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干,1946年出生于
湖南省湘潭市,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领域为
古生物学,曾主持翻译《
物种起源》这本书,并撰写了“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十大猜想”,他还系统总结并厘定了中国高肌虫研究。1978年,舒德干考入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并于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舒德干获
中国地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舒德干被分配到彬县
北极镇教授中学化学和数学。他在这段时间内不断探索古生物学领域,为自己日后的学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978年,舒德干考入
西北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这一时期他获得了更加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在1981年,他获得了西北大学地质系硕士学位,并于1987年获得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理学博士学位。
舒德干教授一直致力于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因其卓越的学术成就,2011年12月9日,他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殊荣。2013年12月,他还被聘为《Acta Geologica Sinica》的主编,他为中国
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23年3月4日,“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集体奖花落“银发知播”,舒德干教授作为“银发知播”群体代表获奖。
舒德干院士是一位热爱进化论的学者,他在职业生涯中专注于进化古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主持翻译了《
物种起源》一书,并撰写了“物种起源导读”和“进化论十大猜想”,为后来的古生物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舒德干作为
第一作者,在两本世界著名的
学术期刊杂志《
自然》和《Science》上发表了11篇学术论文,其中揭示了一系列最原始的似
半索动物门、
头索动物亚门、“干群
后口动物”、
脊椎动物“第一鱼”、尾索动物、棘皮动物、
栉大蚊属等始祖型动物化石,这些发现极大地推动了
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
作为古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还对
中原地区高肌虫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首次发现了最古老的三叶虫软躯体构造化石,并提出了“三幕式寒武大爆发构建动物树”假说和“脊椎动物实证起源”新假说。2004年,舒德干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荣获2004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项,成为标志性成果并被多个国家的
教科书、
百科全书、科学辞典和博物馆收录。
1999年,舒德干的研究成果被524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
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为该年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被中国科技部评为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被中国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2002年1月24日,《
中国科学报》刊登的文章报道了舒德干教授的研究成果,这项成果随后被科技部评选为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十大新闻,同时也被教育部评为中国高校科技进展的十大成就之一。
两年后的2004年,舒德干教授领导的团队凭借其研究成果“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荣获了2003年度国家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也成为当年国家科技奖励中唯一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舒德干说:“教师应该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引导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优胜劣汰。”在学校工作的近30年中,舒德干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同时也为学校留住和吸引了一批学术水平高、
年龄结构合理的古生物研究团队,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学术团队”。舒德干还将奖励给他本人的15万元奖金捐出,在西北大学设立了“德才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研究生和本科生。
“要尽快把年轻人带起来、推上去,引导文化基因代代相传。学术传承高于个人得失,团队带头人要为年轻人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让年轻人拥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并对前途充满信心。”舒德干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正是在舒德干从入门到成才、从为学到为人的教导引领下,团队内部的共享交流十分顺畅,团队整体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学术之树”得以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舒德干作为团队领军人物,长期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并率先垂范,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团队践行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舒德干团队非常注重教材建设,
张兴亮教授编写的地球生物学教材被评为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的《地球生物学》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刘建妮教授主讲的《化石趣谈》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同时获得2017年全国首届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比赛
一等奖;
傅东静副教授在2016年获
陕西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二等奖。舒德干团队在早期生命研究领域已位居全球第一梯队。
舒德干于2013年12月被聘为《Acta Geologica Sinica》的主编,兼任《Zoological Sciences》及《
地质论评》、《西北大学学报》、《
古生物学报》等学术杂志编委和顾问委员,负责地质学方面的学术工作。2018年10月,他受聘为
西安市人民政府的科技顾问,为政府提供科技方面的咨询和建议。
此外,舒德干还同时担任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参与审核和评审学位授予事宜。他还是
中原地区全国
地层委员会的委员,致力于推动
地层学的研究和发展。同时,他还是
陕西省科协的常委,担任日本
蒲郡市《生命之海》科学馆的名誉馆长,为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和学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忠于职守,热爱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和
古生物学科学研究,始终忘我地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担当科研重任,取得了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他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好,深受师生好评;他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他精心准备,别具匠心,生动幽默,将原本枯燥难教难学的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陕西省教育厅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