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英语:Beijing Union University,缩写:BUU),前身为1978年北京市依靠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成立于1985年,为北京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北京市最大的市属综合性大学。学校注册地址为北京市
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北京联合大学1985年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成立,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等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1985年,原
北京化工大学分院、原北方交通大学分校、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分院相继并入北京联合大学。2001年,原北京化工局职工大学划转给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成人教育部。2008年,
北京市化工学校、
北京医药技术学校、
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2024年,北京联合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截至2023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本部位于
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另有地处北京城区核心区域的分校区11个。学校占地43.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62万平方米,现有在籍学生20300余人,教职员工共2550余名。学校设14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十一大学科门类。1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本科专业获批为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
考古学、文物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2024年,北京联合大学
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主榜)为290名。
历史沿革
前身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敞开国门,与国际接轨,需要大量的人才。1978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为解决首都经济建设人才奇缺的困难和满足广大青年要求上大学的强烈愿望,决定依靠地方财政和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办学资源创办一批大学分校。
北京大学分校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由
西城区为主管单位,依靠北京大学的支持创办北京大学第一分校,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等8个专业,计划招生1200人,校址选于位于阜成门外的原183中学。北京大学积极组织力量创办北京大学的分校。分校职工主要是来自北京大学、183中学和从北京市党政机关调来的部分人员。
1983年5月15日,经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大学第一分校更名为北京大学分校。
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响应北京市委关于北京办分校的号召,在市政府选定的北京市117中学校址上开始筹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1983年7月,北京外贸学院分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实质性合并,校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分校,北京外贸学院分院位于安定门外外馆斜街的部分校舍转给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分校。
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由
西城区为主管单位,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分校,设置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15个专业,计划招生880人,校址选于位于西城区丰盛胡同的原162中学。
1982年,北京市对大学分校进行调整。当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并转发市委大学工作部和市高教局《关于大学分校调整和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人大二分校继续保留建制,定位为培养法律、档案方面的专业人才,规模为800人。人大二分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
北京师范大学分校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由
朝阳区为主管单位、朝阳区教育局为协作单位、依靠北京师范大学的支持创办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分校,设置中文、政治理论、历史3个专业,计划招生680人,校址选于位于朝阳门外东大桥的东大桥小学,实行部分远郊学生住读;由东城区为主管单位、东城区教育局为协作单位、依靠北京师范大学的支持创办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分校,设置数学、物理、化学等5个专业,计划招生520人,校址也选于外馆中学,同样实行部分远郊学生住读。1978年11月底,北京市政府与
北京师范大学协商,组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分校、二分校,分别为北京市普通教育培养文科和理科师资,隶属北京市高教局。
1982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同意并转发市委大学工作部和市高教局《关于大学分校调整和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北京的大学分校开始调整,师大一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分校将合并为师大分校,培养中等教育师资,规模为1000人。1983年9月,师大一分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第二分校实质性合并。
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由
西城区为主管单位,依靠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支持创办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设置英语、日语、法语3个专业,计划招生300人,校址选于位于阜外甘家口的原西城教师进修学校。
1980年3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当时的北京外国语学校与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北京语言学院分院三校合并,成立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分院。1981年8月,三校完成实体合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
1978年年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成立。1980年9月,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分院成立北京旅游学院筹备处,中国第一个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始正式招生。
清华大学分校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由
东城区为主管单位、仪表局和电力局为协作单位、依靠
清华大学的支持创办清华一分校,设置电子技术和电力工程专业,计划招生1000人,校址选于当时位于东城区黄化门街5号的91中学。1978年11月,经市委同意,建立了清华一分校临时领导小组,在91中学原有条件基础上开始筹建清华一分校。
1982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清华大学第一、二分校合并为清华分校。1982年12月22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将清华大学一、二分校合并为清华大学分校,培养工科机、电方面的通用技术人才,规模1200人。
北京邮电学院分院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以
海淀区为主管单位,电信局和长途局为协作单位,创办北京邮电学院分院,设置无线电技术和通信2个专业,计划招生800人,校址选于位于海淀区双清路的原双清路中学。1982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北京工业学院第二分院并入北京邮电学院分院,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规模800人。1983年2月和9月,北京工业学院二分院、北京医学院分院先后并入北京邮电学院分院,三校合并后校名仍为北京邮电学院分院,办学地址仍在五道口。
北京工业大学第一分校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工大一分校主管单位为机械局,校址设在位于
朝阳区三里屯的市机电研究院,开设机械制造和自动化2个专业,计划招生500人。12月14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
北京大学第一分校等33所高等学校分校,其中包括工大一分校。
北京航空学院分院
1978年,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与北京航空学院联合筹建北京航空学院第二分院,选址朝阳区塑料制品厂。1982年11月12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将北京航空学院第一分院和北京航空学院第二分院合并为北京航空学院分院。合并初期,北航二分院改称二分部。1983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进一步作出决定,将已经停办的北京第二医学院第一分院和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分院并入北航分院,明确北航分院今后将以北京第二医学院第一分院位于盆儿胡同55号的校址为基地分步骤建校,北航二分院原来由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调入的领导干部和职工调回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
北京工业学院分院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由北京市纺织工业局为主管单位、仪表局为协作单位、依靠北京工业学院的支持创办工业学院一分院,设置机械工程专业,计划招生500人,校址选于当时位于
朝阳区十里堡路南端的北京印染厂技工学校内。1978年年底,北京市创办大学分校,将北京工业学院第一分院校址选于朝阳区朝阳门外十里堡路南端,借用其教学楼的两层用于办学。
1982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同意并转发了市委大学工作部和市高教局的《关于大学分校调整和建设问题的请示报告》。北京的大学分校开始调整,工业学院一分院更名为工业学院分院,培养纺织技术人才,办学规模为800人。
北京中医学院分院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以
东城区为主管单位,东城区卫生局为协作单位,创办
北京中医药大学分院,设置中医、中药2个专业,计划招生400人,校址选于位于东城区和平里蒋宅口的原和平北街小学。分院没有教师,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由北京中医学院承担。
北京化工学院分院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由北京市化学工业局为主管单位,创办化工学院一分院,设置化学工程、化工机械、化工分析等4个专业,计划招生400人,校址选于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化工学校。
1982年底,中共北京市委、市政府对36所大学分校进行统一规划和调整,于12月22日将原有36所大学分校中的18所调整为13所保留,其余分校原则上在现有学生毕业后停办,或改为由主管部门自办。北京化工学院一分院不在拟保留的大学分校之列。北京市化工局根据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情况,向北京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关于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继续办学的请示”。1983年10月28日,北京市委教育部、市高教局联名函复市化工局,同意北京化工学院第一分院继续办学,并更名为北京化工学院分院,由市化工局自办和管理,地位、待遇与其他大学分校相同,办学经费由市化工局提供,教学工作由化工学院继续协助。
北方交通大学分校
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以北京铁路分局为主管单位,创办北方交通大学分校,设置机车电传动、内燃机车、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运输组织及自动化5个专业,计划招生500人,校址选于位于海淀(区)北峰窝的原铁路八小。同年12月14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成立北京大学第一分校等33所高等学校分校。北方交通大学分校为33所分校中的一所。
1980年6月17日,北方交通大学分校改由北京铁路分局主管。1980年至1982年,分校停止招生。1982年12月22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将原有36所大学分校中的18所调整为13所保留,其余分校原则上在现有学生毕业后停办,或改为由主管部门自办。北交大分校不在拟保留的大学分校之列。1983年2月24日,铁道部基建总局决定电化局接办北交大分校;3月31日,电化局已正式接管北交大分校。
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
1978年9月7日,七机部邯郸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一院向陆平副部长和市高教局领导建议在一院南苑地区开办一所大学;11月21日,一院领导决定:在南苑地区办一所大学分校,全部走读,分校与北京航空学院挂钩,专业为航空材料及机械制造工程,招生名额100名;11月23日,李明实院长与北京航空学院周天行副书记商谈有关办学问题。1978年11月,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提出以七机部一院为主管单位,创办北京航空学院第三分院,设置系统工程、航空材料及工艺2个专业,计划招生100人,校址选于南苑东高地的七机部一院。
北京联合大学
1985年3月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为适应北京市现代化建设为专门人才的需要,对市属大学分校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加强了对大学分校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同意,决定在包括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原北京外国语学院、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清华大学、原
北京邮电大学、原
北京工业大学、原北京航空学院、原北京工业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内的12所大学分校的基础上组建北京联合大学;5月,原北京化工学院分院、原北方交通大学分校、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分院相继并入北京联合大学。1989年12月16日,电气化铁道学院撤消。
1993年3月,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同意
北京联合大学外国语师范学院整建制并入
首都师范大学,更名为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6月,海淀走读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国际语言文化学院。1994年3月18日,文理学院与文法学院的档案、法律、政治等系合并,撤销文理学院,成立应用文理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与电子工程学院合并,成立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1995年12月,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并入校部。1997年12月,建材轻工学院并入校部,与电子自动化工程学院合并调整,成为信息学院和应用技术学院。
2000年1月13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建立。2000年2月1日,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成立。2001年1月6日,原北京化工局职工大学划转给北京联合大学,更名为北京联合大学成人教育部。2002年4月,信息学院、
应用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调整为4所学院:信息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和管理学院。2003年11月,北京联合大学成人教育部并入继续教育学院。2004年5月19日,平谷学院成立。2005年3月9日,国际交流学院成立。2008年10月,
北京市化工学校、北京市医药技术学校、
北京市医药器械学校并入北京联合大学。2024年,北京联合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有14个学院,63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北京联合大学有专任教师1799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21人。拥有市级拔尖创新人才9人,市级优秀教师21人,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133人,高层次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创新团队10个。
学科建设
博士学位授权点
截至2024年10月,北京联合大学有
考古学、文物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硕士学位授权点
截至2023年9月,北京联合大学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设计学、政治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金融、法律、教育、新闻与传播、文物、博物馆、交通运输、中医、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国际商务、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艺术、戏剧与影视;
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北京学、工商管理
教学建设
截止2024年3月,北京联合大学有
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门。
教学成果
截至2023年9月,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64项;国家精品教材9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15种;6个项目入选教育部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学生在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
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知名竞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学校依托“1+N”创业孵化集群开展创业团队指导和实践活动,荣获“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近两年,北京市“京彩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有11支团队获得“百强创业团队”称号,2支团队荣获“
金种子集团”称号;学校荣获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并纳入全国首批“示范基地”
建设单位。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全面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与
亚洲、
欧洲、美洲的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余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
俄罗斯交通大学合作举办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北京联合大学俄交大联合交通学院”,与
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合作举办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
恩波利亚州立大学、
斯旺西大学等30余所大学开展“2+2”“3+1”本科双学位项目;与
纽约州立大学、
加拿大约克大学、
新西兰梅西大学、俄罗斯全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匈牙利布达佩斯商学院、日本新潟大学、韩国
首尔市立大学等30余所大学开展在校生交流项目;与
肯特州立大学、英国
西苏格兰大学等开展硕士学位项目等。学校与英国
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举办
孔子学院、与黑山下戈里察大学合作举办独立旅游特色孔子课堂。学校设立学生境外学习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出国(境)交流项目。
学校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中东欧合作、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主办“中俄交通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院校联盟年会等重要会议。积极引进国外合作院校先进教育资源和国际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做法,实施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本土化有效融合,并通过聘请外国教学专家、本土优秀双语教师开展双语、全英语教学及非通用语种教学,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受到先进的国际化教育。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9月,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28423.4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4349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317.42万册,当年新增 28143册,生均纸质图书148.96册;拥有电子期刊97.51万册,学位论文1191.16万册,音视频161911.9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 量达到15.4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559.08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333.87万篇次。
学术出版
《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87年创刊,双月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联合大学主办,是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开设栏目:应用型大学研究、智能控制与智能计算等。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创刊,双月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联合大学主办,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期刊。开设栏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北京学研究等。连续四届被遴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
北京大学《
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多次入选《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旅游学刊》:月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是旅游学术期刊。被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收录,是旅游类学术期刊中唯一入选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术期刊,并连续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北京联合大学拥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5个、院士科研工作站2个,设有人居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等校级科研机构49个。
科研成果
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教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0项,获批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64项;获批专利914项,教师和研究团队先后获得北京市第十四届至十六届哲社奖二等奖7项、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中国电子学会科技奖的科技进步二等奖1顶等多个奖顶。“十三五”期间,北京联合大学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共6542篇、出版学术著作442部、获得知识产权授权的创新成果近900项;获得采纳的调研报告或咨询建议46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11项。2022年,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承担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4年,北京联合大学获批22项2023年北京市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文化传统
北京联合大学的象征有校徽、校旗、校歌、校训等。
校徽
北京联合大学校徽的整体轮廓为圆形,象征学校“团结和谐”;校徽正中的“麦比乌斯圈”组合形成北京联合大学的英文缩写BUU,象征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体现坚韧、包容、奋进的精神;校徽颜色采用蓝色,象征智慧和梦想,传达学校师生用智慧实现梦想的信念。
校旗
北京联合大学校旗为正方形,旗面白色、红色、蓝色,正中为校徽及中英文校名。其中,旗面白色,正中是蓝色校徽及中英文校名的为正式旗帜。旗面红、蓝色,正中是白色校徽及中英文校名的为辅助旗帜。
校歌
北京联合大学校歌为《北京联合大学之歌》,赵艳霞作词,王君卓作曲。
校训
北京联合大学的校训为“学以致用”。“学以致用"的“学",既是知识技能之学,又是理想道德之学;“学以致用"的“用'',既是知识技能之用,又是理想道德之用。
校庆日
校庆日定为10月18日,校友返校日为每年10月第三周的星期六。
现任领导
学校排行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2中国大学排名中,北京联合大学位列全国第270名。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3中国大学排名中,北京联合大学位列全国第276名。
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2024中国大学排名中,北京联合大学位列全国第290名。
校区情况
北京联合大学占地43.45万平方米,由北四环校区、学院路校区、外馆斜街校区、红领巾桥校区、垡头校区、蒲黄榆校区、北苑校区、三里屯校区八个校区组成。
北四环校区
北四环校区,因作为学校注册地一般也被称为北京联合大学本部,位于北京市
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北京联合大学本部有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智慧城市学院、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机器人学院、艺术学院、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学院路校区
学院路校区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八个校区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97号。学院路校区有应用文理学院、师范学院等。
外馆斜街校区、工体北路校区
外馆斜街校区、工体北路校区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八个校区之一,分别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外馆斜街5号、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西里12号,其主体分别为师范学院、机器人学院。
红领巾桥校区
红领巾桥校区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八个校区之一,占地1.95万平方米,位于北京市
朝阳区延静东里甲3号,其主体为商务学院。红领巾桥校区于1990年投入使用。
垡头校区
1996年8月,位于垡头小区的垡头校区投入使用,占地64亩,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工期始于1991年12月,一期工程1996年8月投入使用,化学工程学院迁入垡头校区。垡头校区有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等。
蒲黄榆校区
蒲黄榆校区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八个校区之一,位于北京市
丰台区蒲黄榆二巷甲1号。蒲黄榆校区有
特殊教育学院、机器人学院等。
北苑校区
北苑校区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八个校区之一,占地3.87万平方米,位于北京市
朝阳区北苑路6号院甲1号,其主体为应用科技学院。北苑校区于2018年3月投入使用。
学校荣誉
2023年5月,北京联合大学被设立为“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2023—2025年)”。
参考资料
联大简介.北京联合大学招生网.2024-05-17
中心简介.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2023-07-16
中心概况.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实践教学中心.2023-07-16
期刊介绍.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