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锦之战是明代天启七年(1627年,
后金皇太极元年)五月,后金与明朝在
宁远县和
锦州市发生的战役。
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
天命十一年)正月发生的
宁远之战,
袁崇焕采用“坚壁清野、凭城坚、用
大炮”的策略,使明军首次获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认识到明军与后金的差距,证实了之前策略有效,决定在关外建筑防线来抵挡后金进攻。同时,后金因为战争失败导致自身处在明、蒙、朝的包围之下不得不先解决侧翼安全。 双方因此遣使议和,为各自争取时间
天启七年(1627年,
后金皇太极元年)皇太极解决侧翼安全后,于五月以明军私自筑城,无议和诚意为由率大军包围
锦州市。 双方战和交替,后金始终无法攻克锦州城,随后又转攻宁远,依然不能攻克。皇太极担心夹在两城之间腹背受敌,再次转向进攻锦州,因天气炎热,士兵伤亡过大,最终于六月初率军撤退。
宁锦之战的胜利再次印证了
袁崇焕的战略正确,关宁锦防线也成为后金难以逾越的屏障。迫使皇太极改变战略绕过宁锦防线进攻明朝薄弱城池。明朝称此役为“宁锦大捷”。
战役背景
天启六年(1626年,
后金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六万大军进攻宁远城。守将袁崇焕坚壁清野,避免与后金野战。并采用“凭坚城、用
火炮”的策略,率领军民死保城池。 后金进攻两日伤亡极大,努尔哈赤无奈退兵。同年八月,努尔哈赤去世,
皇太极继承汗位。由于皇太极继位初期政权不稳后金无力攻明,明军也无力进攻
辽东,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战役准备
关宁锦防线
宁远之战后,
袁崇焕升为辽东巡抚,仍驻宁远。袁崇焕提出以坚壁清野为主,伺机出战为辅的方针,并且指出明军不善于野战,只有凭借城池坚固,并运用大炮才能与
后金抗衡。于是开始在
山海关区外构筑防线。
天启六年(1626年,
天命十一年)四月,明军开始重建关宁锦防线。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即山海关到宁远的关宁防线;北段即宁远到锦州宁锦防线。南段防线在同年年底修缮完工,北段四城:宁远、中左、
锦州市、
大凌河等城于天启七年(1627年,
皇太极元年)开始修建。
袁崇焕为了争取修筑防线时间,开始与后金议和。
双方议和
在努尔哈赤去世后,袁崇焕就曾派人前去吊丧,实际为探明
后金虚实;此后又与皇太极致书商议和谈。 同时,皇太极为了出征
朝鲜,担心明军借此机会出兵援朝,也与袁崇焕回复书信商议和谈事项。但双方所提条件差距太大,所涉条款对方均不可能接受,所以议和都只是双方的缓兵之计。
后金征朝
由于后金在
宁远之战的失败,明廷依靠宁锦,东联朝鲜,西结蒙古,对后金政权形成半月形包围圈,时刻威胁后金的统治。
皇太极为了解决对明作战的后顾之忧于天启七年(1627年,天聪元年)正月 ,命
爱新觉罗·阿敏(努尔哈赤侄子)统大军出征朝鲜 。 阿敏率军先后攻破
义州郡 、
平壤等城同
朝鲜签订盟约,使朝鲜原为明朝盟友变成
后金盟友。
战役过程
起因
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天聪元年)五月,后金已与朝鲜签订盟约没有了后顾之忧,皇太极得知
袁崇焕在关外修筑防线,于是以袁崇焕私自筑城,没有和谈诚意为由,亲率五万大军征明。
锦州之围
天启七年(1627年,后金
皇太极元年)五月十一日,皇太极率领两黄旗和两白旗直趋
大凌河,明军弃城后撤。随后后金军直至
锦州市,将其四面包围。此时锦州有
赵率教率领的三万明军在此驻守。次日,总兵赵率教与宦官纪用一面率军守城,一面派人前去与皇太极议和,想拖延时间等待救援。 双方谈和不成,
后金加紧了对锦州的攻势。赵率教率领明军用
大炮进行防御,后金伤亡惨重,随后后撤五里扎营等待
沈阳市援兵。
随后数日,皇太极先是想引诱赵率教出城野战,赵率教不上当依然坚守城池;后又以书信射入城中招降赵率教还是无果。同时,
皇太极获得
袁崇焕送往锦州的书信一封,得知明军援军和锦州军备等情况。随即改变目标,转而选择进攻
宁远县。五月二十五日,后金援兵到达,两天后皇太极率军前往宁远。
此前
锦州市被围,
山海关区总兵
满桂率领一万人前去救援锦州无果随后进入宁远城。袁崇焕认为宁远的主力不能调动,明廷又命后方各路兵马均向前线关卡移动。袁崇焕另命大将
祖大寿带领四千精骑绕至后金军后方。要出行时,后金军已经到达宁远。
转攻宁远
五月二十八日黎明,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到达宁远城北岗。
袁崇焕率领城内将士登墙防守,明军挖掘战壕,架设
火炮进行攻击。此时满桂与祖大寿率兵皆在城外,
皇太极面城列阵,但明军靠近城墙太近在大炮射程之内,
后金不敢上前进攻。 皇太极假装后撤想引诱明军出战,明军皆按兵不动。皇太极因其父努尔哈赤就未能攻破此城,心怀怨气,想强行进攻,众贝勒力劝无果,皇太极亲率后金兵强攻。 后金军顶着明军的
火器攻城,伤亡数千,尸横满地。明将
满桂、
祖大寿等也率领步骑冲杀上来,双方战斗更为激烈,明军兵士同样损失惨重,满桂也身中数箭。城上
袁崇焕指挥
红夷大炮轰击后金,后金多位将领皆受重伤。
皇太极亲自督战,到傍晚因伤亡太大,于是撤军至双树铺(今辽宁
兴城市双树乡)驻营。二十九日,皇太极害怕处在
宁远县、
锦州市之间腹背受敌,遂放弃攻打宁远率军北上。
复攻锦州
六月初三,皇太极命八旗整理攻城器具,于次日早晨再次攻打锦州。守将
赵率教用
火炮和各种
火器射击,迫使后金兵无法接近城墙。皇太极临阵督战,发动多次强攻,皆为明军火炮击退,战斗一直进行到傍晚,后金兵伤亡惨重,加上天气炎热,士气低落。皇太极随即下令停止进攻,决定撤军。
六月初五,
后金撤退,在途中拆毁大、
小凌河二城。至此,宁锦之战以后金死伤甚多,
皇太极无功而返结束。明朝称此役为“宁锦大捷”。
战役影响
明朝方面
此役,更加验证了
袁崇焕的战略战术正确。由于宁锦大战的胜利,从而收复了大片失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宁锦防线,形成了以宁远为核心,联络关外诸城,各城池不仅可以独自固守,而且还能互相支援的防御体系,有效的保卫了
山海关区和京师的安全。宁锦防线虽然没有完全竣工,但仍可以抵御后金不得逾越南进,长达 22 年之久。直至
崇祯十五年(1642年,
崇德七年)
锦州市才被攻陷;而
宁远县等城池则几乎与明朝同终。
后金方面
与明关系
后金因宁锦战败,促使满洲贵族内部汗权和王权的斗争日益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皇太极为了解决内部问题从对明征战转变为议和。直到天聪十年(1636 ),后金的内部问题得到解决,皇太极便改元称帝,对明由积极议和转入大肆进攻。
改变战略
此役后,皇太极吸取宁远、宁锦之败的教训,不再正面强攻宁、锦,而是绕过宁锦防线,取道蒙古,攻击明朝防守薄弱的城池。后金入关后大肆劫掠,但因宁锦防线的存在,后金进关也不敢久留,害怕后路被截断,所以也不能长久控制关内城池。
重用火器
宁锦败后,皇太极于
崇祯三年(1630 年,
皇太极四年),令汉官仿造
红夷大炮。次年正月,
后金仿造的第一批红衣大炮共十四门。同年八月,皇太极用红衣大炮攻围
大凌河城。红衣大炮尽显神威,攻克大凌河城,降明将
祖大寿,并缴获明军含红衣大炮在内的大小火炮三千五百门。后金制成红衣大炮,用之装备八旗,并成立专门的火炮军队,标志八旗军制的一次重要变革。
战役后续
督师蓟辽
此役过后,多人都因此战加官进爵,
魏忠贤的党羽都封了伯侯。
袁崇焕没有向当时专权的大太监魏忠贤积极献媚,遭到忌恨,被排挤回乡。
天启七年(1627年,
后金皇太极元年)八月二十二日,
朱由校朱由校驾崩,由其五弟信王
朱由检继承皇位。
崇祯朱由检即位后,魏忠贤伏诛,袁崇焕得以再次起用,关外军务全权交与袁崇焕。崇祯元年(1628年,天聪二年),袁崇焕被任命为
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使,督师辽、兼督登莱、
天津市军务。
私斩大将
袁崇焕督师蓟辽后,驻扎在
椵岛的总兵
毛文龙不愿受其节制,而且毛文龙此前以牵制后金兵有功,向朝廷索要军饷过多,且谎报战功。崇祯二年(1629年,天聪三年)六月,
袁崇焕以阅兵为名,诱骗毛文龙上山,埋伏士兵将毛文龙擒获,历数十二条罪状,然后将毛文龙斩首。
毛文龙被斩后
崇祯才知道,一开始还很惊讶,后来又想到毛文龙既然已经被斩,还得依靠袁崇焕。就没有责备,反而赞扬,但内心已经对袁崇焕有了猜疑。
后金入塞
由于袁崇焕打造的宁锦防线难以攻克。崇祯二年(1629年,
皇太极三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避开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直抵
遵化市。当时明朝只有宁锦有重兵驻守,
山海关区以西边关废弛,后金一路势如破竹直至京师。
袁崇焕急忙率兵前去救援,因为人困马乏,袁崇焕请进城休息,崇祯帝不同意;后又请求在城外驻扎,也没得到批准。
首都百姓突然遭到兵祸,都说是袁崇焕纵敌拥兵。与袁崇焕不和的朝中大臣也诬陷袁崇焕之前与皇太极议和是叛国,
崇祯每天听到这些,不能没有猜疑。这个时候,皇太极使用“反间计” 使崇祯帝坚信袁崇焕反判。十二月一日再次召见袁崇焕时,将其逮捕入狱。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刑于市。
战役评价
清史专家
萧一山所著《
清代通史》评:宁锦大捷,为从来边疆未有之功,实足挫
金朝锐进之气。
著名清史专家
李鸿彬在其发表期刊说:此役,更加验证了
袁崇焕的战略战术正确。由于宁锦大战的胜利,从而收复了大片失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宁锦防线,形成了以宁远为核心,联络关外诸城不仅可以独自固守,而且还能互相支援的防御体系,有效的保卫了
山海关区和京师的安全。
著名历史学家
阎崇年评:宁锦防线虽然没有完全竣工,但仍可以抵御
后金不得逾越南进,长达 22 年之久。直至
崇祯十五年(1642年,
崇德七年)
锦州市才被攻陷;而
宁远县等城池则几乎与明朝同终。