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有祺(1920年7月11日—2022年11月8日),男,汉族,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九三学社社员,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有祺1937年至1942年在同济大学化学系学习。1946年至1951年在美国
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任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研究员。1951年回国任教
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开始在
北京大学执教。1963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唐有祺、徐光宪、吴光磊等9名北京大学副教授晋升为教授。1980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唐有祺任化学所分子动态与稳态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2年被聘为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名誉院长。2022年11月8日因病逝世,享年103岁。
唐有祺是中国
晶体与结构化学奠基人之一。开创了中国晶体化学研究;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创建了分子工程学学科,推动了中国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发展。出版了《结晶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对称性原理》等著作。研究成果先后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5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国家科技发明奖
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各1项。先后获评北京大学首届自然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何梁何利基金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
江苏省南汇区新场镇(现属
浦东新区)。1925年秋,进入新场镇正明初级小学堂学习。1928年小学三年级开始,学校用白话文教学和写作。
1931年7月,小学毕业;同年9月,在
周浦镇的南汇县立初级中学上初中,期间对电产生兴趣,崇拜
托马斯·爱迪生。1932年1月28日,休学一个学期,在家自学;同年9月,参加插班考试考入初二,继续初中学习。1934年9月,考入江苏省立
上海市上海中学高中部。1937年7月,从上海中学高中毕业并报考
清华大学,但考试因“
七七事变”取消,转而报考
同济大学大学
化学专业并被录取;同年9月,同济大学从上海吴淞迁到金华,由于战乱搬迁未上课。1938年随学校迁移到云南昆明。1939年1月,到达云南
昆明市。1940年11月,随同济大学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
李庄镇。1942年6月大学毕业,唐有祺的毕业论文是
物理化学方向,毕业后没有留校工作,而是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同年7月到11月,前往昆明协助
顾敬心老师筹备制磷厂;同年12月,到重庆渝鑫钢铁厂工作,研究从
白云石中提取
氧化镁以做碱性耐高温炉衬。
1943年9月,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但不久后便放弃学习机会,离开学校;同年10月,与人合办一个专制
电解铁片的实验厂—重庆钟声电化冶炼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同年10月起在同济医学院工作,教授化学。1946年8月,前往
旧金山;同年9月进入
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主修化学,副修物理,导师是
鲍林教授。
1950年5月,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并留校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以一些
血色素晶体为对象涉足蛋白晶体学,完成了分别从
叙利亚田鼠亚科和人类胎儿血液制得的
一氧化碳合血红蛋白单晶,并进行了X射线
衍射和晶体参数的测定。
工作经历
1951年9月开始执教于
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在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讲授物理化学基础课程,在化学系讲授分子结构和
化学键本质等课程;同年8月,被分配到
北京大学工作;同年加入
九三学社。1953年开设了晶体学和晶体化学课程,并招收研究生和进修教师。1955年开始在
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任兼职研究员;同年9月,与
胡亚东等合作创刊《化学译报》。1956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1958年
晶体结构研究工作停滞,后下厂参加技术革新运动,研究为什么“超声波”的应用能导致省煤等问题;同年9月,被派去清华大学讲授结晶化学。
1962年9月,恢复招收研究生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年12月,成为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委员。1966年初在胰岛素合成工作鉴定会上决定开展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工作。1969年与学生被下放到房山农村劳动。1974年11月在多次下厂的基础上写成书稿《
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77年3月开始讲授曾中断10多年的“统计力学”课程。1978年6月,受中国科学院派遣,与蒋明谦去法国考察结构化学。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并继续研究催化剂和自发单层分散问题,并开展金属有机物的结构化学研究。1983年3月,恢复生物大分子
晶体结构工作。1984年加入
中原地区共产党。1985年10月,担任国家科委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化学学科专家组组长。1986年聚乙烯高效催化剂的结构和机理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任北京分子动态和稳态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4年1月6日,唐有祺被聘为
东北大学名誉教授。1995年5月,研究成果南瓜家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及改造获国家教委
二等奖;同年9月29日,被
北京大学任命为
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0年退出所有行政职务。2002年被聘为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和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人物逝世
2022年11月8日13时34分,唐有祺因病在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逝世,享年103岁。唐有祺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于2022年11月14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主要成果
唐有祺开创了中国晶体化学研究,在晶体体相结构、晶体化学、生物大分子
晶体结构、生命过程化学以及功能体系的表面、结构和分子工程等方向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他在
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
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等多个重要体系的结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自发单层分散理论,与合作者一起开展长期系统研究,揭示的自发单层分散原理对高效催化剂、吸附剂等功能体系的研制起到重要指导作用;创建了分子工程学学科,推动了中国
化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发展。
测定中国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
唐有祺在资金缺乏、仪器设备不到位、人才稀缺的条件下,建立起了晶体结构研究和生物大分子研究体系。1965年经过六年零九个月的研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
胰岛素。在1966年4月人工合成胰岛素鉴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唐有祺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用X射线
衍射的方法测定胰岛素晶体的空间结构,由此为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打开一个缺口。该建议被会议采纳,他也因此被推举为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的学术带头人。1971年,相关的研究团队完成了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
化学学科建设
1951年9月,唐有祺在
清华大学任教期间,首次开设了“分子结构和
化学键本质”课,这是晶体化学、结构化学在中国启蒙的第一步。唐有祺还开设了“结晶化学”课程,招收结晶学研究生和进修教师,还编写了《结晶化学》讲义,推动了化学学科的发展。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唐有祺教授1951年到1999年间共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唐有祺共出版著作多部,其中《对称性原理》上、下两部讲义被日本高分子学界推荐为重要化学参考书。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教学获奖
唐有祺的研究成果先后获
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5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国家科技发明奖
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各1项。
人才培养
唐有祺长期从事物理化学与结构化学的教育与教学,出版了《结晶化学》《统计力学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化学动力学和反应器原理》《对称性原理》《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热力学》等教材,为中国化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代表性学生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黄维,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等。
影响与后世纪念
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
北京大学唐有祺-张丽珠奖学基金是唐有祺于2020年以他和夫人张丽珠教授的名义设立,目的是支持北京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优秀学子刻苦学习。
《唐有祺传》
《唐有祺传》作者是朱晶,叶青著,于2017年2月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系统呈现了唐有祺院士的学术成长过程与思想脉络。
人物评价
同济大学校史馆表示:“唐有祺教授一生对人民对国家怀有深情,对科技和教育工作的意义具有坚强的信念,在政治和科学上见多识广。”
北京大学表示:“唐有祺先生一生崇尚科学,以推动中国科学和化学的发展为己任。他开创了我国晶体化学研究,在胰岛素
晶体结构测定、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等多个重要体系的结构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有祺的学生黄维表示:“他(唐有祺)是一位有战略眼光的好老师,他对我的求学倾注了很多心血,对我之后的学术之路乃至人生之路都影响很大。”
挽联“风云过百年,铸就晶体结构江山,功业千古长存;纵横两世纪,开辟分子工程天地,壮怀万世流芳”。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1920年7月11日,唐有祺出生于
上海市市
南汇区新场镇的一户小康人家。唐有祺的
曾祖父亦曾读书入仕,但因祖父早亡,家道中落。唐有祺的父亲唐宗泰不得已辍学谋生,创立泰山堂药店。至唐有祺出生时,唐家再度中兴。唐有祺亦得以在小康的环境中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唐有祺的兄长是唐有祥。
出国深造
大学毕业后从事实业及教学工作的曲折经历,无疑是唐有祺在社会大学中接受的一次深刻教育。顾葆常在唐有祺大学毕业后2年才到李庄接任
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一职,但唐有祺在大学期间的优异表现在学校广为人知,顾葆常对这位没有谋过面的学生有着深刻的印象。在顾葆常老师的帮助下,1946年8月,唐有祺从上海登上“梅格斯将军”号轮船,直航
旧金山,同船的还有
华罗庚、
唐敖庆等人。
婚姻家庭
唐有祺的妻子是妇产科医学专家
张丽珠教授。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张昭达,女儿唐昭华。
家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