔马什(Sergey Garmash)主演,系俄罗斯电影人翻拍的首部香港电影。
参考资料
大事件 (2004).豆瓣电影.2023-02-24
大事件.猫眼电影.2023-02-24
《大事件》机构信息.1905电影网.2023-02-24
..2023-02-24
Breaking News Awards.IMDb.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著名香港电影取景地点.国泰商务.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2023-02-24
第41届金马奖入围得奖.台北金马影展官网.2023-02-24
第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获奖名单.中国长春电影节.2023-02-24
第十一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香港电影评论学会.2023-02-24
2004香港票房.中国电影票房榜.2023-02-24
Breaking News.Box Office Mojo.2023-02-24
..2023-02-24
'Breaking News'.G. Allen Johnson.2023-02-24
大事件.时光网.2023-02-24
Breaking News.Rotten Tomatoes.2023-02-24
莫斯科大事件.豆瓣电影.2023-02-24
目录
概述
影片剧情
演员与角色
幕后制作
立意
选角
长镜头
取景
影片风格
社会批判
叙事方式
镜头语言
时空处理
主要荣誉
制片与发行
票房收入
反响与评价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翻拍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