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
1959年谢芳主演的剧情电影
《青春之歌》(英文名:Song of Youth)是由崔嵬、陈怀皑执导,杨沫担任编剧,谢芳、康泰于洋秦怡于是之等领衔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5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为新中国十年大庆的献礼片。
《青春之歌》根据杨沫的同名自传体长篇小说改编,讲述了知识女性林道静在历经重重波折与磨难的洗礼后,逐步觉醒,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
1995年,《青春之歌》获评为中国电影“世纪奖”中国电影90周年十大优秀影片。2021年,该片被列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活动的片单。
剧情简介
林道静(谢芳饰)出生于地主家庭,母亲是佃户女儿,被地主强占为姨太太,生下她后被逐并投河自尽。后母欲将她嫁给党部委员胡梦安,她被迫逃至海边,因校长余敬唐也心怀不轨等诸多困境而跳海,被青年余永泽(于是之饰)救起。此后两人渐生情愫,余永泽北平市上学,林道静留当地任教。
一日,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涌入学校与群众产生争执,大学生卢嘉川(康泰饰)起身揭露政府不抵抗政策,引起林道静关注,二人结识。受卢嘉川影响,林道静于课堂宣传抗日思想,触怒校长后愤而离职前往北平。在皇城河沿,余永泽向林道静表露心意,林道静表示要先找工作,然而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让她痛苦不堪,最终答应余永泽求婚并成婚。
旧历除夕,老佃户魏老三因生活困窘向余永泽借钱,余永泽仅给一元便打发其离开,林道静追上去给予三十元,为此二人激烈争吵。林道静来到白莉萍公寓,一群青年学生因民族危亡痛心疾首,悲愤高歌《松花江上》,此时卢嘉川推门而入,告知同学们中国工农红军已粉碎围剿并北上抗日,令大家备受鼓舞。卢嘉川热情鼓励林道静,并借给她诸多革命书籍,使林道静如梦初醒,其与余永泽的市侩哲学冲突愈发显著,林道静不顾余永泽强烈反对参加了 3・18 纪念大会。大会遭军警镇压,卢嘉川摆脱跟踪来到林道静家,将一个小包暂存于此,林道静还外出为其送信。余永泽回来见到卢嘉川后,态度生硬地将其赶走,林道静回来后与之大吵一场。后来卢嘉川被捕并英勇牺牲。林道静打开小包发现是一些宣传品,夜里将标语贴遍北京城,回家后余永泽大发雷霆,二人最终分道扬镳。
因叛徒出卖,林道静被捕,落入胡梦安手中,后在郑瑾(秦怡饰)的帮助下逃往定县继续教书。江华于洋饰)的到访,让她重新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农民的苦难促使她迅速觉醒,她参与了江华领导的秋收斗争,因身份暴露回到北平市后再次被捕。在狱中,郑瑾对她的帮助以及牺牲,极大提升了她的思想觉悟,她也经受住酷刑考验。之后她被王教授保释,识破戴瑜叛徒身份,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 “一二・九” 运动中,她与江华并肩站在斗争前沿,带领学生队伍冲破军警封锁,向着红旗飘扬之处奋勇前进。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筹备
最早提出将小说《青春之歌》改编成电影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杨沫的妹夫蒋君超。在小说单行本出版前,他征得杨沫同意并完成初稿,上海电影制片厂将之列入拍摄计划且安排沈浮执导及演员阵容。但小说出版后影响巨大,改编受各方关注。文化界领导周扬希望杨沫亲自改编并由其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杨沫本不情愿,经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文化部领导反复劝说后服从。上海电影制片厂派蒋君超进京,欲维持原协议。最终电影局领导裁决,拒绝上海电影制片厂要求,确定《青春之歌》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陈怀皑崔嵬执导。
实际上,在小说于报纸连载之际,导演崔嵬便已萌生将其改编为电影的念头。当接到拍摄任务时,崔嵬正在开展《老兵新传》的后期制作工作。他满怀激情地通读整部小说,旋即又被其中的情节与人物深深触动。值得一提的是,崔嵬曾亲身参与北京学生运动,因而对于书中情节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极为熟悉,对人物的情感亦能感同身受。
改编
作为1958年当红小说《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担任着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编剧。小说成功使杨沫从受冷落转为文坛重要作家,她参加亚非作家会议并提交《广播、电影、剧院与文学的联系》论文,阐述新中国文学借广播、电影、剧院繁荣并助力建设,例举相关传播事例。塔什干会议后,北影将《青春之歌》定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片,杨沫投入改编,因文学传播环境、献礼需要与个人意愿契合,影片改编得以推进。
据杨沫日记记述,早在《青春之歌》尚未出版之前,她已向蒋君超寄去小说稿件,答应由蒋改编为电影剧本,杨沫于1958年10月底把蒋改编好的电影剧本交给电影局领导审阅,不料北影厂厂长多次劝说杨沫,建议由她本人亲自单独编剧且由北影拍摄,杨沫因与上海电影厂有协议在先,颇经过一番踌躇后才接受了北影的改编任务。
杨沫在将小说改编为剧本时,确定了以林道静成长为主线来展现20世纪30年代历史事件的创作方向。鉴于影片时长限制,她大刀阔斧地删减了与主线关联不大的情节与人物,像“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到南京请愿情节以及江华逃脱特务魔掌的场面等都被舍去。
剧本初稿完成后,崔嵬等人参与修改,从充分运用电影表现力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意见。例如,剧本的开头原本与小说一样,写林道静在火车上,而经过讨论,大家共同设想了另一个开头:林道静投海。导演认为,这样的开头有利于制造悬念,也方便了后续情节的展开。
在剧组研讨剧本期间,《中国青年》刊载郭开否定《青春之歌》的文章,致使剧组部分人员对小说及主人公产生质疑。剧组为此多次研讨并批判郭开思想,统一了创作认识。同时,针对评论中指出原作的可商榷之处,剧组在修改剧本时予以解决。比如林道静与卢嘉川的关系方面,主创人员觉得卢嘉川对林道静的爱慕会损害共产党员形象,便删掉相关描写;在戴愉叛变问题上,主创人员认为小说中戴愉的破坏作用有贬低共产党能力之嫌,且叛徒轻易混入革命队伍不符历史真实。于是杨沫依导演意见删除相关内容,还补写了林道静在定县农村教书、江华瑶族自治县领导定县农民麦收斗争的场景,以使林道静的思想转变更具可信度。
选角
由于小说《青春之歌》具有广泛影响力,崔嵬依指示召开观众座谈会,以征求观众对于林道静扮演者的意见。甚至远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也寄来了他们心目中的演员名单。彼时,以白杨张瑞芳等为首的一众演员都主动表达了想要饰演林道静的意愿。尤其是毛白杨,作为杨沫的妹妹,更是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然而,崔嵬觉得白杨年龄偏大,难以契合年仅二十多岁的林道静形象。直至1959年3月影片即将开拍,主演人选却依旧悬而未决。就在此时,崔嵬忆起他在湖北任职期间结识的歌剧演员谢芳,认为其外貌与风度和林道静颇为相近,随即将谢芳调至北京试镜。经过多番研讨,在崔嵬的极力举荐与争取之下,谢芳最终成功获得了林道静这一关键角色。
配乐
瞿希贤为《青春之歌》进行配乐工作时遭遇诸多波折。起初在创作林道静的主题音乐时,他怎么写都不满意,经过深入思考,他发觉自己所创作的曲调与《天鹅》有相似之处,意识到不能仅因林道静喜爱穿白衣服就简单地将其刻画为温柔纯洁如天鹅般的形象,并且原曲调还缺乏民族特色。于是他决定重新创作,要塑造出一个外表清秀但内心刚强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最终,他从《放下你的鞭子》里香姑娘所唱的《高粱叶子青又青》中获取了灵感。
送审
这部电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十周年的献礼片,得到了北京市委的支持,仅耗费五个多月便完成了拍摄工作。然而,在影片送审之际,中宣部副部长陈伯达却提出了否定性的看法,批评影片存在小资产阶级情调,这使得主创团队的成员们很紧张。,周恩来、陈毅、彭真等领导对该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评价,这部影片才得以顺利登上大银幕,与广大观众见面。
花絮
秦怡为了进入林红的内心世界,白天读《青春之歌》的评论材料,晚上看《革命烈士诗抄》《红旗飘飘》,还跑到天安门广场去寻找灵感。
在相关领导审看影片时,陈毅认为影片达到了国际水平。在陈毅推荐下,周恩来夫妇邀请导演、编剧和主要演员来到西花厅家中,和他们一起在餐厅临时改的小放映室里,观看电影《青春之歌》。
谢芳本名为谢怀复,参加工作后更名为谢方。在《青春之歌》制作电影字幕的过程中,意外地将其名字错写为“谢芳”,她最终选择将错就错,再次把名字确定为“谢芳”。
《青春之歌》上映后,许多人彻夜排队买票,一些影院为满足需求,直接实行24小时轮转放映。
在影片里运用了一些抗战前的革命歌曲,像《松花江上》《救亡进行曲》《五月的鲜花》等用于烘托氛围。不过这些歌曲创作于1935年至1937年期间,时间上晚于电影所呈现的年代背景。然而主创人员觉得,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是抗战爆发前的整体历史阶段特征,故而在他们看来这并不违背历史真实性的表达原则。
《青春之歌》公映后,北京各家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甚至24小时上演该片。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吃不饱肚子却排长队买票。《青春之歌》电影以21万元的成本获得纯利润36万元。各大报刊争相报道上映盛况,发表赞誉性评论文章。抗日流行歌曲《五月的鲜花》随着这部电影的放映,再次在全国流行。
发行与票房
上映信息
票房信息
截至2024年12月,《青春之歌》累计票房3万元人民币。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相关评价
《青春之歌》的编导很注意人物出场的火候,讲究气势,严格遵循人物性格的社会性、阶级性、具体性,以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尽可能使得人物出场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观众可以从导演给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中体会到导演寓褒贬、分是非的态度。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也很有特色,镜头的分切、运用总是突出刻画主人公的思想。(中国电影家协会名誉理事、原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张客 评)
《青春之歌》虽不能把原作一些动人心处包括无遗,但它的完整性、思想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它表现在不同场面中的宏伟雄壮、慷慨激昂、婉转委曲、清丽抒情,都远非一些平庸的改编可比。用“锦上添花”来评价《青春之歌》的改编是不算过分的。(电影导演、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吴荫循 评)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角色介绍
幕后制作
筹备
改编
选角
配乐
送审
花絮
发行与票房
上映信息
票房信息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大众评分
相关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