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鲤
分布于中国、越南的食用鱼类
三角鲤(学名:Cyprinus multitaeniata)是鲤科鲤属鱼类,分布于中国(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它的体侧扁而高,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部较平直。头短,略侧扁,吻短而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较厚,表面有许多小乳突。它有2对须,口角须长于吻须,眼大且侧上位。鳞较大,侧线略弯,向后伸达尾柄正中。背鳍与臀鳍均具硬刺,背鳍外缘平直或稍凹。胸鳍末端可伸达或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伸达肛门。尾鳍深叉形,鳃耙短,下咽骨中长且较宽,咽齿主行第1枚齿较粗大。三角鲤的体背侧为暗灰色,腹侧为银白色,体侧鳞片边缘暗色,形成数行纵纹。鳍呈灰黑色,边缘色较深。它适应范围广,能在0~39℃的温度下生存,并在中国广西的气候条件下能自然越冬。三角鲤是以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要以环节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软体动物门为食。
体态特征
体颇高,背部显著隆起,而后急剧下斜,似三角形。头小,吻稍尖。口亚下位。唇较厚。须2对。背、臀鳍硬刺粗壮,后缘带锯齿。背鳍基部长,外缘平。胸鳍末端尖,超过腹鳍起点。尾柄高大于 尾柄长。
物种对比
生活环境
多生活于江河流水的中下层,是以底栖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产卵期2一3月,卵粘附于水草孵化。常见个体0.5kg最大2kg以上。为产区食用鱼类。分布于越南红河及西江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巴比湖。
人工养殖
三角鲤食性广杂,饲料来源方便,喜食各种天然饵料、有机碎屑,也爱吃麦麸豆粕、玉米及人工配合饲料。耐低氧、低温,抗病力强,易捕捞,养殖成活率高,对池塘、水质条件要求不严格,网箱、稻田、山塘、水库和一般的鱼塘均可养殖。性情温和,爱集群觅食,可混养也可单养。生长速度较一般鲤鱼稍慢,但售价高出10至20倍,通常一年半至两年可达上市规格,养殖成活率高达90~95%,亩产500~800公斤。
三角鲤的养殖技术简单易行。首先,选择适宜的养殖场地。粗放型养殖池塘无特殊要求,保水性好、水源无毒害即可;集约化养殖池塘要求面积2~5亩,水深1.5~2.0米,透明度约40厘米,水源充足,通风向阳,排灌方便。其次,要注意选择纯正的三角鲤养殖品种,最好是人工繁育品种,不提倡养殖野生品种。原因是人工繁育品种容易适应人工养殖条件,且有质量保证。而市场销售的野生鱼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甚至以次充好,初养者缺乏辨别能力,养殖致富心里易被不法商贩所利用。第三,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养殖模式及相应的放养密度。粗放式混养一般每亩放养200~300尾即可;精养池塘每亩放养大规格鱼种(50g左右)800~1000尾,或5~10公分鱼种1500~2000尾;网箱养殖每平方放养400~600尾。最后,广辟饲料来源,精心经营管理。三角鲤饲料多种多样,但以投喂全价配合饲料为好。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5%计算,并依据规格、水温、气候、吃食情况灵活调整。要做到“四定”即定时、定量、定质、定位。适时捕捞上市,捕大留小、捕大补小,连续滚动式经营生产。
--中原地区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形体特征
背鳍Ⅳ-17~20,臀鳍Ⅲ-5,胸鳍Ⅰ-16,腹鳍Ⅱ-8~9。侧线鳞36,背鳍前鳞11~13,围尾柄鳞16。第1鳃弓外侧鳃耙18~23。下咽齿3行,1·1·3-3·1·1。体长为体高的2.2~2.5倍,为头长的3.3~3.9倍,为尾柄长的7.7~8.6倍,为尾柄高的6.4~7.3倍。头长为吻长的2.8~3.0倍,为眼径的2.8~3.3倍,为眼间距的2.7~2.8倍,为尾柄长的2.3~28倍,为尾柄高的1.7~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6~0.9倍。
体侧扁而高,头后背部显著隆起,腹部较平直,尾柄稍大于尾柄长。头短,略侧扁,头长短于体高。吻短而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亚下位,呈马蹄形,上领骨末端伸达眼前缘的下方。唇较厚,表面有许多小乳突。须2对,口角须长于吻须,末端后伸超过眼前缘的下方。眼大,侧上位,眼间宽,稍凸,眼间距稍大于眼径。鳞较大。侧线略弯,向后伸达尾柄正中。
背鳍与臀鳍均具硬刺,背鳍外缘平直或稍凹,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或稍前,至吻端的距离小于至尾鳍基距离。臀鳍起点与背鳍倒数第3至第5根分枝鳍条相对,鳍条末端可伸达尾鳍基。胸鳍末端可伸达或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伸达肛门。尾鳍深叉形。
鳃耙短,其长约为鳃丝的1/2。下咽骨中长,较宽;咽齿主行第1枚齿较粗大,呈圆锥形,齿冠光滑,其余齿呈日齿状,齿冠一般具1道沟纹;左右侧咽齿沟纹常不致。
体背侧暗灰色,腹侧银白色,体侧鳞片边缘暗色,形成数行纵纹。鳍呈灰黑色,边缘色较深。
生活习性
三角鲤的适温范围广(0~39℃),在中国广西的气候条件下,其在池塘、河沟均能自然越冬。三角鲤属底层鱼类,耐低氧。在鲢鱼、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及三角鲤混养的池塘中,当鲢鱼、兴国红鲤、散鳞镜鲤因缺氧而日夜浮头不沉时,三角鲤却很少浮头,且摄食正常,解剖观察肠道,其食物充塞度仍可达到2级,而鲢鱼则完全停止摄食,肠道充塞度不到1级。在三角鲤与丰鲤混养的池塘中,当丰鲤因缺氧而浮头时,三角鲤亦能安然无恙。
三角鲤是以底栖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构成为:环节动物门水蚯蚓颤蚓等)、节肢动物门摇蚊幼虫沼虾等)、软体动物门(蚬、幼蚌和螺等)。此外,还有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有机碎屑、水生植物种子、植物的根和茎以及丝状藻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喜食颗粒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30~35%)。三角鲤的摄食量很小,在苗种阶段,肠的充塞度普遍为3~4级,成鱼阶段常处于1~3级,以1~2级者居多。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越南。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右江红水河漓江柳江邕江郁江)。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雌鱼3龄性成熟,雄鱼2龄性成熟。属一年多次产卵类型。卵沉性,粘性。2~4龄鱼的相对繁殖力为55~88粒/克体重,产卵水温为18~30℃,产卵最适水温为22~28℃,产卵季节为2~10月,盛产期4~5月。在中国红水河,每年5月上旬前后,河水第一次上涨、水质浑浊时,大量亲鱼集中产卵繁殖,亲鱼产卵一般进入支流或河湾处,受精卵常粘附于被水新淹没的禾本科杂草上,在池塘饲养条件下,亲鱼性腺发育良好。
受精卵淡黄色半透明,沉性,具粘性,吸水后卵径为1.8~2.27毫米。三角鲤胚胎发育时间与水温呈负相关,自受精至孵出所需时间,水温15.3~22℃时为124小时,19~24℃时为107小时20分钟。刚出膜的仔鱼,全长4.5~5.0毫米,肌节35对,尾鳍褶与背鳍褶相连接,胸鳍、腹鳍、臀鳍原基已出现。大部分时间侧卧水底,偶尔作垂直运动。
人工繁殖
人工催产的特点:上述方法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率可达到90%以上,效应时间短,产卵数量多,而且孵化率较高,适合于大规模的苗种繁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1年 ver 3.1——近危(NT)。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主要价值
三角鲤是一种名贵的鲤鱼品种。因三角鲤肉质比一般鲤鱼要细嫩、鲜美,而深受消费者欢迎。
目录
概述
体态特征
物种对比
生活环境
人工养殖
形体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