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宗洛(1898年8月2日—1978年10月26日),男,出生于
浙江省黄岩县,植物生理学家,
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
罗宗洛1919年升入仙台第二高等学校理科,1930年获
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博士学位并回到中国,担任广州
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33年起任教于
中央大学(现
南京大学)生物系。1941年8月起担任
浙江大学生物系代理主任。194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2年后担任台湾大学代理校长。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当选
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1978年10月26日逝世,享年80岁。
罗宗洛毕生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和教学,是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
微量元素、生长素的研究水分生理、抗性生理、辐射生理的研究。出版了《植物生理知识》等著作。
人物经历
早期与学业经历
1898年8月2日出生于
浙江省黄岩县鼓屿乡十里铺村,
谱名启元,字涧东。1905到1911年在家垫就读。1911在杭州安定中学学习。1912在上海
南洋中学学习。1917年7月从上海南洋中学毕业;同年9月自费前往
日本留学。
1918年考取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9年升入仙台第二高等学校理科,1922年毕业。毕业后考入
北海道大学农学部植物学科,师从植物生理学家坂村彻教授,从事植物溶液培养的研究。1925年与他老师坂村彻合作发表《不同浓度的氢离子对植物细胞质的影响》。1930年获
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博士学位并回到中国,担任广州
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兼系主任。
工作经历
1932年起担任
暨南大学理学院教授,兼中华学艺社总干事。1932年8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等职,到
上海市担任暨南大学理学院教授,在中华学艺社任总务部部长。1933年起任教于
中央大学(现
南京大学)生物系,期间同时承担生物系的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学和农学院的植物生理学三门学科的教学任务,带领助教开展植物离体根尖培养研究工作,通过该工作培养了年轻人才。1934年到1937年在中央大学开展无菌条件下
玉蜀黍属离体根尖的研究。抗战时期和高年级学生开展
植物激素、
微量元素的研究工作。
1940年起开始研究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1941年8月起担任
浙江大学生物系代理主任。1944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1945年
日本投降;同年到
台北市接收台湾大学。1946年接收台湾大学完毕,担任台湾区复员辅导委员会主任,并担任台湾大学代理校长。1948年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1年起担任
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1952年参加
苏北沿海营造防风林综合调查,解决了盐土树木育苗中经常发生的一些问题,保证了沿海营造防风林的苗木供应。1953年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并担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当选
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日本植物学会名誉会员。1958年开始进行
维管植物辐射生理研究,特别是辐射伤害恢复的研究。1959年起进行X射线对植物种子敏感的研究,对
细胞功能伤害与恢复的研究。
1960年10月前往广东东江、
汕头地区考察和布置有关橡胶寒害的实验,1960年至1962年期间对坂村彻著的《植物生理学》(上、下册)中文版译本进行校订工作。1963年与
汤佩松等创立了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并担任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66年前往河南封丘视察工作。1971年6月宣布平反,被恢复所长工作。1977年被评为
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人物逝世
1978年10月26日罗宗洛在中山医院逝世,享年80岁。骨灰原于上海龙华公墓,1996年夫人张素君去世后合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主要成果
罗宗洛早年研究了
氢离子浓度对
细胞原生质胶体性质的影响,植物对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各种金属离子对植物吸收
铵根、硝酸根离子的影响研究,发展了植物氮素营养生理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植物组织培养、
微量元素、生长素的研究水分生理、抗性生理、辐射生理的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参加
苏北沿海盐渍对造林的影响、
西北干旱与盐渍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华南
橡胶树北移问题的考察研究,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植物的离子吸收机制
罗宗洛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关于离子吸收的工作处于这个领域的前列,受到国际上同行的赞赏。
中原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初生产
碳酸氢铵作
氮肥,就是以此为科学依据。在植物无机营养的研究领域中,对NH4+.NO3-的吸收和利用依然在向纵深发展,对吸收机制的研究更为深入,然而半个世纪前罗宗洛观察到的许多现象,成为后来工作的先导。
植物组织培养
1933年罗宗洛在南京
中央大学开始植物组织培养工作。罗宗洛结合在日本溶液培养和无菌培养的经验,开始进行植物离体根尖的培养。罗亲洛和
李继侗是中国植物
组织培养的先驱者和倡导者。为了开展这项研究,罗宗洛设计绘图,制造接种箱,
培养基的灭菌要经过3次间歇蒸煮,由于当时缺少
高压灭菌锅,破坏部分营养成分,污染率较高,但还是得到了满意的结果。几个毫米的根尖长成了几百毫米长的根。以后试验培养基中
无机化合物和有机的各种氮源对玉米根尖生长的影响。
硝酸作氮源,玉米根尖长得最长,
铵盐则有抑制作用。玉米根能利用
尿素、
天门冬酰胺、白蛋白、蛋白陈等,但氨基酸对其生长没有益处。从1935年起罗宗洛和
罗士韦共同署名发表了3篇植物组织培养的论文,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
微量元素、生长素和秋水仙碱促进植物生长的比较研究
1938年起,罗宗洛和他的学生开展微量元素、生长素和秋水仙碱促进植物生长的比较研究,共发表了9篇论文。罗宗洛认为微量元素和生长素,尽管它们的
化学性质不同,但都有刺激作用。这些工作多数是在
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条件下进行的,他的实验能跟上当时国外的科学研究动向,写出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现在看来微量元素、生长素和秋水仙碱的化学性质和生理作用都很不一样,用这些物质进行比较研究似乎需要作进一步考虑,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作这种探索是可以理解的。
高等植物的辐射生理研究
1958年罗宗洛建立并领导了辐射植物研究组。当时国际上辐射植物学研究出现高潮,罗宗洛认为该领域很重要,在理论上可了解生物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过程,在实践上可探索如何减轻辐射损伤的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对辐射的敏感性随生长状况不同而异。生长旺盛时期对辐射很敏感,抑制生长的物质增加其辐射耐受性,促进生长的物质则增加敏感性。分次照射比一次照射损伤小,表明间歇期损伤可以恢复。
学科专业建设
罗宗洛在中山大学、
中央大学、
浙江大学任教期间,在学校创办了植物生理实验室。1930年在
中山大学建立的实验室,设备条件虽然比较简陋,但它却是全国第一个植物生理实验室。
中央大学植物生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良好,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1936年
日本一批生物学家到实验室参观访问,回国后在刊物上专门登载了罗宗洛在实验室进行研究操作的照片,赞誉他们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经过罗宗洛的经营,到1948年植物研究所已设置了植物分类、森林真菌、
藻类、
细胞遗传、植物病理、植物形态、植物生理等研究室。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罗宗洛一生发表了多篇论文,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其中,《植物生理知识》从
太阳的能、温度和水、矿质营养、运转、生长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叙述了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在叙述的过程中也讨论了植物生理学与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人才培养
罗宗洛在中央大学任教的7年间创设了植物生理研究室。罗宗洛曾编写了《植物生理学实验讲义》。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
暨南大学、中央大学、
浙江大学,一生直接、间接培养了一大批植物生理学科学工作者。代表性学生有植物生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教耐,农业科学家
娄成后,
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显谟等。
影响与后世纪念
罗宗洛故居
罗宗洛故居位于
黄岩区南城街道十里铺村东南,2008年12月被公布为黄岩区文保点。
罗宗洛铜像
罗宗洛铜像于1988年由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设立。
罗宗洛国际会议
第一届罗宗洛国际会议于2018年11月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
人物评价
上观新闻表示:“罗宗洛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爱国科学家,他在创建和发展我国植物生理学事业方面所做出的多方面功绩,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黄岩新闻网表示:“纵观罗宗洛的一生,他于困苦中学习,躲避尘嚣,专心致志。他学养丰富,脚踏实地,温厚诚挚,堪为学子典范。他处困养静,
科学教育不辍,在创建和发展我国植物生理学事业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是黄岩人民的骄傲,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中国科学院表示:“罗宗洛为创建与发展中国植物生理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奉献一生。”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表示:“罗宗洛毕生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和教学,是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为培养
中原地区生物学人才殚精竭虑,尽心尽力,贡献卓著。”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罗宗洛.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3-04-10
历史沿革.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202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