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谈判》(1993)(英语:Chongqing Negotiations)是一部中国剧情片,由李前宽、肖桂云、张夷非联合执导,张笑天编剧,古月、孙飞虎 、黄凯、李法曾、胡慧中等联袂主演。影片于1993年01月0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1994年05月12日在中国香港发布,2022年8月,在第十七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重映。
影片讲述了1945年8月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蒋介石政府希望重掌国家大权,为取信于民,三次邀毛泽东“和谈”,实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毛泽东顾全大局,冒险飞往重庆,希望和平共处。最终毛泽东、周恩来通过有理、有节的政治斗争,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截至2023年4月2日,该片在中国香港累计票房为79.4万港元。1994年,该电影获得第十四届
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美术奖,第十七届
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其中演员
孙飞虎获得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同年,影片获得1993年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取得《
当代电影》国产十佳影片第一名的成绩。
影片剧情
1945年8月,
昭和天皇召集御前会议,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伟大胜利。中国人民举国欢庆,同时,中国面临问题:何去何从。
蒋介石(孙飞虎 饰)在军事会议上询问各战区的进展,并强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面对官员们关于是一举铲除“共党”,还是顺应民心求讲和的争论,蒋介石决定顺着全球的“和平风”请毛泽东(
古月 饰)到重庆谈判,实际上为了“剿灭共党”。
蒋介石为取信于民,表明求和平的诚意,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到
重庆市和谈,第三次美名曰“共商国是”。军事、外交、政治三重压力同时压在毛泽东身上,面对
中国国民党“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指出只有去和谈,才能受信于世人。中共中央派毛泽东、周恩来(
黄凯 饰)、
王若飞(
董钰刚 饰)赴约。
蒋介石委派张治中(
李法曾 饰)同美国大使
帕特里克·赫尔利(
吉叶墨 饰)飞去
延安市迎接毛泽东。
8月28日,毛泽东赴渝谈判,众人为毛泽东送行。飞机降落,毛泽东第一个走出机舱,他向拥上来的人群挥手亲切问好。《
中央日报》记者童欣(
胡慧中 饰)直面发问,毛泽东智慧回击。蒋介石在山洞官邸会见了毛泽东,两个敌对了19年的领袖握手言和。
8月29日,谈判拉开帷幕。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和蒋介石派来的
张群(
刘廷尧 饰)、
王世杰(邓广壎 饰)、邵力子(
林农 饰)和张治中几位代表开始谈判,
中国国民党并没有准备草案。基于《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共产党提出八条要点,力争合作。张群等人缺乏准备,无果。此时,
蒋介石命
陈布雷(曲 饰)重印《剿匪手本》,同时下令大举进攻山西壶关地区的共产党军队。谈判十分艰难。同时日军宣告彻底失败。面对蒋介石提出的苛刻条件。毛泽东顾全民族大义,坚持原则的同时做出重大让步,有胆有识。毛泽东始终奉行“不破裂,不妥协”,一面决定让出江南解放区,一面揭露了蒋介石秘密下发《剿匪手本》的诡计。
这场谈判持续了43天,国共两党终于达成协议。双方在《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上签字。1945年10月11日,
九龙坡机场,毛泽东登上
舷梯,再次向人民致意。这是巨人的挥手,历史敞开了和平之门 。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剧本创作
在《重庆谈判》中,导演称“拍电影不容易,拍历史巨片更艰难,我们要在中国银幕上努力树立自己民族的英雄。”电影剧本摒弃了传统政治
功利主义的手法,导演将重点凝聚于对重要历史转折起决定作用的毛泽东、
蒋介石二人身上,没有对反面人物偏颇或者对正面人物一味歌颂,影片出彩之处体现在两人的一步步对决之中。如何体现出历史的必然与机遇之间的关联,需要创作者赋予作品统领全局的谋篇智慧。影片在遵照史实,把握历史精神内涵的同时,大胆创新,赋予史实以史诗性的艺术美感。
幕后花絮
在1988年,
李前宽导演早为拍摄《重庆谈判》筹备,意外和
峨眉电影制片厂撞题。双方在北京打官司时领导认为故事背景在
四川省适合交给峨眉电影制片厂,李前宽拍摄计划被迫中断。然而峨眉厂迟迟未果。有关方面决定:“《重庆谈判》还由李前宽、
肖桂云夫妻俩拍。”
在影片中,
李法曾演的张治中是捡来的角色,总政话团林中华演的刘伯承也是捡来的角色。原因一样,都是原定演员因故未到。出于无奈,导演只好另请高明。
主题与亮点
人物形象
按照通常的评论方式,这里应该先论毛泽东后谈
蒋介石,因为毛泽东是正面人物,是历史伟人,而蒋介石是反面角色,是历史罪人。但影片中的角色都是和谐统一的,特别是在《重庆谈判》这样的影片中,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显得更为鲜明突出。《重庆谈判》对于蒋介石的刻画,基本上摒弃了以往银幕上“脸谱化”的做法,没有丑化。
电影《重庆谈判》在毛泽东形象塑造上已廓除了平民化、庸俗化、程式化的属性,编导演把着力汽用在展现毛泽东的独特卓越的个性世界—即伟大的政治家的非凡气质、卓越智慧、英雄本色,影片由此对观众形成一种新鲜的艺术。使观众在“发现”的惊喜和期待中寻找到强烈的共鸣点。
电影主题
“顺民心者得天下,逆民心者失天下”是《重庆谈判》的核心主题。影片将思想性、艺术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观众在感受伟人精神的同时,也受到了强烈的艺术陶冶。影片讲述了1945年8月,
日寇投降后,中共为促成国共合作,避免内战,应
蒋介石之邀,毛泽东只身飞往
重庆市“共商国是”。谈判非常艰难,针对
中国国民党的苛刻条件,毛泽东顾全民族权益,作出重大让步,43天的艰难谈判,双方终于在“纪要”上签字。
该电影把史料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精简了历史,同时又展现了时代背景下的生活画面,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
中国历史那非同寻常的一页。
电影风格
导演以静示动,寓动于静,以极富生活哲理的独特的电影语汇,从动与静的巧妙结合中,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一幕,深刻地揭示了“顺民心者得天下,逆民心者失天下”的主题思想。影片自始至终都以静为基调,静是明线,也是主线,谈判就像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是战争,但是看起来却是平静的,一谈一笑就牵扯着国家命运。而这种静态的描写,则是为了反衬出潜伏着的时代巨动和历史变迁。
获奖记录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著名
特型演员古月和
孙飞虎均表演出色,古月将毛泽东刻画得入木三分,孙飞虎的
蒋介石也表现得自然贴切。台湾的演员
胡慧中扮演《
中央日报》记者,虽然只是一条线索,但却以他人视角从
中国国民党阵营转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也是影片的卖点。
张岳琦认为,这部影片反映的是大事件、大人物,同时又有十分感人的细节和故事。它把史料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浓缩了历史,同时又展开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面,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
中国历史那非同寻常的一页。
中央党史文献研究室专家
郑惠认为,《重庆谈判》这部片子是一部很成功的历史巨片,它将革命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较好地结合。把“重庆谈判”的原貌很好地再现出来,导演用了手段烘托当时的历史背景、历史气氛,加强了整个影片的真实感。
陈昌本认为,这部历史巨片,反映了时代的特色,是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好片子。这部片子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剧本写作都在过去的基础上向前走了一步。人物性格刻画也向前走了一步。有些细节虚构得也合理,一些小角色和小细节也都雕琢得很细致。
负面评价
云南省民族电影评论学会会员卢发昌认为,观看《重庆谈判》使人感到编导过多的注重修辞,而不顾人们的直观真实,给人一看就是虚假的感受,因此,可以不无遗憾的说,滥放
和平鸽恰恰就是《重庆谈判》的败笔。
网站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3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