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Japanese Bubble Economy)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这四年多的时间。在过去的
泡沫经济案例中,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日本泡沫经济规模最大、最为典型。泡沫经济,根据《
辞海》解释:“由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继续膨胀逐渐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与实业部门的成长,例如金融证券、地产价格的飞涨 ,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自由主义思想盛行,日本由于经济发展动力缺乏可持续性、实行金融自由化改革等,逐渐开始形成泡沫经济。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房价和股价不断上涨。许多人和企业把房地产和股票作为投资工具,希望通过买入后迅速卖出获得高额利润。这种投机炒作行为进一步推高了价格,人们购买房地产和
股票的欲望又上涨,形成恶性循环。加上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支持以及日本政府的低利率、金融自由化等政策作用,虚拟资产价格飞涨,日本的经济整体呈现出虚假的繁荣。由于大量投机资本的出现,使原本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管理不健全的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信用体系风险,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迅速膨胀,最后破裂。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对日本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企业破产造成的大规模的裁员行为,而资产价格暴跌也使得国民个人的资产价值大量缩小,损失惨重,进入平成大萧条时期。
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包括“三项过剩”(设备过剩、房地产过剩、失业增多),资产全面缩水;银行和金融机构连锁破产;经济衰退;社会价值被破坏、居民的消费心理恶化等。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的启示有谨慎进行金融自由化、合理利用外资、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等。
概念解释
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Bubble Economy),根据《辞海》解释:“由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继续膨胀逐渐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与实业部门的成长,例如金融证券、地产价格的飞涨 ,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
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泡沫经济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出现的经济现象。根据不同经济指标,这段时期的长度有所不同,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这四年多的时间。日本泡沫经济是在1985年的"广场协议"之后,由于日本银行实行过度缓和的超低金利政策开始产生的。日本泡沫经济时期,家庭和企业的
投机行为增多,
金融机构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信贷资金支持,日本政府实行低利率、金融自由化等政策,这些都导致虚拟资产价格飞涨,房价的涨幅超过了工资的涨幅,许多人对高房价望尘莫及,日本的经济整体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历史背景
日本
日本泡沫经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汇率变革可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日本泡沫经济时期,
日元贬值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市场中某一资产或行业的异常上涨,并被过度投资或投机活动所推动,投机泡沫的形成、发展和破灭过程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或者金融的自由化导致了资产市场产生
投机泡沫,随着资本市场投机泡沫不断膨胀,对未来收益的期望不断增高,进一步加剧了泡沫的形成,最终会破裂,进而影响这个国家的整体经济,致这个国家经济的全面衰退。
(一) 长期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日本政府在1985年9月“广场协定”签订之后为了抵消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严重影响,为了继续保持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频繁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并且日本政府又提出了以拉动内需来刺激经济的政策,以内需主导经济增长。在1985年至1987年间,日本政府连续降低利率,在这短短三年时间里利率水平由5%降为 2%多一点,降息幅度大。低利率的存在,导致了国际游资大量进入日本的金融市场或者投机股票与房地产市场,使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快速上升,使原本过热的股市和房市更加过热。日本政府的降息目的是为了刺激经济迅速增长,可是那时的日本经济产能已经出现过剩,大力度积极性的货币政策实行对当时的实体经济的影响小之又小,而更为可怕的是如此迅速增大的货币供应在无法被实体经济吸收的情况下却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从而引发了金融市场和
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活动,产生经济泡沫。
(二)被动的汇率政策。上世纪50年代以后,
日本逐步确立了以出口导向为主要发展模式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近二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日本的顺差优势明显,导致
日元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日元升值不利的条件下,日本的经济战略也发生了改变,日本传统优势行业的企业如家用电器、汽车等大量到海外投资。但和
美国比起来还不具备优势,导致了日本国内产业产生的“空洞化”现象,使日本出现经济和投资缓慢等现象,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三)日本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1.日本政府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金融活动进行各种管制,
金融业方面(银行和分支机构)都是由政府管理和监督的。这样的监管可以使政府采取相应的手段对金融业的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会使人觉得银行业不会破产,在泡沫形成中加大投资人的心理。2.
日本金融业各个不同的机构都有明确分工,业务都是相互分离的,这样可以防止金融业机构之间的无序竞争,但到了日本金融制度改革后,这种分工逐步取消了。1981年,日本政府改变了金融业各个不同的机构都有明确分工的做法,这样很大程度上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竞争,使得各个金融机构争相进入
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由于大量投机资本的出现,使原本金融制度缺陷和金融管理不健全的资本市场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信用体系风险,导致了日本泡沫经济迅速膨胀,最后破裂。
国际
日美贸易摩擦激化
日美贸易摩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扩大,从纺织品行业到纤维、彩电、汽车行业、钢铁行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到80年代贸易摩擦更加激化。日本政府采取的小打小闹的措施,对于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日美贸易失衡的问题也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广场协议出台
1985年9月,在
美国的提议下,欧美各国为了解决和
日本以及和美国(主要是美国)的贸易失衡问题而举行会议,当时的美国由于美元汇率过高导致大量的贸易赤字。日本、美国、法国、
英国、西德的财政部长及央行行长,在纽约的广场饭店进行会议,广场会议的内容大致包括为会议参与国主动干预外汇市场,将本国货币兑美元汇率上调10~12%,而美国则要积极解决财政赤字问题。1985年9月,美元兑
日元汇率为217,1987年年底美元兑日元汇率降为123,美元成功贬值。日元则不断升值,从1985年前的一美元兑换230日元上升到1987年一美元兑换120日元,日元的急速升值,远远超过政府的预测,对出口产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有些企业想通过降低成本、减少开支等手段,在严峻的环境下生存下来。但是,日元的升值把这些企业逼到绝境,很多
日本传统优势行业家电、汽车、机械等企业选择了对外直接投资,或者把工厂转移到海外,造成了日本国内制造业规模的萎缩 。
形成原因
经济发展动力缺乏持续性
一方面是创新不足。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引进,技术引进让日本的科技实力在短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越了欧美先进国家,但也造成了创新能力不足、重应用轻基础研究的弊端,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的
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增长缓慢,资金从主体经济投入到金融投机中。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不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逐渐将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行业,导致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涨。
金融自由化改革
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的国际金融自由化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主要内容包括金融业务竞争的自由化、国际资本移动的自由化。为了迎合这种潮流,
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金融自由化的速度和范围急速扩张。主要内容有存贷款利率自由化、资金运用、调控多样化、国债利率自由化、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等等。
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宽松政策会为企业和消费者扩大生产、增加消费的行为提供充足的资金基础,但由于国内需求并不活跃,也就限制了设备投资的数量,结果企业家们把流动资金转向了股票和土地的买卖,股票供求关系的失衡使得股票价格飘涨,社会的有效需求被过度刺激。
货币政策的长期宽松还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过剩,这通常被认为是引发日本泡沫经济全面爆发的最直接原因。
金融机构的助推
房地产泡沫中金融机构为家庭和企业的房地产投机活动提供良好的交易平台与贷款支持,放大财务杠杆,形成成倍推高资产价格的效果。在经济过热时期金融机构较为活跃,往往会出现银行过度放贷、信贷膨胀的情况,非银行金融机构也会降低融资条件以期获得更高利润。金融机构的放松银根、融资融券等行为会成倍扩大广义货币数量,推高资产价格。另外,金融机构放松融资条件的行为将被视为市场向好的信号,增强投机者资产价格将会进一步升高的预期。
预期是泡沫经济的重要支撑
以股票价格为例,
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是因为投机者预期未来股票的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可以通过以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方式赚取差价。对于泡沫经济的产生,则是企业和消费者对资产价格和未来经济发展预期良好,因此不断扩大生产、投资和消费,导致社会有效需求被过度刺激,形成经济发展良好的假象。
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
日本泡沫经济约从1985年《
广场协议》出台导致
日元升值开始形成,1986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以金融政策为主,以财政政策为辅的刺激景气措施。
日本银行公定官方贴现率从1986年1月起连续降低五次,由5%降低到1987年的2.5%,到了战后日本的最低水平。同时,日本还持续地买进美元卖出日元,造成了货币供应的膨胀。1987年,货币供应量增加到10%以上。
1987年5月,根据紧急经济对策,实行景气恢复对策和扩大内需对策。日本国内消费和投资尤其是住宅投资增长,带动经济从1986年开始进入了景气复苏阶段。1987年,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也由扩大住宅投资转入了扩大设备投资,并开始出现了景气过热迹象。但
日本继续实行史上最低的低利率政策,以扩大国内需求为目的综合政策也在继续执行,这就导致流动资金过多,同时,在过于乐观的增值预期之下,过剩资金开始被大量地投入股市和不动产,虚拟资产价格迅速提高,使经济中产生“泡沫”并不断膨胀。
不断膨胀
此外,根据日本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和国民经济统计部编制的历年《国民经济统计年报(Annual Report on NationalAccounts)》的数据,
日本土地价值从1985年底的1032.67万亿
日元猛增至1990年底的2406.72万亿日元,涨幅达到2.33倍。
从
股票市场来看,日经225指数从1986年年初13054点快速增加至1989年12月28日的38957点的历史最高点,已经是1985年签订广场协议时股价的三倍。这期间,1987年时
日本股票总市值首次超过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最高点时甚至膨胀为美国企业的1.5倍,当年日本股票总市值占全球总市值的比重高达41.7%。此外,截至1989年底,日本企业股票总市值已经高达753.6万亿
日元,相当于当年GDP 的1.8倍。至此,日本的
泡沫经济膨胀到顶峰。
破灭过程
由于资产价格暴涨,持有土地、住宅的国民与买不起土地、住宅的国民,贫富差距急剧扩大,甚至处于社会中上等地位的工薪阶层对如此高的房价也望而却步。当时的
日本国民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不断积累爆发,最终,政府决定挤破泡沫,扭转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泡沫崩溃
1990年日本银行先是通过“窗口指导”要求所有
城市银行的第四季度新增贷款同比降低30%。同年3月27日,
大藏省对银行业房地产行业融资进行了总量控制的行政指导。总量控制要求日本的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融资增速要低于总贷款增速。总量控制的范围包括房地产业、
建筑业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总量控制下,
日本房地产贷款增长额迅速减少,1989年为5.80万亿
日元,到1990年房地产贷款增长额仅为1.58万亿日元,下降了大约 72.71%。总量控制的效果较为明显,1989年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仍为14.1%,到1990年增速猛跌至3.37%,同年总贷款余额增速为6.28%。1981年到1989年房地产行业贷款余额增速持续高于总贷款余额,1986年甚至是总贷款增速的4倍,但是在实行总量控制后,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几乎与总贷款增速持平。可以说,在控制银行向房地产融资方面总量控制达到了预期效果。
总量控制出台后,提供给房地产行业资金减少,导致购买地产进行投机的需求降低,进而引发了土地交易的减少和价格下降。
日本1990年土地成交量为221万件,处于较高水平,到1991年成交量锐减至200万件。在三大
都市圈中
东京地区土地成交量下滑最为明显,1990年成交数尚为41万件,到1991年下降至33万件,其他城市圈成交量也是纷纷下滑。在土地价格方面,从1992年开始土地价格增速开始为
负数,而且基本保持在-10%以上。地价的下跌一直持续,1999年6大都市商业地、住宅地、工业地的名义地价与1990年相比下降了73%、51%、45%。
股市泡沫崩溃
1989年时,日本政府终于认识到泡沫经济隐藏的巨大风险,于是决定开始实行紧缩政策。日本银行开始调高法定贴现率是在1989年5月,这是从1987年2月以后长达2年零3个月超低利率之后的第一次上调。在1年零3个月的时间里5次上调法定贴现率,从2.5%提高到6%。加上总量控制政策的实行,股市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价格开始猛跌,土地交易也由于没有宽松的货币量成交量下降。从股市来看,
日本的日经225指数从1990年开始下跌,股指从1989年最高峰的38957点下降到1994年的14194点,几乎回到了泡沫经济开始时1986年的水平。1992年时,日本企业股票总市值为485.71万亿
日元,仅为1989年最高峰时的60%左右。从土地价值来看,2005年日本全国土地价值约为1195.44万亿日元,仅为1990年最高值的50%,其中
东京地区的商业地价仅为1990年时的20.88%,同样几乎回到了泡沫经济开始时1986年的水平。
银行危机
在土地价格暴跌后,由于出售土地已经无法获得相应金额资金,很多企业难以支付贷款的利息和本金。这导致银行的收益遭到挤压,更严重的是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在逐渐扩大。即使银行将土地收回,由于土地价格已经下跌,也难以弥补无法追回贷款的损失。
1992年4月,大藏省公布了不良债权总额。根据数据,城市银行、信托银行和长期信用银行的不良债权总额为7~8万亿
日元,其中有2~3万亿日元可能成为坏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债权数量越来越多。
日本的银行纷纷陷入危机当中。大藏省的解决措施是调动各大金融机构共同对处于危机的机构进行救助,共同消除不良债权。这导致危机中的金融机构自身没有强烈的主动性去解决问题,而且协助式的救助给某些资产良好的银行带来负担。
在大藏省错误的决策和潜在不良债权问题逐渐显现后,银行逐渐破产或重组。东洋信用金库和
大阪府民信用组合分别在1992年和1993年被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合并。山一证券、
北海道拓殖银行、长期信用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从1997年开始相继破产,“银行不倒”的神话被打破。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日本银行业在危机面前更毫无反抗之力。1998-1999年破产金融机构高达74家,
日本金融行业陷入困境之中。
崩溃向实体经济的传导
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影响到了住宅和办公楼的建设需要化工、水泥、建筑、钢铁等各种产业。房地产企业在泡沫经济时期通过银行贷款购买大量土地用于投机,在土地价格下跌后,
房地产企业也无力偿还高额的贷款。由于企业资金出现问题,建筑投资在泡沫崩溃后受到严重打击。从1991-1995年,建筑投资同比增速连续五年在0以下。在房地产企业经营陷入危机中时,上游产业由于全社会需求缩减,产品和产能出现过剩,其经营也受到严重威胁。
破灭的影响
泡沫破灭对日本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企业破产造成的大规模的
裁员行为,而资产价格暴跌也使得国民个人的资产价值大量缩小,损失惨重,名义工资增长率在1994年甚至达到了零增长。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 1%。
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的消费心理恶化,公共债务危机加重。
经济衰退
经济增长停滞不前持续时间长。
日本战后GDP年均实际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到80年代泡沫期则稳定在7%左右,泡沫破裂后,而1991-1995年年间大幅下降至1.4%,甚至出现了好几个年度的负增长。1996年有所恢复,GDP增长率为5.0%,但由于日本政府的政策失误,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再度下滑;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2.8%,是24年以来第一次负增长。产出周期、收入和支出都进入下降趋势,产出缺口不断扩大。日本政府针对经济下滑的局面,不断出台“景气对策”,加大了财政投入。1998年,日本政府出台财政对策,金额合计达40万亿
日元。约为GDP的8%,致使政府赤字将扩大到GDP的10%,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比率超过100%;短暂的推动了日本经济,但效力有限,无法从本质上扭转经济形势。1989年1月8日,
日本步入平成时代,日本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及之后的经济长期萧条。
设备过剩
1987-1989年,
日本企业设备投资增加,1990年设备投资额达到了 88.7万亿日元,比1986年增加了58.6%,占有GDP的19.5%左右。当时的设备投资超过
美国,虽然
日元升值的因素也起作用,但设备投资过热确实是事实。增加的设备投资推动了平成景气,但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设备过剩,一直到1998年企业中的过剩设备依然大量存在。
房地产过剩
由于大量建设的豪华别墅倾销困难,再加上办公楼的空室率很高,导致房地产面临严重过剩状态。1991年,全国公寓发售户数为84951户,比前一年减少了41.3%,是197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观光旅游区的别墅发售户数为9319户,比前一年减少了42.7%。
失业增多
泡沫经济崩溃以后,大量企业破产,其中包括山一证券等一些知名度很高的上市大企业。他们的破产负债额较大,还影响到与其关连的子公司和交易对象企业,使这些关联企业也发生了连锁破产。没有倒闭的企业也受到了市场萎缩和银行惜贷的影响,不得不缩小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因此,企业、社会出现了大量的人员过剩,1992年全国企业的过剩人员已达到100万人以上,失业率直线上升。
金融危机
1989-1992年,日本股票市价总额减少420万亿日元,土地等评估额减少380万亿
日元。合计800万亿日元的
证券损失相当于
日本国民财富的11.3% 。泡沫破裂导致金融机构出现大量不良债权,中小金融机构自1992年最先开始出现破产案例,随后破产风险蔓延至大型金融机构,并最终于1997年11月以三洋证券提出破产申请为标志爆发严重金融危机。东洋信用金库和
大阪府民信用组合分别在1992年和1993年被其他金融机构吸收合并。山一证券、
北海道拓殖银行、长期信用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从 1997年开始相继破产,“银行不倒”的神话被打破。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到来,本来就深陷不良债权问题中的日本银行业在危机面前更毫无反抗之力。在1998-2002年间,日本倒闭的金融机构多达100多家,日本金融行业陷入困境之中。
破坏社会价值
日本的传统社会也一直信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但是,这样的社会价值在泡沫经济中被彻底摧残。在泡沫高峰的1991年,一个刚毕业月薪为16万日元左右的大学生要在住宅平均价格为230万
日元/平米的
东京买一个60平米的住宅,需要不吃不喝工作60年。这样的高房价,对这些无房青年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而那些由于家庭继承等因素已经拥有住房的人,不用劳动就可以幸福一生。这种不平等,使得传统的日本社会
价值观扭曲,很多人丧失奋斗的动力,不再认真劳动,而是投入投机炒作中去。
经验启示
谨慎进行金融自由化
从
日本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经验来看,金融自由化的过度实行会使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过度扩张从而引发资产泡沫。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追逐高利率的利益驱动下,会放松必要的金融审查,信贷过度扩张,大量信贷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许多贷款以被高估的股票和房地产作抵押。当
泡沫经济迸裂,被抵押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股票和房地产等抵押品价格出现大量缩水,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账面出现大量呆账、坏账,
证券质量低下,甚至会引起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金融自由化的实行要循序渐进,要在实体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跟上相应的监管水平。同时也不宜过快放开某些方面的金融管制、盲目进行金融
自由化,可以从金融抑制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实行适度的金融约束政策。这样既可以在获得金融放开的益处,还可以健全金融体系,从而防止由于金融过度自由化而导致泡沫的形成和膨胀。
政策失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日本泡沫经济中体现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施行需要稳健与灵活并重,过度扩张与突然收缩都有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所以要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的调整。其次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能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加强银行资产管理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政策、加强监管和监督,以及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来减少金融风险。
正确认识本币升值压力
日本大藏省在
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发表的一份专门报告——《资产价格变动的机制及其经济效果》里指出,日本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一个重大失误是过分担忧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紧缩效果,但实际上
日元升值并没有对日本经济产生太大影响。但当时的日本政府认为,日元升值会对日本经济带来巨大危害,所以对短暂的“日元升值萧条”反应过度,采取了不合理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重视经济发展规律,适应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日本的经验表明,如果经济的增长脱离实体经济承受能力,一味追求虚拟数字上的增长,只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