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
金虎尾目大戟科植物
巴豆(学名Croton tiglium L.)是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别名猛子仁、双眼龙、巴菽、老阳子、刚子、巴霜刚子、巴仁等。全世界巴豆属植物约有800种,包括乔木、灌木和稀亚灌木,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有21种,主要分布于南部各省区。
巴豆通常高3-6米,灌木或小乔木;幼枝被稀疏的星形柔毛;叶纸质,卵形,先端短尖或尾尖,稀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稀微心形,具细齿,或近全缘,老叶无毛或近无毛,基部两侧叶脉腺体总状花序顶生,苞片钻状,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状毛或近无毛,雌花萼片近无毛。蒴果椭圆状,长约2厘米,疏被星状毛或近无毛。种子椭圆状,花期4-6月。
巴豆喜温喜湿,不耐寒,适应性强。现有野生,常见栽培,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如海南省福建省四川省广东省云南省等地,其中四川产量最多,品质较优。
巴豆干燥成熟果实,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胃、手阳明大肠经。生品仅外用蚀疮,制霜后入丸散内服,有峻下积滞,利水消肿,豁痰利咽之效。
外观特征
巴豆(原变种)灌木或小乔木,高3-6米;嫩枝被稀疏星状柔毛,枝条无毛。
叶纸质,卵形,稀椭圆形,长7-12厘米,宽3-7厘米,顶端短尖,稀渐尖,有时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近圆形,稀微心形,边缘有细锯齿,有时近全缘,成长叶无毛或近无毛,干后淡黄色至淡褐色;基出脉3(-5)条,侧脉3-4对;基部两侧叶缘上各有1枚盘状腺体;叶柄长2.5-5厘米,近无毛托叶线形,长2-4毫米,早落。
总状花序,顶生,长8-20厘米,苞片钻状,长约2毫米;雄花:花蕾近球形,疏生星状毛或几无毛;雌花:萼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几无毛;子房密被星状柔毛,花柱2深裂。
果椭圆状,长约2厘米,直径1.4-2厘米,被疏生短星状毛或近无毛;种子椭圆状,长约1厘米,直径6-7毫米花期4-6月。
生长习性
生于村旁或山地疏林中,或仅见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怕霜冻。喜阳光,在气温17-19℃、年雨量1000mm、全年日照1000h、无霜期300d以上的地区适宜栽培,当温度低于3℃时幼苗叶全部枯死。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
物种分布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直播:一般8-9月采收伏子留种。高湿地区随采随播,低温地区在翌年2月播种。播前剥去果壳,按行株距3m×3m开穴,穴深3cm,每穴播4-5粒,覆土3-4cm。
育苗移栽法:按行距25cm开沟,沟深3cm,播种后覆土,浇水。1hm2用种量180-225kg。苗期需松土除草2-3次,遇旱浇水,苗高15-20cm时施稀人畜粪水。霜降前包草防冻,苗高60-100cm,3-4月移栽,按行珠距3m×3m开穴,穴径30cm,深30cm,每穴栽种1株,覆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植株在封行前可与小麦、番薯、蔬菜间作,封行后可在行间栽种阴性植物。生长期要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注意除草,春、夏季各追肥1次。
病虫害防治
尺蠖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民间用枝、叶作杀虫药或毒鱼。
药用价值:用于峻下积滞,逐水退肿,祛痰。外用蚀疮。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种子含巴豆油(Croton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以及由软脂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巴豆酸(Tiglicacid)、亚麻酸(Linoleni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acid)、花生酸(Arachidic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等组成的甘油,巴豆醇-12,13-二酯(其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从油中亲水性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离得11种辅致癌物质(Cocarcinogen),称为巴豆辅致癌物A1~A4(A组)和B1~B7(B组).巴豆醇酯是巴豆树脂中的主要成分. 种子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Crotonoside,即2-羟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碱、β-谷甾醇、氨基酸和酶等。
参考资料
巴豆Crotontiglium.中国植物志.2024-03-21
巴豆.中国医药网.2014-05-13
巴豆.中医中药网.2023-11-17
目录
概述
外观特征
生长习性
物种分布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田间管理
病虫害防治
主要价值
现代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