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主》英文名《A little princess》,原名《萨拉船员》后改为《小公主》。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05年。
《小公主》主要描述了主人公萨拉在其父亲去世前后的生活。
英国小女孩萨拉,刚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在
印度经营矿产,家境富裕。在萨拉七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寄宿学校读书。父亲给她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她在寄宿学校里过着公主般的生活。但是,随着父亲的突然离世,她在学校的生活与地位也一落千丈,受尽校长的折磨。但萨拉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最终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苦尽甘来,继承遗产。
《小公主》不仅凭借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人,而且其中所塑造的人物充满魅力。小女孩萨拉的出现,给当时的读者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这个坚强乐观、仁爱宽厚的小姑娘也从此成为美国少女小说的代表人物,为许多儿童克服成长过程中的苦难提供了动力,使他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
作者简介
弗朗西丝·伯内特,美国
儿童文学作家。1849年11月24日出生于英国
曼彻斯特一个成功的五金商人家庭,在童年的头几年过着富裕的生活。然而,随着父亲在伯内特四岁时去世,家庭变得贫困。1865年,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一家搬到了美国的
田纳西州,尽管有叔叔的经济支持,他们的生活依然很艰苦。因此,她在18岁时试图通过写作来支付家庭开支。两年后,母亲去世。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一生结过两次婚,但都不幸。但是悲惨的婚姻生活和她的孩子给了她很多灵感来构思作品。“成长中的内在秘密或与内在秘密一起成长”一直是弗朗西斯 霍奇森-伯内特水恒的主题,28岁时,她出版了第一本畅销书《农瑞家的那闺女》。1905年她因创作了《小公主》而一举成名,成为影响整个20世纪的女作家之一。
创作背景
《小公主》出版于1905年,那时正是工业迅猛发展的时期,那时的
英国在全世界都有自己的殖民地,被称为“
大英帝国”。当时西方一直流行这样一个故事模式:曾经幸福的人突然变得不幸,在经受了各种艰难困苦之后重新获得幸福。此时也是也是英国儿童小说的井喷时期,
弗朗西丝·伯内特在这一期间创作《小公主》。但在帝国大规模扩张之前,英国的儿童小说中女孩角色处在缺失状态或仅为可有可无的配角,仅有男孩角色存在或以其为主角,如
丹尼尔·笛福的《
鲁滨逊漂流记》;
泰勒·斯威夫特的《
格列佛游记》等。但随着帝国的扩张,渐渐出现了大量女性作家以女孩为主角的作品,如夏洛特·杨格的《雏菊项链》,伯内特的《小公主》等。
内容简介
作品主人公是
英国驻
印度军官的独生女儿
萨拉克鲁。她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是父亲莱福·克鲁把她养大。萨拉7岁的时候,父亲把她送进了伦敦的一所寄宿学校读书。由于家境的富裕,她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特别重视的学生,被校长看作是学校的荣耀。周围的同龄女孩也都对萨拉十分羡慕。正当萨拉站在充满快乐和荣誉的顶峰时,不幸却在慢慢地靠近她。萨拉的父亲,由于事业上的失败,再加上生了一场重病,去世了。父亲的突然去世,让萨拉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长把萨拉从富丽堂皇的居室中赶出来,让她搬到肮脏破旧的阁楼里住。虽然萨拉遭到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她身上原有的许多高尚品质,并没有因为灾难的到来而发生任何变化。她用自信帮助笨女孩亚美加德战胜困难,用温柔帮助爱哭的女孩罗蒂学会坚强,用爱心帮助小女仆贝基使她感受温暖。她在偶然认识父亲生前的朋友后,因他饱受痛苦的折磨而为其祈祷“但愿能有个小主妇去抚慰你,我甘心做你的小主妇”;他也在萨拉生活艰难时为她提供大量物质援助,令她觉得“生活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连写给他的信中都是“我只想感谢您对我天使般的关爱,我对您感激不尽”。他不仅帮助她,还将她救离了女校长的掌控,改变了她的命运。
人物介绍
萨拉克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智慧与仁爱之心并存的小公主。萨拉出生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成了她世上唯一的亲人。富有的父亲为萨拉提供了生活上的所有需要,在这样的宠爱下萨拉依然保持着孩子的天真,同时也比较成熟、明事理。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自己,在被父亲问道喜不喜欢学校的问题上,她对父亲说:“我敢说即使是勇敢的士兵,其实也不喜欢战斗。”尽管她不喜欢这所学校,她却依然可以待在这里。萨拉享受着父亲深深的爱,享有着富足的物质生活,但她不同于大多数被宠坏的孩子,她孩子的天真中饱含着些许的成熟懂事。
孙席珍,小说中萨拉所在学校的校长,是一位十分势利、两面派的女性,象征着当时社会风气之下的大人形象。在初次登场时展现出的气质高雅、知书达理的形象。在面对远道而来求学的小萨拉时也表现出温柔体贴的一面。在萨拉的父亲去世后又表现出另一幅嘴脸,她将萨拉赶到肮脏的阁楼上睡觉,在面对萨拉对自己不屈服时还动手打了萨拉。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公主》一书,将小主人公的成长置于
乐观主义、理想主义的叙事情境中,并在这样的情境中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儿童形象。主人公萨拉在家庭富有时被送到学校,在此时校长关照,同学羡慕,萨拉也平等的对待同学们,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在父亲去世后,萨拉受到了校长的排挤与刻薄的对待,但是萨拉并没有大吵大闹,始终保持着公主的仪态。小女孩萨拉身上折射出的价值观不是单一的,她在顺境中和逆境中的价值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彰显了小说的主题。正是因为这种价值观,才让萨拉的形象如此丰富,如此深入人心,在现代社会,对于现代女性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作品的主题也是为了宣扬和塑造这种现代女性的形象,通过这种顺境和逆境的表现凸显出来。
小说也将老师有违师德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学校是孩子接受良好品德教育的场所,应当是神圣的。在小说中教育却演变成了一种从肉体到精神上的折磨,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而这种心理创伤通过宗教得到了治愈。体现了作者对于传统的教育制度的批判。
艺术特色
第一,细节设计巧妙,环环相扣。萨拉的的生活经历两次转折,每一次转折都充满了
张力,那是一种突发性的,给读者一种出乎意料的感觉。萨拉被赶到阁楼后因为有看云和喂食小鸟的习惯,然后结识了一只来自
印度的猴子,而这只猴子恰好是一直在寻找她 的男仆
拉姆·达斯的。而寻找萨拉的印度绅士因为萨拉送回猴子见到了她,这样,萨拉与父亲的朋友彼此相认。情节设置得环环相扣,使得读者为萨拉的命运紧张不已,戏剧情节设置的
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美也在这些细节的设置中显露无疑。
第二,人物形象的设计很典型。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在19世纪的
英国,像明琪小姐这样的人很多。作者伯内特牢牢地抓住其翻脸不认人、虚张声势、乖僻冷酷的行为本质,以一系列的对话和细节讲述了其与“小公主”萨托的正面冲突,明琪小姐一次次地把
萨拉克鲁逼入生活的绝境中,希望萨拉向残酷的生活低头,但是萨拉永远充满希望,保持着自身的良好品德。这与明琪前后形象的改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一次的冲突中,身为成年人的明琪都是失败者,她的难堪与下不来台,正切合读者的心理期待。
第三,小说在对儿童心理方面的描写十分到位。作品借主人公萨拉之口,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使场景在冷酷简陋的现实空间与丰饶温暖的想象空间之间自由切换;在萨拉的想象中,洋娃娃艾米莉可以跑跳、做游戏和阅读;用包装纸剪出的纸花能够化身为皇家宴会的鲜花;以及作为威严的一家之长的老鼠梅尔基等,这些感人至深的想象使萨拉的形象更为真实可信,她不但要以高贵的品性来抵御残酷的现实,也要以幻想来安慰自己。伯内特女士以优美细腻的文笔,把“成长的内心秘密”与“伴随内心秘密的成长”这两大主题描写的淋漓尽致。
作品影响
1939年,《小公主》被改编成电影,由著名的儿童电影明星雪莉(Sherley Tempe r)饰演萨拉。电影的上映使这本书更受欢迎,并被翻译成世界上许多不同的语言。作家伯内特因此也赢得了不少声誉。
1995年,由阿方索·卡隆根据小说执导。这次改编深受雪莉·坦普尔(Shirley Temple)1939年电影版本的影响,并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将原故事转移到
纽约。
2017年1月,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演了改编自弗朗西斯 霍奇森·博内特的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小公主》,并选择了以
音乐剧专业的形式呈现出来,以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向孩子们进行展示。
后世评价
希拉里·克林顿曾评价道:“在我年少的时候,经常会被一种巨大的忧郁笼罩,觉得自己所处的环境糟糕透顶。我经常处于失意和烦躁中,是《小公主》给了我冲出阴影的勇气,《小公主》的确是一本非凡的书,她甚至让我觉得,我自己就是一位来到凡间的公主。”
北大教授、当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曹文轩在鼓励儿童阅读时说:“读书必须读好书,尤其是少年儿童作品《小公主》。这篇作品被我们称之为名篇,它已经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反复剥蚀过而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
当代知名儿童文学家任美珍评价道:“阅读让我成为一个心态健康、心灵丰富的人。希望小读者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发现一本、十本、上百本上千本像小公主这样优秀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