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博物院正式成立于2021年9月8日,是以
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大型考古
遗址类博物馆,为
国家一级博物馆,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王墓展区位于解放北路867号,前身为
西汉南越王墓;王宫展区位于
北京路374号,前身为南越王宫博物馆。
南越文王墓和
南越国宫署遗址集中展现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二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以这两处遗址为重要史迹点的“南越国遗迹”和“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先后入选
中原地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南越王博物院合计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展示南越文王墓、南越宫苑、南汉王宫等考古遗址,设有“南越藏珍”“岭南两千年中心地”及“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等常设展览,展览有文帝行玺”龙钮金印、透雕龙凤纹重环玉佩等重要文物,并不断举办各类临时特展。南越王博物院承载着岭南文化两千余年的历史底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证。
成立以来,南越王博物院获得多项荣誉,2021年10月18日,
南越国宫署遗址及
西汉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3年2月,南越王博物院官方
新浪微博入选“2022年度文博创新力官微””
广东省十大文旅系统微博第6名”。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1983年6月在广州象岗山上考古发现南越王墓遗址,并确认为第二代南越王赵睐之墓,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遗址和后续发掘研究并向市民展示,
广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兴建遗址博物馆。
自1995年南越王宫开始发掘,先后发现了
南越国的石构水池(蕃池)、曲流石渠、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一号廊道、砖石走道、食水砖井和北宫墙等重要遗迹,分布密集,南越国宫城位置由此得到确认。为了更好地保护管理遗址和后续发掘研究并向市民展示,2009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兴建南越王宫博物馆。
两馆分立阶段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87年11月30日,
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综合陈列楼第一期工程竣工,进行预展,展出部分出土文物珍品;1988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第一期工程综合陈列楼竣工并对外开放;1993年2月8日,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第二期工程(主题陈列楼)竣工开放,并举行“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全面建成暨表彰杨永德伉俪捐赠文物仪式”;1996年,博物馆进行了西回廊、停车场和综合楼三楼的装饰工程;2010年,完成博物馆正门整饰和基本陈列改造。
南越王宫博物馆
1995年,南越王宫遗址被发现,之后不断对其进行发掘和保护,分别在1995年、1997年在遗址发现了西汉
南越国王宫御花园的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遗迹,博物馆秉承“边建设、边发掘、边开放”的原则,于2014年
春节期间,开放了南越国曲流石渠遗迹保护主楼,2014年05月06日,南越王宫博物馆建成并全面对外开放。2004年11月至2005年1月,考古队从遗址内一口南越国渗水井中清理出百余枚木简,成为目前“南越王博物院题名所使用的字体。
两馆合并
2021年9月8日,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和原南越王宫博物馆合并组建为南越王博物院,南越王博物院由王宫展区和王墓展区组成,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改为王墓展区,原南越王宫博物馆改为王宫展区。
设计布局
南越王博物院共分为两个展区,分别为王宫展区和王墓展区。
王宫展区
王宫展区以
南越国宫署遗址为核心,由南越宫苑馆、南汉宫殿馆、陈列楼以及古代水井馆四部分组成。基本陈列为“岭南两千年中心地”,所有建筑外墙采用干挂手工斧剁红砂岩墙板,采用现代风格,造型简洁粗犷,表现了历史的沉重和积淀,下设四个常设展览:“南越王宫”“
南汉王宫”“名城
广州市二千年”以及“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其中“南越王宫”展厅位于博物馆陈列楼一层(南面)和二层(南面),“南汉王宫”展厅位于博物馆陈列楼三层(南面),“名城广州两千年”展厅位于博物馆陈列楼三层(北面)及二层(北面),“饮水思源”展厅位于陈列楼北面楼前,展厅入口朝南它们与原址保护展示的考古遗迹相结合,展现了广州2200多年的历史积淀。
王墓展区
王墓展区以
西汉南越王墓为核心,由主体陈列楼、综合陈列楼和古墓保护区三部分组成,建筑风格以现代主义为基调,展馆呈半圆筒形,墓室呈覆斗形,建筑融合了古代经验而以现代手法表现出来,都基本陈列包括南越王墓原址和“南越藏珍——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专题陈列有“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
陈列展览
王宫展区
基本陈列
南越王宫
南越王宫展厅位于博物馆陈列楼一层(南面)和二层(南面)。南越王宫展览分为“
秦始皇统一岭南”“
赵佗建立南越王国”“华夏一统”三部分,主要展示考古出土的宫殿和园林遗迹,揭开了2200多年前
南越国的神秘面纱。展现了南越国的历史、宫殿和园林营建制度,以及在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等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南汉王宫
南汉王宫展厅位于博物馆陈列楼三层(南面)。南汉王宫展览分为了“
五代十国南汉”“南汉兴王府”“南汉王宫”“南汉王陵”“越洋贸易”五个部分,南汉国是历史上第二个建都
广州市的地方政权,展览主要展示在南汉王宫遗址和南汉王陵考古出土的文物,展示五代南汉国在政治、经济、
首都建设,以及海外文化交往等方面的成就。
名城广州两千年
名城广州两千年展厅位于博物馆陈列楼三层(北面)及二层(北面),展厅入口在陈列楼三层空中连廊处。
南越国宫署遗址包含自秦到民国共12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分为“秦定岭南 番禺之都”“交广分治 始建广州”“海通四方 国际都会”“天子南库 宋开三城”“岭南中枢 广府源地”“风云变幻 沧桑百年”六个部分,展览结合出土文物和历史场景,展现了广州2200多年的城市建设进程。
饮水思源——广州古代水井文化
饮水思源展厅位于陈列楼北面楼前,展厅入口朝南。在南越国宫署遗址共出土有500多口不同年代、不同形制的水井,有陶圈井、砖井、瓦片井、竹圈井等不同种类的水井,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类型水井的特点,展现了广州城市饮用水历史的发展踪迹。
临时展览
千年南粤 同心同圆——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
“千年南粤 同心同圆——广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分为多元一体、辉煌历程、广州实践三部分内容,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以及广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工作实践。通过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展
“老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展”位于南越宫苑馆二楼室外展示休闲区,展览精选130余张照片和相关档案、地图、文字等资料,以“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展现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与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展示广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岭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文化事业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部分讲述广州由古至今的建城历史、介绍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形成发展;第二部分通过城市传统中轴线周边的红色遗迹回顾
广州市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第三部分展示广州进行城市更新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成果,呈现古老羊城焕发的崭新面貌。
遗址展示
南越国宫署遗址
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反映了广州2000多年的发展。初步探明这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仅在已发掘的1.6万平方米范围内,就清理出历代遗迹3516处,从现地表往下5-6米,层层叠压着近现代、清、明、元、宋、
五代十国、唐、隋、六朝、两汉、
南越国、秦等12个历史时代的27层文化堆积,研究表明遗址区是南越和
南汉两个相隔千年的岭南地方政权的宫城所在地。
截至2023年5月,遗址已揭出了南越国方池、弯月池、曲渠、平桥、步石、明沟暗渠的排水系统,同时发现了南汉国的宫殿、池苑、佛塔基座、地下排水暗渠等遗迹,还有
秦汉到民国两千多年间12个朝代的遗迹和遗物,如古代城市遗址内的
西汉排水渠、
南梁建筑、
唐朝砖砌路面、五代砖铺包边、宋代大殿、明清布政使司署、法国领事馆以及汉民公园等遗迹。博物院向公众展示了曲流石渠遗址、
南越国水井遗址、南汉宫殿遗址等考古遗址,供观众更全面了解南越王宫遗址。
王墓展区
基本陈列
南越藏珍一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
“南越藏珍一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陈列”分为“
南越文帝”“美玉大观””兵器车马””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宫廷宴乐”六部分,主要展示了南越王墓出土玺印、各类玉器、铜铁兵器、铁制生产工具、手工业相关器物和乐器等,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
“杨永德伉俪捐赠藏枕专题陈列”展出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院收藏的数百件陶瓷枕,由建馆之初杨永德伉俪捐赠的200余件陶瓷为基础,枕年代从
唐朝至清民国时期,展现了它产生、发展、繁荣及衰落的发展脉络,并介绍陶瓷枕生产的各大窑口、技法。
秦汉南疆——南越国历史专题陈列
展览为南越王博物院建院后首个基本陈列,位于综合陈列楼二楼,展示两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概述先秦岭南的区域面貌、族群构成及基本的社会发展状。通过展示各类精品文物和最新考古研究成果,从中华文明的塑造构建、基因传承、融汇交流等角度,在秦汉时期统一盛世的视野之下展示岭南地区辉煌的古代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呈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家国一体的政治文化格局。展览分“
傣族之地”“秦定岭南”“守疆营土”“万里同风”四个单元。
临时展览
倾城之恋——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展
“倾城之恋——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展”由南越王博物院、
潮州市博物馆、
肇庆市博物馆、
佛山市博物馆、
广东中国客家博物馆、
雷州市博物馆、
中山市博物馆、
惠州市博物馆联合主办,共展出来自8个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226件套文物精品,分为“南天重镇”“岭南底蕴”“海丝禀赋”“红色名城”和“名城新姿”五个单元,展现
广州市、
潮州市、
肇庆市、
佛山市、
梅州市、
雷州市、
中山市、惠州等八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是首个由
广东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举办的文物展,展示其各自特色及相通内涵。
遗址展示
南越文王墓遗址
南越王墓是岭南迄今发现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丰富、墓主人等级最高的汉代彩绘石室墓,南越王墓的整体平面为“士”字形,结合了竖穴和掏洞两种形制:主体为竖穴式,墓的东、西耳室则是横向掏洞而成。墓室
坐北朝南,南北长10.85米,东西最宽12.5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整体中轴对称,并按“前朝后寝”的布局分为前后两部分,共七室,功能各不相同。前部有前室、东耳室、西耳室,三室平面呈横长方形。墓室的后部有四室,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三室平行纵列,主棺室的后端为后藏室。
目前,除了在客流量过大时,墓室原址仅开放顶层,在其他时间,南越文王墓考古遗址已经全面开放。
重要馆藏
人操蛇鎏金铜托座
人操蛇鎏金铜托座出土于
西汉南越王墓,通高31.5厘米,横长15.8厘米,是屏风下面转角位的构件,
青铜铸造,通体鎏金,共两件。托座中一个越人身穿短袖右上衣,下着露膝
短裤,赤着双脚,口中衔着一条
两头蛇属,双手抓蛇,双腿夹蛇,四蛇相互缠绕,向左右延伸。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出土于南越文王墓的胸部位置。印面边长3.1厘米,宽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阴刻“文帝行玺”四个字,应是
南越国文王的发布命令的官印。“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一枚
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乐府工造”铜句鑃
勾是古吴越族的乐器,在
西汉南越王墓东耳室的北墙下,出土了一套八件的铜勾鑃,重191公斤。在这些勾鑃的表面,都阴刻着两行平行的篆文“文帝九年乐府工造”,说明它们是在南越文帝
赵眜在位第九年(即
刘彻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的时候由乐府制成的,同时也反映出南越国内也设有乐府这一音乐机构(因为汉朝的“文帝”是谥号,生前不用,这里只可能指南越文帝)。在这八字铭文的正下方,还分刻有“第一”到“第八”的序号,与其大小正好对应。铭文为“物勒工名”制度的体现,即实行责任问责,保证生产质量。这是岭南地区第一次发现
青铜勾鑃。
“蕃禺”汉式铜鼎
西汉南越王墓出土4件汉式铜鼎和3个越式铜鼎的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铭文。
番禺区就是今天的
广州市,它在
秦朝时是
南海郡的郡治,
南越国时为都城。“蕃禺”铜鼎的出土说明广州建城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是广州城市建设史的重要物证。
八节铁芯龙虎玉带钩
八节铁芯玉带钩出土自南越文王墓主人棺的头箱,所谓带钩,顾名思义就是古人束衣带的钩。这件带钩19.5厘米,重197.5克。由一根铁柱穿连8块玉而成。钩首为龙头,瘦瘦长长。钩尾为虎头,用一块玉细致地雕刻出老虎的凸眼、直鼻、獠牙、胡须、浓眉。钩身刻有鳞和鳍,和缭绕的云纹。
虎头金钩扣龙形玉佩
金钩扣玉龙出土于南越王的右肩部位,整体由一条青玉雕刻的玉龙和一个金质的虎头带钩组合而成,形成一幅龙虎争斗的生动图景。 玉龙长身体弯曲成S形,回首张口,衔住背鳍,尾巴回卷,下半端折断,断口两边各钻有3个小圆孔。金带钩是铸成的,器表打磨光洁,钩尾和钩首都作虎头形。钩尾的虎头双眉上扬,额顶铸出一个汉字的“王”字,非常形象。虎口形成的套,刚好套住玉龙的折断处。把龙、虎两神灵动物巧妙地用不同材料做成一件器物,反映了工匠富有创意的构思。
错金铭文铜虎节
错金铭文铜虎节出土于
西汉南越王墓。 节是古代的信物之一,用于军事、外交、关津、邮驿等方面。南越王墓出土的虎节上有错金铭文“王命命车”五字,为执行王命的凭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错金铭文铜虎节。
丝缕玉衣
丝缕玉衣出土于南越文王墓。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帝王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敛服。以玉衣作敛装的习俗在历史上曾经风行了三百余年。 汉人迷信玉,以为玉衣可使尸体不腐。目前中国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几套,南越王的丝缕玉衣是中国迄今所见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玉衣。玉衣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丝线穿系和麻布粘贴编缀做成。分为:头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裤筒和鞋六部分。
“万岁”瓦当
“万岁”
瓦当出土于
南越国宫署遗址。 在
南越国宫殿和御苑中,出土大量 “万岁”文字瓦当。据考证, “万岁”文字瓦当最早出现在
西汉。在古代,瓦当只能应用在宫殿、官署、寺庙等级别较高的建筑之上,遗址出土大量 “万岁”瓦当,可算是
赵佗称帝的实物证据。
蒜头纹银盒
蒜头纹银盒通高12.1、腹径14.8厘米,出土于南越王棺椁的“足箱”内。银盒盖和盒身有凸纹,使用“锤揲(yè)法”制作,即用模子压着捶打而成。出土时,银盒内还有药丸半盒。
船纹铜提筒
西汉南越王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
青铜提筒共9件,其中有这一件提桶四周有四组船纹。提筒通高50、口径46.5厘米,船体明显绘出甲板,船内分舱,满载战利品,其中的一舱内满是
铜鼓,船旁还绘有
绿海龟、
海鱼和海鸟,并有“羽人”战士提敌首级或执宰俘虏等情形。
学术科研
南越王博物院注重学术科研,设有考古部、文物保护部、信息资料部和研究部,对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越王墓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实现日常监测和巡查,并对对遗址本体实施日常维护保养。通过对遗址进行科学保护和管理来研究中国秦汉史和岭南地区的早期开发史,特别是有关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
南越国宫署遗址和
西汉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了推动博物院业务人员的研究工作,拓宽研究思路及视野,南越王博物院还积极邀请专家开展讲座活动,不断深入关于
南越国文物的研究。
从2014年开始,南越王博物院的科研取得了许多成功,通过与岭南美术出版合作,推出了南越文化书系——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研究丛书,已出版了:《龙卧南阳——南阳汉代文物展》《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大汉楚王与南越王》《南越王与中山王》《文化遗产南越王墓》《广州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精品图录》《赵佗和南越国》《陶屋》《南越物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枕》(上、下卷)《面向海洋》《探越奇遇记》《齐鲁汉风》共13种图书。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南越王博物院积极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开展社教活动,在2022年南越王博物院主办了“南越汉风文化节”、“华音宫讲坛”系列高端学术讲座等传承中华文化的品牌活动。为拓展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南越王博物院运用“1+1+N”展区模式着力打造“无边界博物馆”,让更多的展览走进社区、学校、商场,走进图书馆、科技馆及同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为丰富市民生活,南越王博物院还开展了《探越奇遇记》大型南越历史儿童剧、“乐响遗址 韵醉心灵”新年音乐会、《追光的力量》主题直播等特色活动,向外界传播博物馆文化。
文创设计
南越王博物院根据馆内各种精美藏品为原型,如错金铭文铜虎节、“文帝行玺”龙钮金印、万岁瓦当等藏品为原型,设计出包含饰品、生活用品、文具、邮票、挂件和壁画等不同文创产品。
南越王博物院文创产品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以弘扬、传承和发展岭南优秀文化为宗旨,致力于盘活文物资源,打造精美文创,让文创成为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
所获荣誉
2004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
2008年,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身首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行列。
2021年10月18日,
南越国宫署遗址及
西汉南越王墓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2022年5月,南越王博物院在广东省博物馆协会组织的第六届(2020-2021)广东博物馆开放服务最佳做法推介活动中荣获“最佳教育推广奖”。《探越学堂》课程荣获2022年广东省博物馆馆校合作优秀教育十佳项目。
2022年9月,南越王博物院荣获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弘博奖”优秀展示奖。
2023年1月,原创展览“小瓦当 大世界”入选“2022年度文博行业100个热门展览”。
2023年2月,南越王博物院官方微博入选“2022年度文博创新力官微””广东十大文旅系统微博第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