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山雀
中国的特有鸟类之一
红腹山雀(Père David's 山雀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Parus davidi),又名辉黑色山雀,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属于山雀科山雀属。红腹山雀主要分布于甘肃省陕西省、湖北和四川省等地,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高山针叶林或竹林间。模式产地在甘肃省南部。
红腹山雀体长11-12厘米,体重10-12.5克。头部黑色,额头、头顶至后颈白色,在黑色头部两侧形成一大块白斑,十分醒目。背部橄榄褐色,翅膀和尾巴黑色,腹部棕栗色。红腹山雀与相关的暗色山雀(P. 哀羽带尺蛾)相似,但暗色山雀的头部和颈部为黑色,没有白色斑纹。
红腹山雀喜结小群,在阔叶林、桦树林、混合林和针叶林的树冠层轻盈活泼地活动。它们能发出多种声音,包括嘶嘶声、吱吱声、“chick-a-dee”声和t'sip't-zee叫声。红腹山雀的分布仅限于中原地区境内,是中国特有鸟类之一。红腹山雀已列入中国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中国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特有鸟类。
特征
红腹山雀体长在 11 至 12 厘米之间,体重为 10 至 12.5 克。它的头部呈现出深邃的黑色,而额头、头顶直至后颈却为洁白之色,在黑色的头部两侧,形成了一大块极为醒目的白斑。其背部呈橄榄褐色,翅膀和尾巴为黑色,腹部则是棕栗色。红腹山雀与相关的暗色山雀(P. 哀羽带尺蛾)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暗色山雀的头部和颈部皆为黑色,并无白色斑纹,这一特征使得红腹山雀能够轻易与之区分开来。
红腹山雀体型小巧(13 厘米)且独具特色。头及胸兜暗黑,有着松软的白色颊斑,颈圈为棕色,下体呈现出栗黄色,背部、两翼以及尾巴为橄榄灰色,飞羽具有浅色边缘。它的虹膜呈深褐色,嘴为黑色,脚为深灰色。其叫声丰富多样,包括嘶嘶声 psit、吱吱声 chit'it'it 以及简单的 “chick - a - dee” 和 t'sip't - zee 叫声。
雌雄红腹山雀的羽色极为相似。额部、头顶、枕部至后颈辉黑色,眼先、眼下脸颊至耳羽和颈侧前部为白色,颈侧后部呈淡棕色。背部、肩部、腰部和尾上覆羽为橄榄褐色,尾羽暗褐色,外翈羽缘为棕色,两翅覆羽与背部相同,飞羽暗褐色,除了第一、二枚飞羽之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为橄榄褐色。颏部、喉部和上胸为黑色,下胸、腹部至尾下覆羽为棕栗色或栗红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为淡棕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黑色部分暗淡无光,远不及成鸟那般辉亮。幼鸟的颊部白斑带有黄色。其虹膜为蓝色,嘴为黑色,脚为浅黑色。
鉴别特征
红腹山雀的独特外形特征,尤其是头黑、颊白、上体橄榄褐以及腹部的棕栗色,使其与山雀属的其余各种鸟类易于区别。
分布范围
红腹山雀属于高山森林鸟类,主要栖息在海拔 2000 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和竹林之中。偶尔会在陕西南部、甘肃省南部、四川省北部及西部海拔 2400 米至 3400 米的区域现身。此外,湖北西部也可能有其踪迹。
红腹山雀的分布范围仅限于我国境内,是我国特有的鸟类之一。其分布区域较为狭窄,迄今为止,仅在甘肃西南部、陕西秦岭太白山、湖北西部巴东县峨眉山、峨边瓦山、二郎山森林公园康定市宝兴县和美姑等地被发现,且为留鸟,没有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红腹山雀乃是一种典型的高山森林鸟类,其主要栖息之地为海拔 2000 米以上的高山针叶林与竹林区域。在其他季节里,红腹山雀通常会结成几只至十多只的小群体。它们大多活跃于树冠的中下层枝叶之间,以及林下的竹丛与灌丛之中,偶尔也会来到地面上进行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红腹山雀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呈几只至10余只的小群。多在树冠中下层枝叶间和林下竹丛与灌丛中,有时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夏季主要以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繁殖期成对活动,繁殖方式未有研究。为留鸟
保护
红腹山雀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 2000 年 8 月 1 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 年 2 月,更是入选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同时,它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评估为无危物种(LC),时间为 2012 年。红腹山雀作为中国特有的鸟类,其保护意义重大,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为它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2021-02-08
红腹山雀 Parus davidi.红腹山雀 Parus davidi.2024-09-09
目录
概述
特征
鉴别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