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英文名:Keep Red Flag Flying)是由凌子风执导并参与编剧,
崔嵬、
蔡松龄、葛存壮、鲁非、赵联等人主演的一部红色经典电影,于1960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本片翻拍自
梁斌的同名小说,叙述了从清末至民国,农民朱、严两家与地主冯兰池一家进行阶级斗争,最终,朱老忠了解到唯有走上革命道路,农民才可以完全获得解放的故事。
影片剧情
清末民初,锁井镇恶霸地主冯兰池(葛存壮 饰)欲砸毁做为公产凭证的大钟,农民朱老巩(崔嵬 饰)出身阻止。但中了调虎离山的诡计,冯兰池得以砸毁古钟,朱老巩气上心头,吐血而死。为斩草除根,冯兰池连夜遣人欲杀害朱老巩幼儿虎子,虎子被迫远走他乡。虎子姐因不堪受辱,送走虎子后跳河自尽。
25年后,
闯关东的朱老巩之子朱老忠即幼年虎子(
崔嵬 饰)带着全家回到山东老家。在车站,朱老忠认出了儿时好友严志和(
蔡松龄 饰),并得知冯兰池还活着。回家途中,朱老忠破了“车过冯家大门都得下车”的规矩。冯兰池也因此认出了眼前之人为朱老巩之子。
在严志和家人的支持下,朱老忠用了其父朱老巩当年留下来的二亩地重修了家乡,一天,严志和之子运涛(
赵联 饰)等兄弟抓到了一只脯红鸟,拿到集市上卖,恰巧冯兰池十分钟意此鸟,欲将其买下,但运涛兄弟不卖并奚落了冯兰池一番。冯兰池便设下毒谋将朱老忠之子大贵强行捉去当兵,而朱老忠原本打算与冯兰池拼命,却又想起了当年他父亲与冯兰池硬拼至死的经历,认识到人不能单凭一时之勇而硬拼硬打,于是他遂决定带着大贵去当兵。
朱老忠在中共地下组织首领贾湘农(
鲁非 饰)的启迪与影响下,逐渐明白只有走上革命道路才能真正复仇。于是带领了受难的村民在锁井镇进行革命工作。期间王运涛被送到
黄埔军校就读,并参与了北伐。受北伐战争鼓舞的锁井镇农民激情高涨,地主冯兰池仓皇出逃。后运涛因
蒋介石背叛革命被捕入狱,严志和求子心切,被冯兰池设计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朱老忠还带着江涛前去看望运涛,再次深受了共产党员革命气概的熏陶,后来又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兰池回乡后和当时反动当局的县长串通到一起,在年关时节征“割头税”(即杀猪税),面对着苛捐杂税,村民们推举了朱老忠开屠宰厂,免费杀猪过年的事情,冯兰池气急败坏,驱车上县告朱老忠聚众抗税。在贾湘农、朱老忠的带领下,农民们举起大刀尾追而去,砸毁税局冲进县衙门,县长在强大的民众压力,当众免除“割头税”,冯兰池大势已去,瘫倒在地上。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系列惨烈的战斗最终取得胜利。
演员与角色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
第一个拟将拍摄电影版《红旗谱》的是
天津电影制片厂,该厂1958年6月筹建之初就将具有本土特色的小说《红旗谱》作为“开锣大戏”,邀请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
胡苏改编剧本,导演则聘请曾执导过《
中华儿女》《母亲》等以革命历史题材闻名的北京电影制作厂导演
凌子风。凌子风爽快答应并主动申请调往
天津市。文化部领导
夏衍、
陈荒煤等都主张将长篇小说《红旗谱》翻拍成电影,并列入国庆10周年献礼片项目中。但由于当时的天津电影制片厂刚成立不久,条件欠缺,在陈荒煤的提议下,形成了以
北京电影制片厂为主、北影与天影联合摄制的合作协议。凌子风亦开始赶回
北京电影学院。
剧本改编
胡苏的改编本出来后,北电厂特意进行了讨论后发现改编成上、中、下三篇的电影计划太多,还是应当再改编成一个电影,并建议把影片结束在抗议“割头税”事件的胜利上。
凌子风为修改剧本,前后反复研读了七遍小说,并特意寻找曾二度合作过的戏剧家
张海默进行了修改,再由海默执笔。经过四天四夜不停歇,终于一气呵成进行了修改。凌子风的战友、在
中央戏剧学院任教的
吴坚也曾参与修改。但影片上映时,海默因《
洞箫横吹》受批判,他的名字被抹去。
该剧改编时继承了
胡苏在改编之初提出的“取精用弘”的原则,由于小说角色丰富,矛盾冲突复杂,其改编的主线主要是朱严二家和地主恶霸冯兰池之间的阶级斗争,而重点则是朱老忠的个性成长,通过贯穿全片的朱老忠从自发抗争到自觉革命的发展历程,构成了剧情内容的发展纽带,表现了农民命运、前途以及战斗历史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所以,影片起步于朱老巩的舍命护钟,终止于抗“割头税”的战斗胜利,而保定二师学潮的内容则由于其本身在城市革命方面,且受
极端左翼的盲动路线干扰而被摒弃。对作品中保存至今的精华内容,或集中渲染,或适当生发,或增加内容与场景。如小说的“楔子”朱老巩大闹柳林被改编为自成起讫的护钟段落,有意识地将幼年虎子置于斗争漩涡中,为其后续发展埋下伏笔。为了使情节更紧密联系,并更能明显表现地主毒辣的封建统治阶级特征,虎子远走关东的日子也就由原著中的“过了些日子”,变为了冯兰池因为想斩草除根,而立刻成行。
演员选择
在确定朱老巩、朱老忠父子的扮演者时,导演认为父子由同一演员担当能使人物形象具有延续性。由于朱老忠形象塑造的好坏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虽有很多人自荐,但
凌子风钟意于
崔嵬。其原因除了崔嵬的表演功力外,还看重了崔嵬身上的北方战斗生活经历,符合导演看重的北方农村生活经历。崔嵬读了原著和剧本后,备受感动,即使他作为导演正在赶拍同为献礼片的《
青春之歌》,依旧慨然同意出演《红旗谱》。
崔嵬到率先排演话剧《红旗谱》的
河北省话剧院看戏取经之后,顺便向凌子风推荐了话剧版《红旗谱》的导演
蔡松龄及编剧村里,而在影版《红旗谱》中蔡松龄饰演严志和,村里则扮演朱老明。
地主恶霸冯兰池一角,从青年演到老年,难度颇大。其扮演者为前期一直当群众演员的当年仅29岁的
葛存壮。因曾两度与他合作的
凌子风看中他的表演潜力,大胆任用他担任反面一号。
音乐创作
作曲家
瞿希贤采用流传在
河北省地区,为农民喜爱的河北梆子为该片的基调歌曲,
配乐上使用富有北方特点的
唢呐、高音二胡等乐器,二者组合对渲染紧张激烈或忧郁悲愤的氛围、刻画中国民族特征的农民群像具有很好的配合功效。
主题与亮点
角色塑造
蔡松龄对自己在片中所演的严志和潜心钻研,多次重读小说及翻阅相关资料,从严志和的耕牛的评价中受到启发,翻阅手记,牢牢把握角色忍气吞声、懦弱怕事的基本特征。
导演的充分信任使
葛存壮下定决心演好冯兰池,他特意买来两本原著,一本用来反复研究,另一本中与冯兰池有关的片段他则裁剪下来,贴在剧本分镜头的分镜头处,以启迪联想思考。他常以小说中“姜还是老的辣”中的“辣”字,作为人物表演基调。
村里在片中扮演瞎子朱老明时,不但借鉴了中国传统戏剧中“瞎子摸杆”的表演方法,更主要是其农村生活经历。为了摸清盲人的身体语言和眼睛变化,他多次拜访在故乡长年接触过两位后天的“睁眼瞎”盲人乡亲。而当拍摄影版《红旗谱》时,为着重突出朱老明的眼是气瞎的中“气”字,村里将他眼球的三分之一吊入上眼眶,以符合“睁眼瞎”的形象。
摄影基调
本片拍摄者
吴印咸从一定的题材内容出发,将“浑厚有力,朴素扎实,具有乡土气息”确定为该片的摄影基调,但切忌轻浮、鲜艳、单薄。以此为基础他研究故事结构,研究人物矛盾冲突,找出重要和次要的情节,并选择重场和过场戏,用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达人物、场景、季节等,并对如何利用画面构图、场面调度和用光等因素作出技巧处理,最后把自己的设计想法完全集中在他的美学观点之上。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影片评价
“影片真实且艺术性地反映了中国农民斗争的历史道路,并以
共产主义的视角诠释了农民斗争的命运和历史发展的必要性。通过朱老巩斗争的悲剧结局与反’割头税‘的胜利的鲜明对比描写出了两种不同斗争方式、两种不同结局的深刻主题思想。”——
王衍盈《前线.1961(17)》
“作为过渡式的一九六零年,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需要让《红旗谱》中产生同一种
意识形态的超载和繁复,以及表现在朱老忠身上的对英雄之子/见多识广的中国北方农民、农民/中国共产党员的多重编码。是一部关于红色革命者的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的谱系,与片名相呼应。”——
戴锦华《当代电影,1990(6)》
“本片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具有古老中华名族特色的民族英雄人物形象,尤以侠义豪放的朱老忠和质朴憨厚的严志和等人物形象最为突出,曾有评价中的‘骏马和耕牛’就非常贴切地表达了人物形象的基本精神。还有朱老明睁眼瞎的创意设计也使人物性格生动形象。”——阿庚《文史精华,1996(3)》
网站评分
数据统计截止时间:2023年4月7日
衍生作品
2004年,由
中国中央电视台、
天津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改编创作了剧版《红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